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那個秋日,我佇立在講臺上,問孩子們:“什么是人工智能?”回應我的,是茫然的沉默。那時的農村校園里,科技是課本上遙不可及的名詞,學生連基礎的編程都未曾接觸過。可正是這樣的起點,讓我更堅定信念:教育的光,應當照進每一個被忽視的角落。
于是,我們以“笨拙”啟程。沒有機器人套件,就用紙板拼接模型,用廢棄材料設計簡易實驗;缺乏專家指導,便摸索前行,帶著學生一遍遍調試代碼至深夜。起初的課堂上,學生握著電烙鐵的手在顫抖,面對電路板時眉頭緊鎖,但眼中那股好奇勁兒卻如野草般瘋長。一名男生曾怯生生地問:“老師,這些東西好像太高大上了,我們能做出來嗎?”我指著窗外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丘,答道:“科技不是城市的專屬,它應當是開啟改變生活之門的鑰匙。”后來,這位男生用廢舊零件拼搭出一臺“自動撿球小車”。當他在市賽中捧回獎牌時,眼中淚光閃爍:“原來,我們也能成為創造者。”那一刻,我深切地領悟到,教育的奇跡不在于外在條件,而在于喚醒每一顆渴望探索的心。
這些年來,我們以STEM課程為舟,搭載著學生穿梭于知識的浩瀚海洋;用科技節搭建舞臺,讓創意在掌聲中綻放;借人工智能工作坊的熠熠燈光,照亮農村學生與時代接軌的前行之路。從區級科創交流的現場,到全國賽事的領獎臺;從市青少年科技項目實踐,到“科學館里的科學課”全國示范校的榮譽認證,學生用一座座獎杯證明:鄉村的土壤,同樣能孕育科學的種子。令我更倍感欣慰的是,年輕教師們在工作室中迅速成長,將科技教育的火種播撒到更為廣袤的角落。
教育是一場耐心靜待花開的深情守望。我時常思索,倘若把每個學生比作一顆星,那么教師便是那手持明燈之人,以尊重為炬,以期盼為光,引領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軌道。無論是深夜修改課題的專注,還是科技社團里此起彼伏的爭論,抑或是論文中字句推敲的嚴謹,無一不是為了讓每一份熱愛得到珍視,讓每一次探索都有收獲的回響。
站在新的起點,回望來時路:簡陋的實驗室已然蛻變成充滿創意的創客空間,曾經沉默的課堂如今躍動著思維碰撞的火花,而那群曾仰望星空的少年,正以科技為翼,飛向更廣闊的天地。教育的使命,莫過于此——以熱愛為舟,以創新為帆,讓每一點“星光”都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絢爛光芒。
作者簡介:莫小燕,廣州市從化區第五中學,副高級教師,首批“粵派名師”人工智能學科工作坊(2022—2025)主持人,第三批廣東省科技教育名師工作室(2022—2025)主持人,廣州市第五期卓越校長培訓班學員,2023年廣州市優秀科普工作者,廣州市從化區第二批物理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第七屆從化區中學物理教學研究會理事,廣州大學教師培訓學院(廣州市教師發展中心)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