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畢業生/創業公司CEO/“光盤打卡”創始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青年領袖/普洱市選調生/竜賓村主任助理……如果“95后”柳濟琛要制作名片,那么上面會有一道道劃分不同角色的“斜杠”。
謙虛、低調的柳濟琛,工作積極、熱情高、愛鉆研。名牌高校畢業的他甘當小學生,向書本學、向基層學、向實踐學,扎根基層、奉獻基層、服務基層,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在崗位上。迎著困難而上的他,一次次敢接“燙手山芋”,在基層這個大舞臺上書寫新時代的青春故事。
柳濟琛,1997年生人,老家是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柳濟琛直言,在家鄉上學的經歷對自己影響很深。“小學時,我有幸親歷了會澤縣東風小學的百年校慶;高中階段,又見證了曲靖一中的百年校慶。我了解到了許多杰出校友的非凡成就。他們中有兩院院士,有知名企業家,還有眾多各個領域的優秀代表。他們的故事激勵了我,讓我明白人生擁有無限可能,也讓我敢于樹立遠大夢想。正是在他們的鼓舞下,我在進入大學后大膽追夢、勇敢闖蕩。”
2014年高考后選擇專業的時候,柳濟琛報考了清華大學土木建管系,希望以后能成為一名結構工程師,用所學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進入大學后,學校里各類講座、活動非常多,柳濟琛輔修了五道口金融學院的“互聯網金融與創業”專業,對創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候每天都看各類創業新聞,新模式層出不窮,自己也時不時有一些小火花,后來短暫地加入過清華大學學長的創業項目,雖然項目沒能進一步發展下去,但參與過程對后來的創業啟發很大。”
后來,柳濟琛接觸“社會企業”這個理念,發現企業和公益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于是在有了“光盤打卡”這個想法后就開始全身心投入其中。
讀大學后,柳濟琛發現社會上食物浪費現象嚴重,不論在高校食堂或是大小餐館,浪費隨處可見。柳濟琛注意到,根據數據統計,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達到3500萬噸,接近每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之多,浪費掉的糧食就足夠滿足2億人一年口糧的需要。“食物浪費不僅僅意味著扔掉了大量的食物,更意味著生產這些被食物投入的大量水、能源、土地還有更多的生產資料都被無效地消耗了,還帶來了巨量的溫室氣體排放,處理這些餐廚垃圾也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柳濟琛說。而與此同時,世界上還有上億人在經歷著嚴重的糧食不安全,他認為制止食物浪費迫在眉睫。“一些食物只是看著‘丑’,并不影響食用,但還是被扔掉了。國外有人倡議將這些‘丑’的、剩的食物集中起來吃了。”2016年11月,柳濟琛在清華大學舉行了一場“剩食派對”,有100多人參加,這是他在節約糧食領域的“試水作”。
2017年,柳濟琛在學校附近的一家餐廳吃飯,發現一種有趣的操作:食客只要實現了“光盤”,服務員就會送上一張“惜福卡”,積累到6次,店家就會贈送一些茶點作為獎勵。“我覺得這個主意特別好,但卡片容易丟,如果能用互聯網工具替代就完美了。”柳濟琛說。靈感奔涌而出,他有了“光盤打卡”的構思。
柳濟琛拉上一批同學,加上一位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老師牽線搭橋,組織起了項目團隊。“以科技創新、讓AI助力,是我們這一代青年科技人為解決食物浪費問題提供的解決思路。”他說。
柳濟琛告訴記者,“光盤打卡的核心理念就是用‘科技+公益+獎勵’的形式激勵公眾減少食物浪費。用餐后,只需通過‘光盤打卡’小程序對餐盤拍照,經過AI實時判定為‘光盤’,即可獲得正能量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獎品,也可以捐贈給公益項目,由合作企業配捐相應善款。”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度卻很大:餐具形狀、顏色各異,小程序既要識別用戶拍的是不是餐具,又要判斷到底有沒有“光盤”。為了讓系統更智能,柳濟琛和伙伴們花了半年時間,輾轉全國8個城市,進食堂、訪餐館,拿到10萬多種樣本,以提高識別的準確性。因為首創了這一技術和模型,他們獲得了科技部認定的2018年度中餐科技進步獎。
通過創業和公益的深度融合,柳濟琛很幸運創業之初就獲得了300萬元天使投資。“從融資、技術研發再到后面的平臺推廣一氣呵成,一邊干一邊學,再加上母校的包容,我申請了累計共三年時間用于休學創業。”
2018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當天,“光盤打卡”微信小程序上線,作為全球首款基于AI識別來減少食物浪費的產品,節約糧食以一種更酷的形式從書本走向年輕人熱衷的社交媒體。“項目發展歷程總體比較順利,從2018年10月上線,2019年達到10萬用戶,后來很榮幸地被納入了共青團中央‘美麗中國·青春行動’,項目得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
2019年5月和11月,他和團隊舉辦了兩屆“百城千校光盤行動挑戰賽”,兩次賽事覆蓋高校近500所,參與者上萬人。2020年4月,共青團中央社會聯絡部聯合中華環保基金會和“光盤打卡”,推出“2020重啟從光盤做起”接力挑戰賽。在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層層發動和網絡新媒體矩陣的廣泛傳播下,活動覆蓋高校上千所,累計打卡超100萬次,由@共青團中央發起的微博話題#光盤行動#總閱讀量突破7.5億人次,進入微博熱搜榜。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這年8月以來,平臺新入駐的企業超過100家,而且不乏重量級企業。”柳濟琛說,“很多企業用‘光盤打卡’組織自己的‘光盤行動’,營造了濃厚的節約糧食氛圍”。
用科技賦能糧食節約,助力國家雙碳目標。“我們的‘光盤打卡’,其實只是一個很小的行動,但是我們通過科技的工具,加上社交媒體,把青年群體的力量動員起來、集中起來,我們的一次活動就能讓數十萬青年人一起加入到光盤行動之中,所有的用戶如貢獻上億次的光盤打卡次數,就相當于減少15000多噸的碳排放。”
從小到大,柳濟琛就是大家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他17歲考入清華大學,21歲時校園創業,平臺成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和北京新四板大學生創業板掛牌企業;他是中國青少年生態環保領域最高獎項“母親河”獲得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青年改變者挑戰獎獲得者、第68屆聯合國公益組織大會中國論壇青年宣言聯合起草人……種種頭銜和成績光彩熠熠。
2020年10月,柳濟琛憑借“光盤打卡”微信小程序入選成為中國首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青年領袖”,向世界貢獻中國青年的創新力量。在兩年的任期內,柳濟琛得以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青年論壇、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中國駐東盟使團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等重要論壇上交流發言,講述中國青年綠色創業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故事。
2020年9月,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際,柳濟琛團隊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共同發起了“別浪·要光”線上挑戰活動,社交媒體瀏覽量高達5億。2021年8月,“光盤打卡”又入選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孵化器。柳濟琛認為,不浪費食物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的生活方式,不分種族,不分國籍。“光盤打卡”這種承載著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模式,應該為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他定下目標:未來推出國際版光盤打卡平臺。
2022年,柳濟琛就讀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全球領導力”碩士項目,這段學習經歷深刻影響了柳濟琛的職業選擇。在和書院同學的交流過程中,他感受到大家不止關心個人的進步和成長,都希望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到更高更大的事業藍圖中。他的事業方向轉向公共服務也是在讀研期間。“當時公司已成立4年,‘光盤打卡’的總用戶已接近1000萬,但到后期我意識到,個人在企業經營方面的能力似乎到達了瓶頸期,限制了公司的發展。再加上經濟形勢的變化,我熟悉的發展模式在新環境下難以持續。在和投資人、團隊成員商議后,我決定由更具成熟經驗的團隊來接手平臺。而我則退出了公司并轉讓了所持的股權。”
說到自己的遺憾與欣慰,柳濟琛坦陳:“最大的遺憾是沒能真正推動國際版光盤打卡上線運營,最大的欣慰則在于我離開后,項目成功實現了突破,技術、模式、團隊規模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我相信‘光盤打卡’未來必將為中國的節糧減損行動貢獻更多力量。”
在考慮新的事業選擇時,柳濟琛認為自己更適合從事公共服務。在家人的鼓勵下,他選擇報考云南省定向選調生,回到家鄉工作。“我很榮幸獲得了清華大學畢業生‘啟航獎’,這個項目就是鼓勵畢業生從事公共服務。離開北京之前,老師們鼓勵我,在基層工作一定要融入群眾,一定要拋掉過去所有的榮譽和光環,一定要努力辦實事、交出讓人民滿意的工作答卷。我把這些囑咐牢記在心里,時刻激勵自己。”
作為土生土長的云南人,畢業后回歸家鄉,柳濟琛的選擇也飽含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他希望創業和國際交流的經歷能幫助自己更好地整合資源,為家鄉的發展提供服務。
畢業前夕,柳濟琛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加深了對新時代青年使命和責任的認識。“在新的征程上,廣大青年要勇于擔當、奮發有為,主動到實踐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到基層一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柳濟琛說,親身聆聽黨中央的致詞讓自己心潮澎湃,也激勵自己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投身基層工作。
2023年7月,柳濟琛告別清華園。三個月后,他踏上前往云南省墨江縣龍壩鎮竜賓村的征程,擔任駐村工作隊員兼村主任助理。短短數月間,從校園到機關,再到鄉村一線,面對身份和工作環境的快速轉變,難免會發現過去所學與現實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在迷茫之際,《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給予我巨大的精神力量。總書記當年在延安插隊時要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這‘五關’,而如今的駐村工作條件已大為改善,適應外部環境不難,關鍵在于調整心態,尤其是要摒棄‘驕嬌’二氣。”
柳濟琛下定決心從零開始,積極學習各項政策,摸索工作方法,堅持寫工作周報、月報和各類工作信息,同時向鎮村干部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逐漸進入了工作狀態。駐村工作的第二個月,他了解到學校圖書缺乏,主動聯絡共青團中央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和北京美靈公益基金會進行社會捐贈,并且此后又開展了一系列惠民項目,工作才打開了局面。
柳濟琛記得2023年10月到村任職的第一天村黨總支書記對他說,駐村兩年時間,最大的希望就是做活村集體經濟。柳濟琛把這句話記在心里,作為駐村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來抓。
初到竜賓村,柳濟琛便意識到茶產業面臨的挑戰與蘊藏的潛力。茶葉是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但由于長期重產量、輕質量,茶葉缺乏品牌效應,均價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通過深入調研,柳濟琛發現了村中200畝生態老樹茶園的獨特價值。這些茶園從未使用農藥化肥,生態優勢顯著,是打造中高端茶品牌的優質資源。為此,他積極對接外部資源,引入社會資本和青年創業人才組建合作社,并利用電商、直播等新興渠道拓寬銷售渠道。柳濟琛與合作社共同打磨了老樹茶認養眾籌項目,從茶葉質量檢測、品牌文案撰寫、視頻拍攝到拓展銷路均全程參與、竭盡所能。自2024年3月份成立以來,合作社以高出市場均價至少30%的價格,累計收購鮮葉約2噸、涉及200余戶村民,不僅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極大地提振了大家發展產業的信心。
2024年6月,柳濟琛爭取北京美靈公益基金會支持,獲得了5萬元幫扶資金。“通過這次合作,我們還觀摩學習了央視農業頻道舉辦的地方茶品牌推介活動,受益匪淺。通過一年的不懈努力,駐村工作已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2萬元。產業興則鄉村興,我堅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務實創新,就一定能擦亮哈尼茶鄉靚麗名片,為村民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駐村以來,柳濟琛廣泛聯絡各界資源,為村里引入合作社發展產業,通過各類渠道助銷農產品,同時創新推出研學服務項目,為村集體增收。他積極爭取社會幫扶,為鎮村中小學及幼兒園引入合計約50萬元的捐贈,建設了圖書室和鋼琴教室,修建了新操場,有效改善了學校的教學環境。
現在,短視頻已成為連接竜賓村與外界的重要橋梁,是展示鄉村風貌、傳播鄉村聲音的有力媒介。柳濟琛懷揣對鄉村的熱愛,充分利用這一現代傳播工具,精心策劃、用心制作,圍繞鎮村宣傳的重點工作、農村風貌、農時農事、特色民族文化活動等進行選題,通過“隨手拍、航拍、路拍、延時拍”等多種拍攝手法,展現龍壩鎮和竜賓村的自然美景與人文風貌,全方位、多角度地講好鄉村故事。竜賓村黨總支書記說:“視頻號‘哈尼福地’,開啟了外界認識竜賓的大門,宣傳了竜賓村的風物人情和資源特產,承載了竜賓村人民增收發展的希望!”駐村第一書記也對柳濟琛贊賞有加:“小柳工作能力強,工作熱情高,總有用不完的精力,他的到來給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理念。”
2024年,在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的基礎上,柳濟琛探索上線了“數字竜賓村”平臺,致力于為村里建設一個云端上的黨群服務中心。平臺圍繞基層治理的中心工作,設置了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化解等積分激勵項目。柳濟琛還聯絡企業資助,引入了學習、生活物資作為積分超市的獎品。不久,竜賓村成為市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試點村。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柳濟琛擔起了調研準備、草擬方案等重任,努力配合村“兩委”做好各項試點工作。
多走走村子里的路,心里面也就有了“路”。要了解一個村子,就得到田間地頭、村落院壩,與群眾拉家常談想法。在一次次的走村入戶過程中,柳濟琛與群眾“面對面”“一對一”傾心交談,一方面宣傳惠民政策,確保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一方面做群眾工作,提升群眾法律意識、安全意識和內生發展動力。“未來我將始終懷揣初心,立足崗位職責盡力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沃土絢麗綻放,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褪去的是青澀,成長的是內心。一年里,一萬余公里的汽車里程記錄下柳濟琛一次次入戶走訪的足跡,曬黑的皮膚見證著他已融入這片土地。
柳濟琛邀請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中外學子到普洱開展社會實踐,并且在竜賓村體驗了哈尼“十月年”。通過這次實踐活動,20名來自8個國家的學子們不僅領略到了哈尼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見證了中國在促進民族團結、推動鄉村振興方面的顯著成就,親身感受到了中國社會和諧穩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縮影。
柳濟琛到云南省普洱市,在不同的崗位有著不同的體驗和收獲。“一開始的三個月是在普洱市統計局辦公室工作,主要學習機關工作,在辦文辦事辦會的實踐中鍛煉基本功。期間,我堅持學習專業知識,注重實踐鍛煉,不斷提高履職能力。還努力創新工作方式,比如對‘普洱統計’微信公眾號進行改版升級,運營‘數說普洱’視頻號等,推動普查宣傳工作。后來來到竜賓村駐村工作,駐村工作隊員的工作職責任務是建強村黨組織、做好政策宣傳、抓好監測幫扶、助力農民增收、推進鄉村建設與治理。”柳濟琛說,機關工作和駐村工作,是兩種不同的工作模式,“駐村工作需要快速融入村集體,了解村民的實際困難,傾聽他們的聲音。只有真正成為村民中的一員,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同時,在基層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不斷學習:向身邊同志學習,向書本學習,更重要的是向實踐學習。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止是鄉村需要我們,我們更加需要鄉村。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后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長了許多,尤其是做群眾工作的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了。”
當問到普洱有什么樣的魅力能夠吸引他來這里的時候,柳濟琛這樣說:“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國咖啡之都’,這里有左手咖啡右手茶的愜意,有北回歸線的溫暖陽光,有茶馬古道的深厚底蘊,有少數民族的多樣文化。這里環境優越,資源豐富,區位獨特,是一片大有可為的熱土。”在這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起點、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的誕生地,他把初心寫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把使命落在為民服務的崗位上。
讀高中的時候,為了提神醒腦,柳濟琛每天都喝普洱茶。到普洱市工作后,他對普洱茶文化、茶產業更加感興趣,聽了不少講座也調研了很多茶企,在駐村前還專門到大型茶加工廠現場學習制茶流程,在村里全過程參與打造了一款普洱茶產品。
不止一個人問過柳濟琛:為什么放棄在大城市發展的大好前程來到普洱生活工作?他說:“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堅實。在最能吃苦的年紀要不忘‘自找苦吃’,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錘煉擔當作為的過硬本領,我們就一定能舒展青春最美的模樣,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跑出最好成績。”
早在被普洱市統計局錄用為選調生時,柳濟琛就表示:“努力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里手,圓滿完成上級交辦給自己的各項任務,并且不懼困難、敢于擔當,勇于擔重、擔險,多捧‘燙手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才能真正長本事、長才干。”如今,基層工作讓他從一個充滿書生氣的選調生蛻變成為沾滿“泥土味”的駐村干部,更讓他真正理解了“向下扎根”與“向上成長”的深刻意義。
柳濟琛心目中的“燙手山芋”,顯然就是工作中的痛點、難點,是問題交織、矛盾突出的事情,這往往也是最需要突破的關鍵所在。在柳濟琛看來,“燙手山芋”如怕燙不接,避之唯恐不及,那這不是真干事、真落實。當然,敢接“燙手山芋”不是好強逞能、莽撞行事,而要靠堅實的能力打底,善作善成,把一道道難題一樁樁重活“接住”“辦好”,這期間固然要面對風險,但他更視之為一種錘煉,一種機遇,決心在風雨中逐夢,練膽魄、磨意志、長才干。
柳濟琛是如此說的,也是如此做的,他時刻把自己當小學生,忘掉名校標簽,向身邊前輩學習做工作的方式方法,盡自己所能為群眾解決一些急難愁盼的實際問題,結合所學專業和鄉村實際,在基層實踐大熔爐為民謀利造福,發揮最大作用,接好一個個“燙手山芋”!他為村莊的煥然新顏而欣喜,為增收后農戶質樸的笑臉而感動,為村民問題得到解決而自豪。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