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小孩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動不動就生病,上學期甲型流感、支原體感染、諾如病毒感染都輪了個遍,真讓人心疼……”看著剛上一年級的小外甥,劉阿姨很是擔憂。
的確,如果孩子免疫力低下,就很容易患各種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而頻繁地生病,除了會加重機體的消耗,導致體質虛弱、身體及智力發育不良、營養不良之外,也會影響學業,嚴重時還可能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那么,什么是免疫力?該怎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呢?
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存在大量外源性刺激物,主要包括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多細胞寄生蟲)、蛋白質、化學物質,甚至藥物等。當人體受到這些外來物質入侵時,就會通過抗體、細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質和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引發免疫應答反應,有效地將抗原清除到體外,從而確保機體穩定。執行這些免疫功能的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共同構成了免疫系統,它主要有三大功能:抵御入侵、維持機體穩定、監視和清除細胞突變。人們往往把免疫系統抵抗疾病的能力叫做“免疫力”。
免疫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叫天然免疫,也稱固有免疫,是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主要包括皮膚、黏膜、分泌物和吞噬細胞等。另一種是后天生成的,叫獲得性免疫,也稱適應性免疫,是機體在長期與病原微生物接觸過程中,對特定病原微生物產生識別和清除的防御能力,主要是由淋巴細胞及其產物組成的,包括我們熟知的抗體。
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由免疫器官(如淋巴結、脾臟、胸腺、骨髓等)、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溶酶菌、免疫球蛋白等)組成,共同維護我們的身體健康。一方面,當身體受到外界(如病毒、細菌等)侵擾時,由免疫系統組成的“保護屏障”會及時出手,識別、消滅、處理它們,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另一方面,當體內出現各種各樣的“壞分子”,如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細胞等,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免疫監視功能識別并清除這些有害的細胞。
我們通常所說的抵抗力,大多指的是抵抗某些病原體入侵以及清除已入侵病原體從而避免導致疾病(如感冒、腹瀉等)的能力,是指免疫防御的功能。所以,抵抗力是免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飲食是孩子免疫力的基石。充足的營養有助于支持身體和大腦發育。家長應確保孩子的膳食結構合理,包含足夠的優質蛋白、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具體來說,可以讓孩子多吃魚、蝦、蛋、奶等優質蛋白食物。這些食物不僅有助于生長發育,還能增強免疫力。同時,多吃蘑菇、香菇等菌類食物,以及菠菜、芹菜、西藍花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蔬菜,可有效提升孩子的免疫力。
良好的睡眠是孩子免疫力的重要保障。不同年齡的孩子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小學生需要10 小時的睡眠時間,初中生需要9 小時,高中生則需要8 小時。家長應督促孩子按時睡覺,并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鼓勵家長帶領孩子進行運動,但這不等同于一味地給孩子報訓練班,而是需要將運動與娛樂結合在一起。家長可以選擇帶孩子跑步、游泳,周末一起去爬山,去公園放風箏,組織小朋友一起去打球、踢球等。將運動融入生活中,能讓家長和孩子更加輕松,有利于增強抵抗力。
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家長應按照國家免疫規劃要求,及時帶孩子完成各類疫苗的接種工作。通過接種疫苗,可以讓孩子體內產生針對特定病原體的抗體,從而在遇到這些病原體時能夠迅速作出反應,有效抵御疾病的侵襲。
孩子可能會因為環境改變、學習壓力等原因產生焦慮、不安等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孩子的免疫力,使他們更容易生病。因此,家長應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關愛和支持。建議與孩子多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參與集體活動,結交新朋友;還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或培養興趣愛好,幫助孩子釋放壓力、放松心情。
家長應教育孩子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尤其是在飯前便后與接觸公共物品后,要用流動水和肥皂徹底清潔雙手。此外,避免用手觸摸眼睛、口、鼻等易感部位,減少病菌的傳播風險。同時,家長還應關注孩子的衣物清潔,定期更換并清洗衣物,保持室內通風與干燥,減少病菌滋生。
編輯/羅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