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早晨,10 歲的小輝(化名)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他輕手輕腳地走進廚房,開始準備一家人的早餐。煎蛋、熱牛奶、蒸饅頭,這些動作他早已駕輕就熟。準備好早餐后,他叫醒了還在熟睡的父母,然后開始整理房間、洗衣服。這樣的場景在小輝家已經持續了兩年,自從父親車禍癱瘓在床,母親又突發疾病后,小輝就主動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在鄰居眼中,小輝是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小輝自己也認為,這些都是應該做的。但最近老師發現,這個曾經活潑開朗的男孩變得越來越沉默,在課堂上經常走神,成績也一落千丈。
班主任和心理老師來到小輝家中進行家訪,并和小輝進行了深入的對話交流。在沙盤游戲中,小輝無意識地將所有玩具小人圍在“房子”周圍,自己卻始終站在象征危險的沙盤邊緣。“我們觀察到,小輝存在明顯的情緒耗竭和過度責任承擔?!毙睦砝蠋熛蛐≥x的父母解釋,“這是一種親職化現象?!?/p>
親職化現象是一種家庭角色逆轉的現象,指的是兒童或青少年被迫承擔起本應由父母履行的職責,成為家庭中的“照顧者”。也就是說,孩子忽視自己的需求去滿足父母的工具性和情感性需求。
在健康的家庭關系中,父母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質保障,孩子則專注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但在親職化家庭中,這種正常的代際界限被打破,孩子被迫過早地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這種責任可能體現在實際事務上,如照顧弟妹、料理家務、照顧患病父母;也可能體現在情感層面,如調解父母矛盾、充當父母的情感支柱。
親職化現象對兒童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靶〈笕恕蓖鶗憩F出超越年齡的成熟,但這種成熟是以犧牲童年為代價的。他們失去了正常玩耍、探索世界的機會,也無法獲得應有的情感支持。長期處于這種狀態的兒童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影響其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
當父母因疾病、物質成癮、精神健康問題或婚姻危機等原因無法正常履行父母職責時,家庭系統會自動尋找新的平衡點。在這種情況下,最敏感、最富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會主動或被動地承擔起填補空缺的角色。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親職化可能是兒童應對不安全依戀的一種策略。當父母無法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時,孩子會通過照顧父母來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全感和控制感。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就會固化為一種關系模板,影響個體未來的人際關系。
此外,社會文化因素也在親職化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傳統文化中,“孝順”會被過度強調,孩子照顧父母被視為美德,這使得親職化現象更容易被合理化,從而忽視了其負面影響。此外,經濟壓力大、單親家庭增多等社會變遷,也增加了發生親職化的風險。
一些人認為,孩子承擔較多責任、表現出過早的獨立性,則說明孩子更為成熟和堅強。但真正的成熟不僅體現在外在行為上,更需要心理資源的同步發展。這些“小大人”看似懂事,但內心可能充滿不安全感,他們為了滿足父母或家庭的需求,不得不提前承擔過于沉重的責任,堅強的外表是其受生存所迫的防御機制。這種成長方式往往會給他們帶來長遠的心理負擔,如焦慮、抑郁,總害怕滿足不了他人的期待。因此,“親職化是好事”的看法往往將孩子的過度責任感視為“美德”,忽視了孩子被迫成長的代價。
另一個常見誤區是認為只有讓孩子洗衣做飯、撿廢品賺錢等實際勞動才是親職化。事實上,情感上的親職化同樣對孩子有害。許多孩子被迫在父母婚姻出現矛盾時充當調解者,他們不得不在父母爭吵時試圖安撫、調節氣氛,或是成為父母情緒的“垃圾桶”,傾聽父母無休止的抱怨和情感宣泄。這些本該由成年人承擔的責任,被過早地壓在孩子肩上。他們無法理解或消化這些情感負擔,長期處于這種情境中,可能逐漸對親密關系產生恐懼或不信任,認為愛和依賴只能建立在責任和犧牲的基礎上,從而影響其未來親密關系的建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產家庭或富裕家庭同樣可能存在親職化現象,如父母忙于工作、離異后在情感上依賴孩子,或者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等。這些家庭雖然物質上富裕,能讓孩子享受較好的教育資源和生活條件。但在情感上,孩子也可能被迫承擔了成人的角色,或背負了不該由他們承擔的重任。
許多人誤以為親職化現象只是一個“階段性”問題,隨著孩子長大,這些問題自然會消失。但這種想法往往忽視了親職化現象所帶來的創傷。如果這些創傷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和處理,很可能會延續到成年,甚至引發中年危機。這些未被撫平的創傷不僅影響著個體的親密關系,還可能干擾職業選擇和心理健康。因此,早期干預至關重要,越早面對這些問題,越能減少其對個人生活的長期負面影響。
親職化現象是因為父母的自私、不負責任導致的嗎?顯然,大多數父母并非故意讓孩子承擔過多的責任,而是因自身的創傷、疾病或社會壓力等因素,在不知情或無意中導致角色錯位。例如,截癱患者因為行動受限,無法履行照顧孩子的職責;失業、喪偶者可能因情緒低落,無法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因此,要嘗試理解父母的無力感和背后可能的困境,理性看待親職化現象,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指責父母。
識別親職化現象是干預的第一步。家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需要提高對親職化現象的認識,關注那些表現出過度責任感、完美主義傾向、難以表達需求的兒童。這些孩子往往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但在內心深處卻充滿不安全感。
家庭治療是干預親職化現象的有效方法。在覺察到家庭功能失衡或者發現孩子出現親職化現象后,父母或撫養者要盡早帶孩子一起前往專科醫院的兒少科、精神科或心理門診就診。需要注意的是,親職化現象不是孩子的“ 選擇”,而是家庭系統失衡的后果;不是孩子一個人的“疾病”,而是整個家庭出現問題后在孩子身上的折射。因此,單單治療孩子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通過重塑家庭角色邊界,幫助父母重新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使孩子回歸到與其年齡相符的位置。
家長需要正視親職化現象的存在,調整其作為父母或監護人的自我定位,可以從明確家務責任分工、不把婚姻矛盾或個人情感的負擔轉嫁到孩子身上等做起。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的需求,關注其是否壓抑了真實的情緒。通過書寫心情日記、與同齡人一起玩耍、參加興趣愛好活動等,可以幫助孩子慢慢找回屬于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逐步回歸孩子的角色與定位。
親職化孩子的心理修復是一個長期過程。他們需要學會放下過度的責任感,允許自己體驗脆弱,重建健康的自我認知。同時,外界需要打破“犧牲敘事”,警惕將“孩子為家庭付出”過度美化,避免用“孝順”“感恩”等道德標簽將傷害合理化。社會也需要予以一定的介入支持,如通過學校、社區、公益組織等渠道為困難家庭提供幫助。
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當我們看到那些過早承擔起家庭責任的“小大人”時,不應僅僅贊嘆他們的懂事,更要看到他們內心可能承受的壓力和痛苦。正確認識親職化現象帶來的影響并及時干預,才可以幫助這些孩子卸下過重的負擔,重新找回屬于他們的童年。
編輯/朱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