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素有“一眼望三國”之稱的滿洲里鐵路口岸氣溫已降至-30℃。凌晨3點,滿洲里站作為“一帶一路”東通道重要節點,作業量居高不下,編組場燈火通明、繁忙依舊。
27歲的劉艷輝身姿矯健,正熟練地進行著調車作業。這位來自江西的小伙,跨越近3000公里,從北緯26度的水鄉來到北緯49度的寒疆,投身于這片冰天雪地的鐵路運輸事業,在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滿洲里站運轉車間二班準軌九調青年調車組(簡稱“九調”)任連結員。站內的老師傅們都親切地叫他“小南方”。在這寒冷的邊疆,他是近十年來第一個勇挑調車組重擔的南方人。
參加工作兩年的劉艷輝身姿挺拔,眼神堅毅,面對刺骨寒風毫無懼色,曾經初出茅廬的青澀少年在風雪洗禮中逐漸蛻變。連掛、解體、排風、接管,他的每一個動作都精準流暢,一氣呵成,盡顯干練與專業。
“第一鉤作業完畢,剩余車輛防溜措施已做好。”對講機里傳出清晰的聯控聲,打破了寒夜的寂靜。劉艷輝緊了緊身上厚重的棉服,迎著撲面而來的凜冽寒風,步伐堅定地小跑起來,敏捷地穿過股道,奔赴下一個作業點。那背影在昏黃的燈光下被拉得很長很長,逐漸融入這片寒夜。
1998年,劉艷輝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個小村莊,是家中的獨生子,父母都是善良樸實的農民。他畢業于華東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專業,還記得上大學的第一天,他和父親坐火車去南昌,看著忙忙碌碌的列車員,他從心底里覺得那身深藍色的制服很酷。
大學畢業后,劉艷輝應聘到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經過培訓后,他被分到滿洲里鐵路口岸站。他介紹,滿洲里鐵路口岸站自1901年建站以來,已走過120余年的光輝歷程,是百年口岸站,是中國濱洲鐵路的終點站。滿洲里鐵路口岸站西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后貝加爾站相鄰,擔負著中俄貿易60%的陸路運輸任務,是“歐亞第一大陸橋重要節點”,也是全國最大的邊境陸路口岸站。
滿洲里鐵路口岸站在高質量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積極發揮中歐班列“東通道”的骨干作用,利用95306“數字口岸”系統,與海關、邊檢等聯檢聯運部門配合,在聯檢大樓為企業貨主提供24小時全天候不打烊服務,保證企業貨主能夠隨到隨辦、隨辦隨走。他們全力打通堵點、卡點,壓縮貨物在口岸站的停留時間,保證貨物列車“到、解、換、編、發”全過程暢通,為滿足進口貨物在口岸站快速發車創造有利條件,在助力國內國際經濟貿易雙循環及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中作出積極貢獻。
“2024年,滿洲里鐵路口岸站全年完成進出口運量2201.07萬噸,同比增加93.94萬噸,增長4.5%,中歐班列累計通行量近28000列,進出口運量創十年新高。”劉艷輝非常自豪地說。在他的眼中有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當下的堅定。
回憶兩年前,劉艷輝說父母剛開始得知他要來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工作是非常吃驚的,“我的父親還是贊成的,好男兒走四方嘛,但是母親舍不得我走這么遠,冬天天氣寒冷,很擔心我。后來,經過我和父親的一再勸說,母親也點頭了”。
在鐵路主營業務中,有車、機、工、電、輛五大業務系統,而連結員就是“車”(車務部門)中的一個基礎性崗位,負責將車列或車輛編組或解體,工作內容是取送車輛、摘解車輛風管、提開車鉤、做好防溜等,屬于鐵路最一線的工作。
準軌九調青年調車組成立于2017年,是全路青年文明號,現有成員12人,全是“95后”。他們年紀小,卻是一支沖鋒在前、專打硬仗的隊伍。“違章最少、速度最快、業務最硬”是站運轉主任秦剛對他們的評價。
“我們‘九調’青年調車組主要負責‘國門’車站中歐班列的解體、取送、倒調。俄羅斯進出口的木材、煤炭、化肥等貨物在此換裝,再發往全國各地。”劉艷輝介紹時,滿臉自豪。
不同于尋常的調車組,中歐班列運行時間長、速度快,區間不再重新編組解體,日常的工作檢查必須穩、準、快,以“檢一列保一列”的工作態度,確保每趟列車都平穩出關,物暢其流。
隨著不斷改革創新,九調現在施行“四關”工作法——嚴格把關計劃關、進路關、防溜關、速度關。同時,針對貨運箱雨雪天打滑、貨檢不徹底導致煤炭污染鋼軌等情況,他們施行“三多”工作法——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說一句。“四關”“三多”工作法實施以來成效明顯,九調連續五年保持最低“兩違”率。“高效,緊密”是業內同事對“九調”這塊金字招牌的一致評價。
入職之初,領導給劉艷輝安排了一位當地的師父霍金亮,讓他跟著實習,有不明白的盡管問,有不習慣的也可以提出來。“零下三四十度的惡劣天氣下,每日需要上下車輛100余次,分解車輛2000多車,作業往返20多公里。”劉艷輝對這份工作的第一印象就是又苦又枯燥。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劉艷輝受益匪淺,他常常在休息時也手拿安全規則、技術標準一頁一頁地翻、一章一章地看;通過比對實地參照物,手繪平面站場圖,以數枕木、看道岔的方式將線路有效長、容車數、坡度等數據標準爛熟于心。“起初我對崗位作業一知半解,師父教我認真學習規章業務,并在工作中學以致用,盡量做到在工作中將規章業務消化,這樣記得牢、記得深。”他說。
九調在工作中實行四班倒,12小時工作制,摘車、防溜、領車、掛車,每一個工作流程,劉艷輝都精益求精,做到完美,準確無誤。他深知,“每一個崗位都有其重要性,我如果學不精,那么將來獨自走到崗位上就是巨大的隱患”。
每天,劉艷輝都在調車長的領導下,認真執行調車作業標準,完成調車任務,確保調車作業和人身安全。調車作業前,他認真聽取調車長對計劃和有關注意事項的傳達,明確后及時對存車位置、線路有無障礙物、車輛狀態、調車進路、防溜措施、裝卸作業是否停止、防護信號是否撤除及關門等情況檢查。
在作業中,劉艷輝正確及時地顯示信號,做到位置適當,動作規范,做到“燈正、圈圓、橫平、豎直”。當發現現車與計劃不符時,他立即停止調車作業并報告調車長,變更計劃后再行作業。操縱道岔時,他嚴格執行“一看、二扳、三確認、四顯示”,在班前、班中不飲酒,嚴格遵守“兩紀”,加強對班組內人員使用的備品、用具的檢查,保證質量良好并對口交接,搞好轄區的衛生。按照調車長的指示,他還要做好線路、停留車、防溜措施的檢查、制動軟管的連接。牽出時,他確認末位車輛起動,并向調車長匯報;推進運行時,他負責前方進路的確認,及時聯控或中轉信號,對車輛采取或撤除防溜措施。
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酷暑,暴雪嚴寒,只要有作業,劉艷輝和同事們都會奮斗在調車場、車站站場上,在鐵路沿線上奔馳不息的貨運列車就是他們辛勤作業的成果。
2024年春節,劉艷輝第一次沒有回江西老家和父母團圓,他穿著5層重達20斤的棉衣,在鐵路一線值夜班。他的帽子、圍巾遇到嘴里呼出來的哈氣都結成霜,走路多了身體就出汗,緊接著衣服上也結霜,明明很困,但是被冷風一吹就精神了。
“冬天的滿洲里,一到后半夜尤其冷,零下三四十度,我們在取送車的時候,如果發現風管密封條壞了,就要摘掉手套,徒手換密封條。由于天氣太冷,手都是僵硬的,特別不容易換,有時情急之下就用嘴給手哈氣取暖,結果手上潮濕,一碰鐵管就粘掉一塊皮,特別疼。”劉艷輝微笑著說,這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工作也就越來越順利。
下了夜班后,師父打電話來叫劉艷輝去家里吃餃子。劉艷輝一進屋,就看見師父和師娘忙前忙后地做了一桌子江西菜,那一刻,他的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心里別提有多暖了。“他們從來沒有做過江西菜,是看著網上的菜譜現學的,讓我非常感動,我永遠記得那天的場景。”他真切地說道。
如今,劉艷輝不僅業務能力過硬,而且積極思考,為班組的各項工作建言獻策,成為骨干力量。今年春節,他依然和同事們堅守在一線工作崗位上。他坦言,從同事們的身上看到了前輩們艱苦奮斗的血脈賡續,也見證了青年文明號的精神傳承。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劉艷輝深知這個道理,他不多言語,埋頭苦干,“撲哧、撲哧……”他穿著厚重的棉鞋走在編組場,遠處的鋼軌在積雪的掩埋下若隱若現,不斷延伸向遠方,雪地里留下一串堅實的腳印,一直向前。
責任編輯 趙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