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教育領域發展提出的標準及要求,教師不僅要對現有的教學組織形態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還要從整體角度出發分析語文學科內容。結合生命教育發展情況,在初中階段進行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反思工作,并給予高度關注。教師要根據教學反思情況,及時調整閱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可以從深入挖掘小說內涵和文化元素方面入手)。
在實施教學引導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做好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的引導者、促進者、監督者,幫助學生對小說題材、文本等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領悟。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分析小說中呈現的人物關系、寫作手法、故事情節、情感元素等,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
一、基于問題設計,開啟生命探索
初中階段,教師要從合理把握、分析、整合課堂流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創新,開啟全新的探究分析之旅。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內容設置探究問題,設置與本節知識有密切關聯的內容,促進學生對小說內容的深入研究與分析。這樣既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激活學生的探究分析意識,理解、領悟生命的本質含義。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小說的過程中要從分析三要素入手,讓學生通過了解人物形象感受其內心世界。
再次,要想完成上述發展目標,只單一地進行表面閱讀是不夠的,教師還需要運用深入研究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最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供恰當、合理的閱讀指導,讓學生理解、領悟小說中豐富的思想和文化內涵。
比如,在學習《臺階》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結合內容設置探究性問題,并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閱讀,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完成生命教育任務。如文章中父親為何要建造高臺階?父親建高臺階的目的是什么?此類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讓學生在教師呈現的分析思路下逐層挖掘生命元素,并通過分析和思考的方式理解“父親”的精神需求。在完成問題探索任務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分享空間,讓學生表達對生命的見解,領悟人是需要被尊重的,并與文章中闡述父親精神世界的文字產生共鳴,理解父親對臺階的感情。學生作為生命教育對象,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在教師引導下完成生命教育任務。
反思:
教師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將問題作為主要教學導向,激發學生的探究分析意識,增進學生與教材之間的緊密交流與聯系,讓學生深入體會小說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并完成心理教育層面的教學引領。
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身心發展特點等進行生命教育引導,特別是設計探究學習問題時,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在心理方面仍然不成熟,需要汲取豐富的經驗提升自己。此時,教師要想完成生命教育滲透的教學任務,就需要與學情進行結合,還要結合實際情況提前制定好教學引導計劃和方案,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以充分發揮生命教育優勢。另一方面,作為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對不同的學生要設置不同的探究問題。另外對學生的回答也要給予積極、肯定的反饋,促使學生對生命的本質意義和內涵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領悟。
二、基于小說人物,豐富生命體驗
教師在進行小說教學引導前,需要提前對小說中蘊含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等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簡單來講,小說的創作思路以描述故事背景、發展經歷、人物形象刻畫、內容分析等為主。進行探究分析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從了解小說人物的角度出發,再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對環境、故事情節等進行研究。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和領悟,教師要從深入挖掘小說中蘊含的生命元素方面入手,通過實踐探究的方式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活躍學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樣,在進行初中階段小說閱讀教學引導過程中,教師也要及時運用此種方式,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和可貴。
比如,在講解《驛路梨花》這一課的內容時,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引導方法,要從分析人物故事的角度出發,運用深入分析的方式讓學生領悟文章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其次,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解讀文章內容。如重點誦讀、品味語言元素、分析文章細節、分析環境、分析人物形象等。最后,教師還要運用對比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小說的創作方法進行學習,如呼應、鋪墊等手法,這對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具有積極作用。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帶領學生品味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通過語言描述的方式領悟瑤族老人的善良、知恩圖報。通過詳細分析故事情節,總結出主人公具有雷鋒精神,在助人為樂的過程中不計較任何個人利益的高尚品德。通過深入研究小說故事細節和內容,還可以品味和理解關鍵詞語、內涵,促進學生深刻感悟與體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激發學生助人為樂的積極性。
反思:
學生個體對文本內容理解存在一定差異性,特別是在學習小說類文章時,學生的理解和情感體驗是存在很多本質區別的。此時,教師需要改變之前依賴教學參考資料的情況,從分析人物、環境、故事情節等方面出發開展小說教學引導,結合現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教學。之前有很多教師一直是借助參考資料開展教學,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一直是在教師的思路下進行生命教育探索,以致無法深入理解小說文本中蘊含的豐富元素。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改變現有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并在恰當的教學節點融入生命教育內容,以有效加深學生對小說人物的理解,體悟其中蘊含的豐富精神元素。
三、創設探究情境,感悟生命寶貴
實施教育引導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生活,幫助人們收獲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環境,而改善生活方式離不開教育提供的支持與補給。教育和生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可以將日常生活引入課堂教學中,要重視日常生活實踐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引導方式,創設探究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能感受生命體驗的機會。
教育引導和感悟生命,這兩者之間有著緊密聯系,二者猶如橋梁一般承載著豐富的教育元素和生活內容。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生命教育內容,結合學生情況設置生命體驗活動,并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用最恰當、合理的方式創設探究學習情境,改善原有的語文閱讀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
因生命教育知識覆蓋范圍比較廣泛,在閱讀小說內容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安全意識培養方案,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與日常實際生活建立有效鏈接,總結得出學習、閱讀方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引導方法,用信息技術在小說課堂中融入生命教育元素,通過直觀的呈現方式讓學生感受和體會生命的本質意義,讓學生更加愛護和珍惜生命。例如,在講解《最后一課》時,教學前,教師會帶領學生略讀文章內容,感受文中韓麥爾先生被迫終止教學生涯的悲痛心情,然后通過深入解讀小說內容,理解領悟孩子們因遇到特殊困境而無法進行學習的悲慘情況。
通過學習本節知識內容,想到我們曾經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多媒體展示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人民遭受的嚴重的軍事侵略和經濟制裁,有人被迫學習日語的視頻)。在對上文《最后一課》中所提到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還原情境的方式進行想象:“如果是你遇到了當時的情況,你會怎樣做?”
在課程即將結束之際,教師可以設置分享活動,讓學生講述感受最深的“最后一次”的經歷。在完成分享任務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刻感受離別、訣別,體會人、事、物等的離開,教導學生珍惜生命、珍惜一切。
反思:
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個人心智還不成熟,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科學的學習目標、發展目標非常重要。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恰當、合理的引導,防止學生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明確個人成長方向,理解生命的意義等。
基于上文中語文小說教學基本情況,教師應當制訂教學方案,設置探究活動,并融入價值觀念,為學生營造真實的生命體驗情境。而后,在進行教學反思時,教師還要從人物、環境、故事情節等三方面入手分析問題。教師可以提前對人物形象進行解讀,便于學生理解故事情境的動態化發展,感受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與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
四、基于環境角度,深挖生命內涵
教師結合小說的三要素,即人物、環境、故事情節,引導學生進行小說主題思想探究。環境要素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營造氛圍的重要作用,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感受,使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內容,需要將小說作為主要載體,并對其細節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教師在深挖主題思想內涵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探究分析興趣的激發,并喚起其豐富的情感,使其可以快速理解并掌握生命教育的本質含義。從環境角度對小說內容進行分析時(環境描寫通常包含自然、社會兩方面內容),教師帶領學生了解自然環境,可以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想象,提高其個人分析能力。
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是不可或缺的,如社會環境對人物設計和故事情節發展具有引導作用。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人物與自然、社會等的聯系后,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人物行為,并領悟小說文本的真正含義。
如《孤獨之旅》這篇文章,主要以主人公的蛻變為故事探究主線。當時的環境非常惡劣,主人公手足無措,非常慌亂。通過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文章中主人公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勇敢、堅強的品質,他沒有哭鬧,沒有放棄,而是想盡辦法保護鴨群。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本篇小說的內容,學生可以深刻領悟到: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磨難,我們只有具有堅強的意志,做一個勇敢的人,才能更深刻地感受生命。
反思:
從環境角度出發對小說題材、內容、本質等進行研究與分析,實際教學目標是要增進學生與教材的聯系,并注重強化、提高學生自身的生命教育能力,有效激發學生對生命的分析與思考,深刻理解生命中蘊含的美。
五、注重讀寫結合,強化生命認知
在日常教學引導中,教師需要從多角度、多層面出發,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生命元素,由課內向課外進行延伸,幫助學生感悟語言魅力、文化魅力,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生活化教育熏陶。
在初中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閱讀和寫作資源進行融合,加深學生的體會和感悟。如學生通過閱讀和寫作的方式感受小說三要素,領悟文章價值意蘊和情感元素。教師在小說閱讀課堂中融入寫作方面的內容,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使其成為實施生命教育引導的重要方式。
總之,將小說閱讀和寫作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既可以完成讀寫任務,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和知識,還可以將小說蘊含的情感元素轉變為生動的文字,并賦予其情感。同時,在完成外化后,還可以進行內化處理,學生將閱讀學習感悟和體會深入內心,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對生命形成全新的認知與理解。
閱讀、寫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收獲豐富的閱讀感悟和體會,還可以讓學生對自身審美能力和文化意識進行有效升華。
反思:
教師通過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方式,既可以讓學生表達內心想法,還可以對小說故事內容進行總結與分析,完成生命教育滲透任務。
通過學習《臺階》《驛路梨花》《最后一課》《孤獨之旅》等,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和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學會關心愛護生命。
六、結合生活實際,深化生命價值
教師在講解理論性知識后,還要進行生命價值總結分析,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分析,一方面是社會對生命價值的判斷。在講解《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時,教師主要以探究分析文章主人公的事跡為起點,并通過探索、深挖的方式分析主人公的自我價值。
從生命價值角度來講,文章中的主人公一直一心一意地從事著拯救土地的工作;而從社會層面進行分析,主人公則是改善環境、創建綠色家園的使者。同時,在本篇文章中,主人公通過堅守的方式完成了使命和任務,獲得了解決各類困難和問題的能力。
雖然學生與主人公生活的時代有所差別,但是本篇文章對生命有更深刻的詮釋和解讀,對學生來講具有開啟人生新篇章的積極影響。
反思:
學習本節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人公身上蘊含的精神品質。而后,教師在開展教學反思時,還可以在班內開展社會討論活動,引導學生闡述個人觀點,討論怎樣才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之旅中不怕困難,彰顯生命本色。因此,在教學引導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加深對生命教育內涵的引導教育,而不是將教育意義和價值局限于課堂內。其次,教師在設置探究學習情境過程中,也要結合本節主題和重點知識,并融入日常生活元素,以便于學生感受文章主人公的經歷,并領悟主人公勇于奉獻的精神和勇敢無畏的意志品質。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精神文化品質和意志,才能更好地完成生命教育目標。最后,教師要將語文內容和生命教育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快速從虛擬小說中完成內部轉換,將課外和課內知識建立有效聯系。
七、結語
生命教育是一個非常嚴肅且具有重要意義的話題,無論在哪個學習階段進行生命教育都要給予高度關注和重視。只有正確認識和對待生命,才能充分發揮和實現生命價值,并凸顯其本質意義。
在初中階段滲透生命教育,需要教師對學生身體、心理等各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與了解,以便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方向引導和觀念引導。特別是在小說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引導時,教師還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如小說內容、題材、環境、人物、故事情節等,既要充分確保可以還原真實生活和情境,還要確保呈現教育內容的科學、合理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對人生的思考。為此,教師在生命教育視野下進行小說閱讀教學引導時,要對小說內容進行分類與整合,并與生命教育內容進行有機結合,深化閱讀教學。
(作者單位:新疆福海縣初級中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