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經是困擾女性生活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其種類大致可分為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前者的比例占絕大多數,即不伴有生殖器官的實質性病變的痛經。
月經,古代也稱為“月信”,就是每個月有規律、有信征地來潮。隨著中醫健康觀念的普及深入,越來越多人明白傳統醫學中“天人相應”的道理,認識到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應順應自然規律。一年四季、春種秋收,一天晨昏、勞作有度,人的身體對時辰、晝夜、寒暑、四季都有感知并可呼應,而月經就是女性機體規律與月有盈虧、潮有朝夕相互對應的典型現象。月經來潮的背后,是人體子宮氣血陰陽周期性變化的結果,這與現代醫學研究的激素調節如出一轍,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平衡失調,出現經期提前或錯后、經量過多或過少、痛經、排卵異常等情況。
根據月經周期規律,結合不同時期的癥狀,中醫在治療痛經等月經病方面有獨到之處。
一個月經周期通常從月經來潮第1 天算起,子宮內膜開始脫落,形成經血,此時機體體溫在36.5℃左右,人會感覺怕冷、乏力。這個時期陽氣虛少、陰氣滋長,尤其應該御寒保暖,多飲溫水,忌生冷飲食,避免劇烈運動損傷陽氣。如果小腹冷痛、手腳冰涼,血塊較多、顏色暗紅,多為寒凝瘀血較重,中藥可以用小茴香、炮姜、元胡、沒藥、當歸、川芎等溫經化瘀;如果小腹拒按、乳房脹痛,則偏于氣滯瘀血,可用桃仁、紅花、當歸、牛膝、桔梗、枳殼等活血行氣;如果勞累疲倦、月經量少、顏色發淡,多為氣血虧虛,可以用生黃芪、當歸、川芎、炮姜等益氣養血、化瘀生新。
第5~7 天,月經干凈后,月經周期進入下個階段,子宮內膜逐漸增生,卵泡也在逐漸形成。子宮內膜好比土壤,想要土地肥沃,需要不斷滋養。此階段的調理可用中藥枸杞子、覆盆子、山茱萸、生地黃、桑寄生、杜仲等補肝腎、養氣血。中醫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是說女性肝氣順暢、肝血充足是先天生理基礎,而情緒抑郁、急躁易怒會致肝氣郁滯,月經和胎產也易致肝血虧虛。因此,中醫常用柴胡、陳皮、白芍、當歸、女貞子、玫瑰花、茯苓、白術等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第13~15 天,卵泡成熟,排卵期來臨,通常體溫先降至36.4℃左右的低點,再迅速攀升0.4~0.5℃。此時陰陽處于相互轉化時機,可以應用當歸、川芎、紅花、益母草等調血通達促排卵。另外,還應注重脾胃的調和,不要進食過于辛辣刺激的食物而傷及陰津,也不可貪涼飲冷而損傷陽氣,更不要過食肥膩之品。如出現飲食不調、胃腹脹滿、大便黏滯等情況,可用山楂、麥芽、砂仁等消食化滯,陳皮、半夏、薏苡仁利濕化痰。如出現食欲不振、經常腹瀉等脾虛癥狀,常用白術、茯苓、黨參、山藥等補氣健脾。
排卵后,月經周期進入黃體期,子宮內膜越來越厚,體溫持續在36.8℃ ~36.9℃ ,陽氣逐漸旺盛,這時可適當運動,幫助陽氣生發。如果平日常常感覺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可用巴戟天、炙黃芪、熟地黃、補骨脂、山茱萸、菟絲子等溫補腎陽,促進黃體功能健全。已婚女性在這個時期還要注意避免過用活血藥、瀉下藥,以防懷孕不自知或因服藥而導致流產的發生。黃體期大約在月經周期第28~30天結束,如未懷孕,則體溫驟降,月經再度來潮。
由此可見,月經周期是由以上四個階段銜接而成的,每個階段都在不斷變化、循環往復,任何一個時期身體或精神受到刺激,都有可能對機體產生影響,造成女性的月經問題。所以,在排除器質性病變之后,痛經久治不愈的問題很可能并不只出現在月經來潮的那幾天,而應該放眼整個月經周期,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整體調理。
溫馨提醒:用藥務必咨詢專業醫生,并進行體質辨識和病情診斷,切勿盲目自行抓藥服用。
編輯/朱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