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指出,科技創新是青年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五大領域之首。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和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落實團中央書記處“以新質生產力指導新的發展和實踐”要求,2024年,在全國青聯、中國科協指導下,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簡稱“中青科協”)、中國科協科技創新部,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著眼“政產學研用”精準對接,聯動各級共青團、青聯、青科協組織實施“青年科學家百城行”項目,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助力建設未來產業。
以青春之力,賦能科技進步;與青年科技工作者同行,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建功。自2024年3月起,“青年科學家百城行”項目走進北京、海南、江西、吉林、江蘇、廣東、浙江、甘肅、寧夏、云南、陜西、四川、福建、山東、河北、河南、黑龍江等17個省市自治區和國家能源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兩戶央企,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關鍵核心領域,開展各層級專項活動100余場,促成科技項目簽約200余項,總金額超3億元,助力“政產學研用”精準對接。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阿東表示,青年是國家創新的主力軍和突擊隊,要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爭當引領者,充分發揮行業帶頭人作用,用好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積極揭榜領題、賦能地方高質量發展。
以“青年科學家百城行”項目為載體,中青科協形成了青年科學家服務地方發展平臺、青年科學家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青年科學家學術交流平臺和青年科學家科普教育平臺。眾多滿懷激情的青年科技才俊在此匯聚,大量科研成果競相落地,一批“青”字號品牌相繼涌現,不斷激發科技創新的青春力量,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4年3月30日,位于北京未來科學城的國家能源集團低碳院熱鬧非凡,來自能源領域的近3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齊聚一堂,共話培育“新質生產力”,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這是全國青聯、中青科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重要講話精神、全國兩會精神的重要實踐,也是“青年科學家百城行”項目實施的首場活動,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阿東出席并講話。
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在福建,“老區不老 風華正茂”——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龍巖,百余名中青科協會員、中青企協會員前往圣地古田尋訪紅色足跡,走進龍巖機械裝備和新材料新能源領域重點企業深入交流,以實際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與閩西革命老區蘇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搭建平臺,依托“聚智引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在甘肅,“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蘭州暨甘肅青年科技攻關“雙百計劃”啟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員楊紹卿,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全國青聯常委、中青科協理事、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史浩飛,老中青三代優秀科學家代表圍繞“傳承精神譜新篇”主題進行主旨演講,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宣講科學家精神,號召和激勵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爭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生力軍。
在北京,“青年科學家百城行”深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京西智谷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中德產業園、國家實驗室等科技高地參訪交流,暢談投身科技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青年科技工作者正當其時、適逢其勢。
全國青聯委員、中青科協理事、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趙建波說,參加中青科協年度系列活動,尤其是“青年科學家百城行”活動,在與同仁們深入交流中,感動于他們的“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科學家精神,“我想,這就是大家踐行‘將科技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誓言的生動實踐和堅實步伐。”
牢記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初心,篤定奮斗目標、站穩人民立場,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奮斗在科技一線和國際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實際需要,奮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賽道上奮力拼搏,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2024年9月,西北寧夏,“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吳忠·青銅峽暨未來食品產業創新發展活動成果豐碩。這場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未來食品產業創新發展”為主題的活動,是青年科學家與青銅峽“雙向奔赴”的難得機遇,也為青銅峽高質量發展帶來極大助力。其間,青年科學家進企業、農業產業技術培訓與成果推介、產學研用科技論壇、“科技之光 青年講堂”進校園等活動,進一步搭建青年科學家交流平臺、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一路向東,東北吉林。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慶祝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2024“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吉林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吉林省主場活動在長春、四平兩地舉行。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陸宴輝說,活動旨在發揮全國青聯、中青科協人才智力優勢,聯動內蒙古、遼寧、黑龍江等青聯、青科協組織力量,廣泛團結動員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實現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和吉林率先突破。
青年科技人才的報國熱情與專業水平,也受到活動舉辦地的熱烈歡迎。各地紛紛表示,期待青年科技人才能夠圍繞當地發展所需,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產業鏈延伸拓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等方面,提供更多決策方案和技術支撐。
從彩虹小西瓜“美顏”到功能性百合新品種,從切花小菊及其配套輕簡化栽培技術到海南黑山羊10K低密度液相芯片……2024年4月,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最新科技成果推介別開生面,令現場青年科技工作者耳目一新。直至活動結束,大家還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暢談交流。這是“青年科學家百城行”·三亞站活動現場。近2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聚焦“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種業振興發展”主題,分享最新成果,共商創新路徑。
五四青年節之際,“青年科學家百城行”暨第三屆江西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車活動在南昌舉行,來自全國多地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代表、江西省“1269”行動計劃重點產業鏈相關企業代表及青年科研團隊代表共200余人齊聚,共話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年擔當與作為。活動現場集中發布了第四批江西青年科技創新“揭榜掛帥”項目榜單,其中科研團隊與企業現場簽約項目20個,總投資預計突破2500萬元。青年科技人才代表盧寶陽說,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將帶領團隊積極投身科技創新浪潮,持續提高‘產學研用’能力,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視線轉至廣東,6月,2024“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深圳暨“港澳博士深圳行”活動舉辦。活動期間,中青科協與光明區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在光明成立“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光明科學城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攜手推動產學研合作對接和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引進培養相關領域人才,不斷激發青年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長春科技學院副校長劉洋說,中青科協進一步加強了青年科技工作者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通過組織更多的對接活動、項目合作等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產業化水平,加大活動的宣傳推廣力度,吸引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科技成果轉化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關鍵所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成果的高水平轉化是題中應有之義。2024年,中青科協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成果轉化平臺”,開展“政產學研用”對接,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需求,通過項目征集、遴選的方式,對優秀項目的青年項目負責人予以資金、金融、政策等支持,讓產學研機構攜起手來,共同完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11月22日,小雪節氣。2024“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淄博暨山東省高層次青年人才淄博對接交流會卻洋溢融融暖意。
“多向市場、企業找需求、找問題,助力打通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更多聚焦國家及地方發展的重大需求來開展研究”“要將理論研究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真正服務地方發展”……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志偉、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教授尹海帆等青年科技工作者,不約而同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地方發展、產業發展需求為科研導向,確保科研成果有效落地,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實際產品。
活動現場匯聚了全國青聯和山東省青聯委員代表,中青科協、中青企協和山東省青創協會員代表,全國“青馬工程”科技班學員,“科技之光青年講堂”全國宣講團成員,省內外高層次青年專家等各領域青年才俊。在這場打破年齡、地域界限的對話中,青年科技人才共同探討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與價值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情懷,城市的科技創新氛圍在思想碰撞中越發濃厚。
12月24日,以“創新高地 創業熱土”為主題的第二屆“雄安青智匯”青年創新創業部落暨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京津冀活動在雄安新區舉行。當下,雄安新區全力打造新時代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打造鼓勵青年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不斷推動科技、人才資源向新區聚集。活動期間,為全面實施有志青年培養工程,促進雄安新區與青年人才的雙向賦能與發展,特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吳豐昌擔任“雄安青智匯”青年創新創業部落顧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再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化部署,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路徑、提供了新舉措、指明了新方向。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青年人才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和先鋒隊,也是加快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交匯點、關鍵點、支撐點。
匯集天下英才,促進共享合作。在中青科協大力打造的平臺上,科技力量與青年人才需求實現了“雙向奔赴”。
在中青科協營造的良好氛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們以科學家精神為強大精神動力,在各自領域踔厲奮發、探索前行。
向下延伸,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嶄露頭角、綻放光芒;向上伸展,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賦能托舉中走向成熟、大放異彩,置身科技自立自強的最前沿奮勇向前、努力拼搏。
陜西省青科協副主席侯精明感慨在“青年科學家百城行”系列活動中,獲得諸多跨領域行業的收獲和啟發。“感知時代對青年科學家的召喚,進一步明確了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也切身體會到了中青科協作為科研交流平臺樞紐的重要作用。”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二級教授、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隋曉楠,期待中青科協繼續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臺;繼續推動更多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科技創新一定會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強的動力。”
中青科協會員、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張喜娟表示,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主張,為我國新時代新征程的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我將繼續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和成果,同時注重培養更年輕一代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努力在‘大糧倉’的水稻輕簡節本、高產高效栽培和耐逆、高產、優質新品種選育中貢獻青春與力量。”
中青科協理事趙建波希望,2025年“通過全體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青科協成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技術研討平臺,成為科技人才觀點交流、思想碰撞、經驗互享的平臺,更是成為向‘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邁進中不可或缺的實踐平臺”。
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時代賦予青年的歷史重任。“青年科學家百城行”只是青年科技人才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縮影。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依托中青科協組織,立足自身領域為國奮斗,不負青春韶華。
2025年新年之際,“青年科學家百城行”暨2024年度總結匯報會在哈爾濱市隆重舉辦。會上,《中青科協揭榜領題項目清單(第一批)》榜單發布,181個項目,涉及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翹首以盼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踴躍揭榜;2025年“青年科學家百城行”活動正式啟動。
向新而行,向質圖強,中國大地新潮涌動。展開新年新畫卷,中青科協也必將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引領、凝聚和服務,團結帶動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中。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