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馴養動物的歷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甲骨文中已出現犬類作為伴侶動物的記載。從古至今,人類和動物之間一直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現在,有越來越多人當起了“鏟屎官”,開始養寵物,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同時,這也增加了被咬傷、抓傷的風險。據統計,我國每年有4000 萬人因貓、狗致傷。如果感染了狂犬病病毒,處理又不及時、不規范,極有可能會引發病死率接近100% 的狂犬病。此外,還可因局部組織損傷而引起細菌、病毒感染,及中毒、破傷風、過敏性休克等其他嚴重后果。
俗話說:“菜花黃,瘋狗狂。”春季到來時,寵物的性情容易變得煩躁,一旦受到刺激就會沖動傷人。同時,春季人群外出游玩增多,接觸動物的機會增多,更應防范被寵物咬傷。
狂犬病暴露,是指與狂犬病宿主動物(狂犬、疑似患狂犬病的動物,或無法確定是否感染狂犬病毒的動物)接觸后,發生咬傷、抓傷、舔舐黏膜或破損處皮膚,或開放性傷口,或與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唾液或組織直接接觸的情況。
狂犬病暴露分為Ⅰ、Ⅱ、Ⅲ級。
Ⅰ級:接觸或者喂飼動物,或者完好的皮膚被舔舐為Ⅰ級暴露。一般只需要清洗暴露部位,無須進行醫學處置。
Ⅱ級:裸露的皮膚被輕咬,或者無明顯出血的輕微抓傷、擦傷為Ⅱ級暴露。應及時處理傷口并接種狂犬病疫苗。確認為Ⅱ級暴露且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級暴露者傷口位于頭面部且不能確定致傷動物健康狀況時,按照Ⅲ級暴露處置。
Ⅲ級:單處或者多處貫穿性皮膚咬傷或者抓傷,或者破損皮膚被舔舐,或者開放性傷口、黏膜被動物唾液或者組織污染,或者直接接觸蝙蝠,均為Ⅲ級暴露。應及時處理傷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和接種狂犬病疫苗。
傷口處置應越早越好。早期正確地處理傷口,是避免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重要步驟。
●沖洗傷口。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堿性清潔劑、專業沖洗液)和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交替徹底沖洗所有咬傷和抓傷處約15 分鐘,然后用生理鹽水將傷口洗凈,最后用無菌脫脂棉將傷口處殘留液吸盡。避免在傷口處殘留肥皂水或者清潔劑。
●做好消毒處理,并防止感染。傷口沖洗后,用稀釋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滅活效果的皮膚黏膜消毒劑(如季銨鹽類消毒劑等)涂搽傷口。需要注意的是,Ⅱ、Ⅲ級暴露均需盡快去醫院做進一步處理,不要抱任何僥幸心理。如果創面較大、傷口碎爛組織較多,可由醫生進行清創縫合,專業醫生還會根據傷口污染或感染情況,讓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狂犬病的預防就是“與死神搶時間”。狂犬病的潛伏期多為1~3個月,1 周以內或1 年以上的極少。然而,每個人的潛伏期長短并不確定,因此狂犬病暴露后的處置時間越早越好。雖然遲幾天處理有時也可能有效,但基于狂犬病是100% 的致死性疾病,完全不該去冒這個風險。因此,要及時接種狂犬病疫苗,盡早做好規范的狂犬病暴露后處置。
首次暴露人群可選擇“2-1-1法”或“五針法”免疫程序,完成全程免疫接種。
“2-1-1 法”:于0 天(注射當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 劑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 劑次),第7、21 天各注射1 劑次,共注射4 劑次。
“五針法”:于0(注射當天)、3、7、14、28 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 劑次,共注射5 劑次。2 歲及以上受種者在上臂三角肌做肌內注射;2歲以下嬰幼兒在大腿前外側做肌內注射,應避免臀部注射。
接種完狂犬病疫苗后要注意飲食清淡,不吃刺激性、油膩食物,不要喝酒、抽煙,注意保持充足睡眠。
接種完狂犬病疫苗后可能會有一些不良反應,如注射部位或身體局部有紅腫、疼痛、癢感,或全身出現低熱、無力、頭痛、眩暈、關節痛、肌肉痛、嘔吐、腹痛等,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可在接種狂犬病疫苗后適當多飲溫水、注意休息。若出現發熱、呼吸困難、蕁麻疹等過敏情況或上述癥狀一直未好轉,應立即就醫。
根據《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2023 年版)》,如果在接種狂犬病疫苗過程中再次被動物抓咬傷,應繼續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劑次的接種;全程接種后3個月內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強接種;全程接種后3 個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應于0、3 天各加強接種1 劑次狂犬病疫苗。
人與寵物不要過于親昵,盡量不要將手指伸入寵物的口中或用食物挑逗寵物,以免遭到意外傷害。給貓、狗等寵物定時注射狂犬病疫苗,不僅能使其健康成長,對于主人也是良好的自我保護措施。
不要靠近不熟悉的貓、狗,更不要撫摸和逗玩。不要打攪正在睡覺、吃食的貓、狗,避免被咬傷。不要刺激寵物,以免其性情大變,攻擊人類。
外出遛寵物時,務必拴繩,避免寵物失控,傷及他人。動物傷人事件中以兒童最為多見,因此家長一定要教育兒童不要隨意觸摸陌生動物,若被動物咬傷需第一時間告知家長;看護好孩子,不要讓孩子親近不認識的寵物,也不要輕易帶陌生的小動物回家。
編輯/孫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