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地方特產發展, 多次在考察調研活動中,關注和點贊地方土特產,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 個字琢磨透”。2024 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甘肅,要求把花牛蘋果這個特色產業做得更大。甘肅作為特色農業大省,如何把“土特產”這篇文章做好,把“鄉土貨”變成“搶手貨”,把“小買賣”做成“大產業”,對于推進隴原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省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課題組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就甘肅土特產發展進行了調研,形成了一些思考建議。
一、拉開架勢奮力實干:“甘味”土特產發展強勁火爆出圈
2024 年以來,隨著“天水麻辣燙”持續火爆出圈,帶火了甘谷辣椒、定西寬粉、隴南花椒等“甘味”土特產。一碗麻辣燙的背后,彰顯了甘肅豐富的土特產資源稟賦,體現了甘肅深厚悠久的農耕積淀,也展現了多年來甘肅構建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的豐碩成果。
(一)獨特資源稟賦造就“甘味”土特產豐富多樣。甘肅是我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分屬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大流域,縱深16 個經度、橫跨10 個緯度、4 個氣候帶, 海拔落差在5000 米以上,是全國自然地理多樣性最突出的省份之一, 氣候類型多樣、生物種類豐富,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水土潔凈、病蟲害輕等優勢突出,為農特產品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長期以來,甘肅省立足資源稟賦優勢,構建以“牛羊菜果薯藥”為主導、以區域特色農產品為補充的特色產業體系,孕育了靜寧蘋果、蘭州百合、甘谷辣椒、隴南油橄欖、和政啤特果、定西馬鈴薯、平涼紅牛、東鄉貢羊、成縣核桃、岷縣當歸等一大批品質優良的“甘味”農特產品。目前,全省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達到2290 個,其中綠色食品1906 個、有機農產品247 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37個。
(二)良好產業基礎支撐“甘味”土特產發展壯大。多年來, 甘肅省通過構建產地環境監測評價體系、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宣傳推介體系,有力推動“甘味”土特產發展壯大。2019年—2023 年,全省牛、羊存欄量從458.2 萬頭、1987萬只提高到580 萬頭、2890 萬只, 分別增長26.6%和45.4%;蔬菜產量從2750萬噸提高到3300萬噸,增長20%; 蘋果產量從650 萬噸提高到790 萬噸,增長21.5%; 馬鈴薯產量從1500 萬噸提高到2100萬噸,增長40%;中藥材產量從130 萬噸提高到155萬噸,增長19.2%。另外,核桃、花椒、油橄欖等一批地方小特產也實現較快增長, 比如: 核桃產量從28.65 萬噸提高到43.68 萬噸,增長52.5%;花椒產量從7.89 萬噸提高到13.86 萬噸,增長75.7%;油橄欖產量從3.37 萬噸提高到5.97 萬噸, 增長77.2%。目前, 甘肅中藥材、高原夏菜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馬鈴薯、蘋果產量均居全國第三,牛存欄量居全國第七, 羊存欄量居全國第三,2024 年上半年全省一產增加值增長6.5%, 增速連續18 個季度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三)特色品牌建設助力“甘味”土特產價值躍升。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品牌建設,在全國率先培育“甘味”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成以“甘味”品牌為引領、區域公用品牌為支撐、企業商標品牌為基礎的品牌體系。目前,有63 個地方公用品牌和680 家企業商標品牌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甘味”品牌連續三年獲得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百強榜首。據了解,甘肅省委托蘭州大學研究制定了“甘味”特色農產品品牌評價辦法,對定西馬鈴薯、岷縣當歸、靜寧蘋果、平涼紅牛、東鄉貢羊、蘭州高原夏菜等進行了品牌價值評價。通過測算,“定西馬鈴薯”品牌價值395.45 億元、位列第一,往下依次為“蘭州高原夏菜”328.7 億元、“平涼紅牛”222.77億元、“靜寧蘋果”180.86億元、“岷縣當歸”146.86 億元、“東鄉貢羊”63.02 億元,6 個品牌總價值1337.66億元。“甘味”品牌效應持續放大,讓農民分享了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成為縣域經濟“金招牌”、農民增收“金飯碗”。
(四)巨大發展潛力催動“甘味”土特產飄香四海。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追求具有地方風味、綠色天然、品質優良的農產品。據土特產行業分析報告顯示, 我國土特產市場規模在2016 年就已達到1.15萬億元的銷售額, 并且每年以超千億的幅度持續上升。多年來, 甘肅省抓住產銷對接這個“牛鼻子”,從打通供應鏈、拓寬銷售渠道等著手,推動“甘味”土特產邁向廣闊市場。目前,共開設“甘味”品牌實體展銷中心52 家,建成線上“甘味”銷售電商平臺19個,“甘味” 品牌企業年銷售額250 億元, 170 余種土特產遠銷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23 年,全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5791 億元,比2020年增長63%,農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8.9%。“甘味”土特產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在全國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成為甘肅發展的“金名片”。
二、問題所在努力所向:準確把握甘肅土特產發展短板弱項
從調研和有關部門、企業及群眾反饋情況看,甘肅省“土特產”在開發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堵點難點和瓶頸制約。
(一)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問題。這是甘肅省特色農業資源向“土特產”產業轉化面臨的首道門檻:一方面,歷史形成的以家庭為主的小農戶生產模式,導致土特產種養規模不大、產業集中度不高、不具備規模優勢。另一方面,土特產同質化問題較突出,有的一窩蜂式進行生產布局,雖然提高了產量,但大多是“大路貨”,價格波動區間大,影響了整體行業利潤。以肉牛為例, 雖然甘肅省肉牛產業生產規模穩步上升,但牛肉價格持續低迷,產業發展效益不高。據了解,普通活牛市場價格為每斤12 元左右,養殖成本在每斤12.5 元,出現一定虧損,但正宗“平涼紅牛”每斤收購價15 元左右, 供港活牛甚至賣到每斤49港幣。說到底,甘肅省土特產發展面臨的最大短板還是沒有統籌好特色與規模、品質與價格、產品與市場的關系,制約了產業化發展。
(二)鏈條短與主體弱的問題。甘肅省土特產產業鏈條不完善、上下游銜接不緊密,導致生產效率較低,影響了土特產的品質和附加值。一方面,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大多是對初級農產品進行簡單加工。例如,馬鈴薯簡單加工成粉條,百合簡單清洗處理裝袋,蘋果簡單加工成蘋果汁,中藥材簡單加工成中藥飲片。另一方面,現代化儲藏設施不完善,一些地區冷藏庫容較小,建設年限較長,耗能較高,不能滿足土特產儲藏需求。市場主體弱是另一大短板,甘肅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較少,總體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帶動力不強。
(三)品牌力與市場率的問題。“甘味”品牌雖然在市場享有一定聲譽,但由于缺乏創新營銷手段,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較低。調研了解,甘肅省很多農業經營者對品牌系統化的策劃、建設及運營沒有清晰認知,沒有把品牌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以至于有名品沒名牌,限制了土特產發展。另外,市場營銷策劃方式相對落后, 尤其在電商平臺的推廣力度不足,使得“甘味”土特產難以觸及更廣泛的消費群體,市場覆蓋面有限。
(四)缺資金與缺人才的問題。甘肅省自有財力有限, 加之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不強, 特色產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特色農業發展所需人才比較匱乏,農業科技、種養管理、市場推廣等人才引進難,長期留住更難。同時,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青壯年勞力大量外流,導致新型農民人才梯隊出現斷層。調研看到, 一些村莊戶籍人口的三分之二外出務工經商或學習,留守農民由于年齡大,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還不完善,農技人員結構不合理,農技推廣力度不夠。
(五)數智化與融合化的問題。甘肅省大多數特色農業產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較低,做不到精播、精管、精控和全程溯源。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三鏈融合”有待增強,一些地方對土特產及背后蘊含的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價值挖掘不深,土特產的多元化、多功能性沒有充分展現出來,在景觀、休閑、康養、旅游、教育、文化傳承等方面帶動的經濟價值鏈和社會價值鏈有待提升。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內外一些經驗做法值得學習推廣
土特產作為現代農業產業,國內外都高度重視,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借鑒。
一是注重挖掘特色。“土特產”的靈魂在于立足一方水土,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當地風情的產品。日本在1979年推廣“一村一品”運動,引導農村居民找到當地閃光點, 開發生產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一村一品” 通過對本土特色的挖掘, 突破了鄉村發展“千村一面”的瓶頸,成為振興地方經濟、消除貧困和城鄉差距的重要措施。
二是注重產品品質。“品質”是影響消費者購買土特產的關鍵因素。法國將農業標準化建設與嚴格質量管控相結合,建立“原產地命名控制”質量認證體系,即AOC 認證體系,法國紅酒、蘋果酒、奶制品等通過認證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可。江蘇盱眙龍蝦、陽澄湖大閘蟹,山東煙臺蘋果、東阿阿膠,甘肅靜寧蘋果、平涼紅牛、蘭州百合等,深受消費者信賴,都得益于生產標準化及品質優良。
三是注重精深加工。精深加工是實現農產品增值的“魔法”。廣東清遠通過深化筍產品精深加工,麻竹筍搖身一變為“食尚”單品,成為百億產業。馬鈴薯加工成淀粉增值1倍,加工成食品增值4倍。甘肅省定西聚焦馬鈴薯精深加工, 建成萬噸以上加工龍頭企業28 家,形成精淀粉、全粉、變性淀粉及其衍生產品、主食化系列食品,馬鈴薯加工產品年產量占全國的近1/3,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近1/4,小土豆成為富民增收的大產業。
四是注重品牌營銷。從國外看, 美國華盛頓蘋果、愛達荷土豆、新奇士橙等品牌建設值得借鑒。法國通過“講故事”,將波爾多葡萄酒包裝成為名滿天下的葡萄酒,隱性商業價值不斷抬高,一度成為價值不菲的收藏珍品。同時,隨著信息時代來臨,直播帶貨成為營銷主流,越來越多的土特產通過“小屏幕”打開了“大市場”,銷往全國各地。
五是注重科技支撐。各地重視與科研院所合作,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技術規范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促進土特產高質量發展。比如,重慶涪陵榨菜調整傳統制作配方和臘制工藝,推出低鹽榨菜、低溫發酵臘肉等產品,大受消費者歡迎;甘肅省靜寧縣組建蘋果院士專家工作站,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助推蘋果產業效益提升。
六是注重政策扶持。各地積極打出政策“組合拳”,發展壯大土特產。比如,浙江通過建立一個數據庫、建立一套機制、實施一批項目、育強一批主體、打響一批品牌、召開一系列會議、組織一系列推介“7個1”措施,加快土特產高質量發展。山西實施農業“特”“優”戰略,每年制定工作計劃,召開現場觀摩推進會,市縣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列支專項資金,推動產業發展。
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全力做好“甘味”土特產的大文章
《齊民要術》中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作為甘肅來講,進一步做好“土特產”文章,關鍵是要依托特色資源稟賦,順應農業發展規律,著力在“土”字上謀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產”字上下功夫,在“富”字上求實效。
(一)抓布局。“土特產”有根,根在一方水土。建議各縣(市、區)進一步摸清本地鄉土資源“家底”和產業基礎,順應消費需求調整和市場變化,找準最能體現地域特點、當地風情的產品產業,研究編制“土特產”發展規劃,進行科學規劃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和同質化競爭,打造差異化發展新格局。深挖傳統文化、地方習俗、非遺文化,以鄉愁賦能特色產品,開發具有地域特色、保留鄉風鄉韻、體現當地風情的產品業態,實現農業由“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溫情”“賣文化”轉變。
(二)抓標準。土特產提檔升級需要標準化。建議全域推進綠色化、標準化、規模化種養基地建設,引導優勢特色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 提高種養規模化程度和產業集中度,夯實產業鏈基礎;進一步修訂完善甘肅省六大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流通標準和技術規程,通過大抓培育示范推廣,將農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規程落到實處; 探索建立“甘味”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質量追溯監管、全程數字化一站式網絡平臺,實現農產品生產銷售全過程可追溯監管。
(三)抓加工。精深加工是提高土特產“含金量”的關鍵。建議以實施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及食品工業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 進一步擴大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從種養環節向加工流通等延伸,鼓勵企業建設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引導農戶建設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改造提升鄉土產品,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完善鄉村道路、冷鏈物流等設施,打造產業化聯合體,把加工企業車間建在主產區,逐步破解以初級農產品為主的供給和農產品深加工及服務滯后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
(四)抓科技。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升級的源動力。建議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引導企業加強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動土特產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 引進示范推廣現代土特產產業成套技術和成套裝備,強化基層農技農機、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土特產科技示范區,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土特產更大發展。尤其要搶抓國家實施種業振興戰略機遇,通過組建育種團隊、創新投融資機制、運用揭榜掛帥等辦法,開展馬鈴薯、肉牛、肉羊良種聯合攻關, 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
(五)抓融合。三鏈融合可以促進土特產提質增效。建議按照“全產業鏈”理念,大力發展河西走廊特色生態種植產業集群、黃河上游特色種養殖產業集群、天水果業產業集群、隴東南山地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等,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強土特產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強化土特產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做好“土特產+”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觀光、健康養老、教育研學等業態,打造多元化、綜合化產業發展格局。
(六)抓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建議將“甘味”品牌建設成效作為縣級地方黨委政府“三農”考核的重要指標,著力解決“甘味”品牌建設各環節銜接不緊密、職責不清晰、機制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完善省、市、縣三級培育體系建設機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資源優勢,組織構建“甘味”系列品牌研究協同創新體系,為“甘味”品牌體系建設提供量身定制的品牌策劃、創意設計和營銷策略。完善《“甘味”品牌目錄》準入退出機制。學習借鑒浙江經驗,每年開展名優“土特產”百品榜評選。
(七)抓營銷。完善的營銷渠道是土特產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議加大“甘味”品牌直銷店、品牌加盟店建設力度,完善“甘味”農產品線上交易平臺,推進“甘味”系列土特產線上銷售。積極對接京東、阿里、拼多多、抖音等電商企業,建立更多“甘味”土特產銷售專區。繼續辦好“甘味”赴浙、入魯、進瓊、入閩、走進粵港澳大灣區等營銷活動,強化與西亞、中西亞、中歐等國家電商合作。進一步豐富農產品營銷場景,借助高速公路、鐵路、港口服務區,設立“甘味”展區,將“甘味”土特產推向全國。
(八)抓企業。企業是土特產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建議加大力度實施“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引進落地一批貫通上下游發展的鏈主企業和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扶持一批加工規模大、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本地鏈主企業,提高生產規模、品牌集中度和市場占有率。給予龍頭企業政策傾斜扶持,加快實現百億級農產品加工品牌企業“零的突破”,示范帶動形成一批農特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業知名品牌企業,培育壯大集倉儲、冷鏈、配送服務為一體的農產品物流企業,加快發展“原料基地+ 中央廚房+ 物流配送”的預制菜企業,拉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升級。
(九)抓融資。土特產發展需要強化資金保障。建議鼓勵支持各縣(市、區)依托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地方政府債券、土地出讓收益等,進一步加大統籌整合力度,并建立穩步增長機制,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土特產發展。引導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加強與農企合作, 探索開發新型“甘味”品牌金融產品。鼓勵各級政策性投資擔保機構加大對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支持,放寬擔保條件,優惠擔保費率。支持社會資本投入土特產發展,探索設立甘肅土特產發展基金,增強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能力。
(十)抓人才。人才是土特產發展的第一資源。建議支持相關高校開設與土特產市場需求相應的課程, 鼓勵高校與科研院所、農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舉辦鄉村工匠職業技能大賽,提供“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專業化培訓服務,鼓勵“土專家”“田秀才”進駐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打造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培養孵化優質網紅博主,支持市縣與電商公司、地方郵政聯合設計直播形式,打造一批專業的品牌電商營銷團隊。加大企業農業人才引進力度,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健全安居、醫療、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多措并舉吸引農村青年回鄉創業, 為土特產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