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成為了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不斷推動產業技術、商業模式等實現革命性變化和突破性創新,重構并鍛造著國家核心競爭力,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深遠影響著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管理、社會治理和人民生活。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把我國從“網絡大國”建設為“網絡強國”,他強調:“能不能適應和引領互聯網發展,成為決定大國興衰的一個關鍵。”網絡強國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
近年來,我國網民規模持續壯大,互聯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6%;手機網民規模達11.05億人,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7%;農村網民規模達3.13億人,城鎮網民規模達7.95億人。互聯網改變了經濟社會的整體面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與大眾的生活方式,著眼于當前波詭云譎的國際形勢,面對世界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趨勢和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基本狀況,我國的互聯網建設應堅持以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為指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要有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要有高素質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隊伍;要積極開展雙邊、多邊的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因此,我國應當將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部署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信息基礎設施是網絡強國之基石,網絡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是網絡強國之動力,網絡安全是網絡強國之陣地,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是網絡強國之催化劑,網絡人才是網絡強國之保障。
實現網絡強國戰略,最底層的設施建設是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是支撐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2021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從歷史的進程來看,基礎設施建設深刻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在互聯網尚未誕生的時代,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作出了巨大貢獻。而自互聯網誕生之日起,與網絡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成為美國具備網絡領先地位的物質條件之一,谷歌、微軟、蘋果等網絡巨頭公司也崛地而起,并在幾十年快速發展中對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全球每一輪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有關國家相關技術制高點的競技賽,也是國家之間綜合實力的比拼。我國開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但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在補足傳統基礎設施短板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技術創新,同時讓人民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網絡強國建設方面,網絡科技創新是網絡強國建設的加速器,直接關系著網絡強國的建設進程。我國的網絡技術創新,要盡快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雖然,我國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一些核心技術方面(例如核心元器件的研發和生產、信息資源共享能力等)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了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引領服務經濟蓬勃發展。”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強大動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加持”。我國應當進一步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網絡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深刻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各領域安全。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由此可見,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空間中,一些西方國家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不斷宣揚自身的意識形態,甚至企圖制造“顏色革命”,使網絡陣地成為意識形態滲透與反滲透的前沿陣地。站在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權安全角度,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是至關重要的。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為保證網絡空間的安全環境,維護網絡使用者的權益,我國應規范網絡空間法治建設,不斷推進網絡執法、網絡司法與網絡普法。另一方面,網絡主權是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的自然延伸,對外有效地防止本國互聯網遭受外部敵對勢力的攻擊與侵入,對內則是維護國家自身的互聯網事業,確保國家獨立自主地發展、監督與管理本國互聯網事務。目前網絡霸權正在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網絡權利、踐踏發展中國家網絡空間的公平正義。我國應當在積極捍衛自身網絡主權的基礎之上,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網絡空間越來越成為信息傳播的新渠道、生產生活的新空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文化繁榮的新載體、社會治理的新平臺、交流合作的新紐帶、國家主權的新疆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人類共同的活動空間,網絡空間前途命運應由世界各國共同掌握。各國應該加強溝通、擴大共識、深化合作,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世界多極化的背景下,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治理體系也因此發生了深刻變革。網絡空間國際合作背景下,一方面中國應當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的合作共贏。另一方面,我國在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方面也面臨著挑戰,例如不同的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合作中互相制約、各國法律制度對跨國網絡犯罪的認定存在差異等。共同維護網絡空間的安全、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各個國家共同的義務與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全球范圍內民主、透明的互聯網治理體系,進而為全人類的共同發展貢獻力量。
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網絡強國,要把人才資源匯聚起來,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強大隊伍。”與我國互聯網事業的迅速發展相比,我國的網絡人才培養正處于不斷成長、完善的過程中,應用型網絡人才尤其是網絡空間安全人才缺口巨大。加快網絡人才建設,不僅要明確網絡人才培養原則,也要不斷完善網絡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僅要加快培養我國自己的網絡人才,也要積極吸納國際上的人才。人才要引進來,更要留得住,建立長效機制保證網絡人才的培育及引進。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關鍵在于要打破僵化體制,建立起新的獎勵機制與激勵機制,讓高科技人才尤其是網絡人才在各個領域充分流動起來并發揮其優勢;要重視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與壁壘,真正實現學科交叉與學科融合,進一步提升人才科研實干能力。與此同時,我國要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網絡人才建設的有效經驗,與我國網絡人才發展的方向與趨勢相結合,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人才培養體系。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