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一樣樂器,吹笛子也行”“希望每周都可以上音樂課”“想要一間專業的音樂教室”……山村小學孩子們的心愿清單,在這個春天落地生根,夢想照進現實。
2月開學季,“錢江源頭第一校”——浙江開化縣齊溪鎮中心學校歌聲悠揚、童聲悅耳。來自浙江音樂學院的專家、教師、研究生組成支教團隊,用跳動的音符與學校的孩子們建立友誼,唱響愛心之歌。
《新年好》《我有一只小毛驢》《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耳熟能詳的旋律,在浙江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方向學科帶頭人、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崔學榮的指導下,有了新的詮釋和表達。“我們一起手拉手,圍個大圈圈……”初次見面,崔學榮就主動展開“破冰行動”,在活動開始前就帶著孩子們互動熱場。
“大概是剛開學就見到這么多陌生人,小朋友都有點靦腆,我就反客為主了。”支教行動前,崔學榮了解到,這是一所寄宿制、小班化山鄉學校,全校一共73名學生,孩子們多為留守兒童。更早以前,獲悉齊溪鎮中心學校缺乏專業的音樂教育資源,甚至沒有專業的音樂老師,浙江音樂學院還為此開展了一場圖書捐贈活動。實地探訪,在閱覽室、圖書角看到自己捐贈的圖書有明顯的翻閱痕跡,崔學榮為之開心。
活動當天,大禮堂的音響壞了。崔學榮就即興設計了一堂不需要樂器的音樂課。“我們的身體就是樂器,跺腳、拍腿、拍手、捻指……都能編排旋律和節奏。”崔學榮笑容滿面地打著拍子游走在孩子們中間,設計的動作從簡單到復雜,引導大家用肢體感知韻律和節奏,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放松心情,激揚想象。“我不喜歡站在講臺上,高高在上的,距離孩子們遠遠的,我喜歡走到孩子身邊去,不論大學生,還是小朋友。”崔學榮僅用幾分鐘時間,就帶領研究生團隊和孩子們打成一片。齊溪鎮中心學校辦公室主任汪慧雯告訴記者,這里的音樂課原本主要由語文、數學、英語老師兼任,偶爾會邀請縣城的音樂老師來校交流,“如此新穎有趣、有意思、有意義的音樂課,包括這種授課形式,我也是第一次見”。
早年,在首都師范大學讀研期間,崔學榮就曾參加幼兒音樂啟蒙班,擔任愛心助教。進入高校任教,她也時常支持自己的學生參加支教活動,引導大家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教學相長。青藍同輝,薪火相傳。
“音樂課應該跟音符一樣,是跳動的,是活躍的,上音樂課就是要動起來的。”從教多年,崔學榮認為,音樂教育從不在于傳授樂理知識,音樂教學也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她告訴記者:通過豐富多彩的環節,引導孩子多覺聯動去感知、去體驗,有助于培養思想專注力和身體協調能力;開展小組活動,可以鍛煉社交能力,愉悅其精神,豐富其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反復強化訓練,可以提高記憶能力,通過在韻律的節奏里培養規則意識,形成行為規范;還能開發左腦、開發智力,有助于左右腦平衡,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表達……短短半個小時的音樂課,植入深厚的教學理念,歡聲笑語久久回響。
公益從來不是一條單行線,而是愛心與夢想的雙向奔赴。為山鄉學校賦能音樂教資,用美育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這將是一份任重道遠的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