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縣是以產煤為主的工業縣,長期以來,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崇信縣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優勢
(一)能源資源豐富。崇信縣煤炭資源豐富,是國家15個重點礦區和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也是國家13個重點能源基地之一———黃隴煤田的一部分。煤炭資源豐富,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磷、特低硫、高活性、高發熱量、低灰熔點的長焰煤和不粘煤等優點[1],是優質的動力、氣化和化工用煤。現已探明煤炭儲量18.8億噸,適宜就地轉化為電力和化工產品,且具備構建煤、電、化及新能源耦合發展新格局的優越條件。除了煤炭,縣內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可觀,開發前景廣闊;風能、太陽能開發潛力巨大,風力發電機、光伏發電設施等新能源裝機規模大幅提升。
(二)環境資源優沃。縣內水資源豐富,有汭河、黑河、達溪河,水資源總量2.2661億立方米。土地資源廣闊,有耕地30.53萬畝,人均3.75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6.64%,生態環境質量整體向好,先后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文明城市提名縣,素有“隴上明珠小江南”之美譽,縣內旅游資源豐富,有4A 級國家旅游景區龍泉寺、樹齡3200年的華夏古槐王、奇特罕見的三異柏,佛教圣樹娑羅樹等自然人文景觀, 發展文旅康養產業潛力巨大,為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產業發展基礎良好。崇信縣實施清潔能源及煤炭分質轉化利用、平涼紅牛、生豬生產、優質蘋果、設施蔬菜、綠色建材及制造、文旅康養、生態環保、紙制品及豆制品九大重點產業鏈項目一體推進,打造“黨建鏈”,做強“產業鏈”,形成“服務鏈”,推動主導產業全鏈條高質量發展。2023 年,九大重點產業鏈項目創造增加值61.5 億元,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 個百分點。強化“放管服”改革和數字政府建設,大力推行“包抓聯”“白名單”“六必訪”機制,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二、崇信縣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三產結構不合理,2023年全縣三產比重為17.7∶57.5∶24.8,第三產業比值太低, 與全省的51.8 相比相差甚遠,“一煤獨大”的格局依然存在,以煤為主的資源開發轉化進展緩慢,能源外輸主要以原煤、電力為主, 綜合利用水平較低,綠色產業體系還未完全建立,光伏、風電、清潔燃料等新型能源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弱。
(二)思想認識不到位。對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意義、方式方法等認識不到位,綠色低碳的生活生產方式意識不足,全民參與度不高;城市居民的環保節約意識不強,依然有資源浪費現象等。
(三)體制機制不健全。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農業、工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中小微企業經營持續承壓,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制約不斷凸顯,營商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金融政策方面,支持環保的綠色金融體制機制不健全,營商環境,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 綠色循環農業的發展缺乏激勵制度,土壤的修復、林地以及河流生態環境的保護補償機制存在盲區, 比如對汭河流域橫向生態治理保護, 下游縣區如何進行補償等沒有相應的機制。
(四)勞動力資源不足。人口流失嚴重,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縣域產業就業率低下,工資標準低,吸引不了就業人員, 很多高校畢業生選擇留在大城市或者其他資源豐富的城市發展、擇業;人才引進難,由于沒有支柱性產業,待遇偏低,返鄉創業的積極性不高; 某些行業缺乏專業技術性人才, 出現了行業空白,人口的流失、出生率低下導致勞動力嚴重不足,出現了農田由老人耕種, 農村留守老人逐漸增多的局面。
三、崇信縣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路徑探究
(一)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綠色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 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工業方面要注重前瞻規劃布局,加快構建煤電化支撐、新能源配套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聚力打造隴東綜合能源基地重要支撐區。加強煤炭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推進煤電、建材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由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轉向低耗能、零排放、高產出,促進工業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農業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推行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大力發展現代設施循環農業,升級農業機械設備設施,強化農業技術創新力度,提升農產品產出速度和效率, 提高農產品品牌化知名度,改變農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同時,要加強農產品質量的安全執法監管,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尾菜等農業生產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減少農業污染。服務業方面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金融、文旅、康養、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努力提高第三產業比重。
(二)調整能源結構,推進清潔能源生產利用。要大力推進風光發電。崇信縣有著豐富的風能、太陽能, 必須用好這些獨特資源優勢, 積極推進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堅持把新能源產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發展,逐步采用分布式光伏發電。要大力推進清潔能源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對環境的污染。發展清潔能源供暖,替代燃煤鍋爐,鼓勵清潔能源消費,促進清潔能源就地消納。鼓勵工業企業、園區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推動工業園區能源系統整體優化。要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經濟合理、節能降耗潛力大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加快落后工業窯爐、鍋爐淘汰步伐。發揮電廠熱能優勢,一體化推進食品加工和園區居民取暖項目建設, 切實把能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助推高質量發展。
(三)加強宣傳教育,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加強宣傳教育。將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價值取向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加強教育培訓。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加強對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解讀,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廣泛宣傳綠色發展理念,引導全社會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推進綠色建筑建設。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 從建筑選址、節水節能材料利用、環保材料利用等方面對新建工程進行詳細規劃并嚴格落實,提升建筑品質。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全面落實綠色產品采購政策,促進綠色產品采購的標準化、規范化, 優先購買國家認可的、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機構認證的產品,政府部門嚴格執行綠色采購。
完善基礎設施。完善優化路網結構,著力打造綜合運輸大通道,推動綠色鐵路、綠色公路建設,有序推進充換電、加油(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運輸方式。同時,倡導綠色消費,推廣綠色出行,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加快公路、鐵路專用線建設,大力發展“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形成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四)推進體制創新,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強化法治保障。完善體制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嚴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通過法治手段,保障綠色發展的順利實施,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探索碳匯機制。制定植樹造林量與碳排放量掛鉤政策,鼓勵企業主動參與到碳匯林栽植和保護當中,積極融入國家碳匯交易圈,加強與南方沿海大型企業對接,實現減排技術和碳交易市場的融合對接。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機制。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有突出作用的重大項目, 優先給予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 探索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綠色新能源貸款等,帶動企業及各類社會資本廣泛參與,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積極性,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最終實現向“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崇信縣委黨校(崇信縣行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