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拂新綠,全國人大代表、80后新農人魏巧說起種田來頭頭是道。
“剛從城里辭職回鄉那會兒,可不這樣。種地打糧經驗少,苦頭沒少吃,也鬧過笑話,心里能不發慌?”言談間,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那是2020年5月23日,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強調“米袋子”的重要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總書記對糧食生產的關心和重視,更加堅定了我種糧的選擇。”從手機新聞里看到這句話時,魏巧正站在江蘇潤果農業永興農機合作社農田里,這句話深深記在了她的心上。
“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才牢靠,再困難,看到倉庫里滿滿當當的糧食,心里就有底!”魏巧深有感觸地說,“總書記看得遠、謀得深。”
2023年全國兩會,在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魏巧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交流。
“當我講起從城市回到鄉村的那一段經歷時,總書記看我的眼神,充滿了期待和認可。”當時的場景,魏巧歷歷在目,“能感受到總書記對農業、農村、農民有著天然的感情。”

“當我匯報種了2萬多畝水稻時,總書記笑著問:‘在南方,這個規模可不小,體現出高效來了吧?’”魏巧接著說道,“談到這里,總書記指出,機械有了規模就可以施展,現代農業的舉措也可以施展。”
平疇沃野,現代農業“顯身手”。牢記總書記“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這句話,魏巧為種田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瞧!種地也可以很酷。”循著魏巧的目光看過去,一架架無人機往來穿梭,為萬畝良田高效施肥。
一個人,能管理多少畝地?魏巧的答案是500畝。
“大田種植數字化農業云平臺”上,土壤肥力、苗情長勢、農機運維等情況一目了然;農機倉庫中,純電動拖拉機等裝備一字排開;種子研發中心里,已布局20個小麥新品種和20個水稻新品種……田間地頭,科技賦能處處可見。
“種糧挑起‘金扁擔’,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里邊也有我的一份貢獻嘞!”青春的面龐,滿是自豪和驕傲。今年全國兩會,魏巧準備把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健全智能農機支持管理政策等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相關內容納入建議。
每天和土地打交道,魏巧時常琢磨:糧食不等于主食,如何在做到“手中有糧”的同時,讓老百姓的餐桌更豐富?
“總書記多次講的‘大食物觀’打開了我的視野,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都很重要。”
眼下,魏巧正忙著建設肉牛育種育肥項目。“稻麥作種植,秸稈變飼料,進了牛嘴變肥再還田……種好地、多打糧,也能產肉,種養循環,這就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魏巧信心滿滿。
正聊著,魏巧接到電話,說是覆膜插秧機在200畝試驗田的作業效果越來越好,今年就可以在大田推廣使用了。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魏巧越干越有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