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的不斷傳播,蔡志忠所繪的漫畫英文版《史記·世說新語》開創了典籍漫畫英譯的先河。因學界對典籍英譯的研究角度主要是語言維度,目前使用多模態分析《史記·世說新語》圖文關系的文獻還未出現。本文使用多模態視角下的圖文關系,分析其對典籍英譯的效果。以期中國眾多的優秀典籍在未來的海外傳播中欣欣向榮,借助多模態屹立于世界。
【關鍵詞】多模態;《史記·世說新語》;典籍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3-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3.032
一、引言
《史記·世說新語》由蔡志忠所繪,布萊恩·布雅(Brian Bruya)所譯。本書內容廣泛,條目眾多,涵蓋了中國傳統經典著作的精華,被譽為“歷史的長城”。蔡志忠繪本《史記·世說新語》形式獨特,使用漫畫吸引讀者眼球,在西方掀起中國傳統典籍文化的熱潮。本文的研究對象《史記·世說新語》以六朝的奇聞軼事為主要內容,故事短小、朗朗上口,傳頌至今。經典故事中蘊含了無限的中國智慧,不僅是六朝時期的文人清談,同時也是現代中國文學的瑰寶。傅雷在給其子傅聰的家書曾感慨《世說新語》被日本視為“枕中瑰寶”,同時認為兩晉六朝的文人風采是“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高峰”。[1]149蔡志忠繪本《史記·世說新語》打破傳統語言模態的限制,利用圖文結合平衡譯文和原文的關系,所繪漫畫形象生動,在表達效果上更勝一籌。鑒于《史記·世說新語》雙語對照版多模態研究寥寥無幾,本文嘗試用多模態譯介分析中國傳統典籍英譯的策略,以期中國傳統典籍在海外廣泛傳播,促進中華文明的海外傳播。
二、多模態漫畫《史記·世說新語》
回溯早期翻譯,各種理論均重視語內翻譯,強調語言本身的轉換作用。早期的文學翻譯更關注語言維度。同時,Scott認為,翻譯研究的重點應轉到“語內翻譯”及“媒介間翻譯”(inter medial)上來[2]5。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媒介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多模態在文化傳播中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張德祿[3]認為多模態文本是運用讀者的感官,通過語言、圖片等多種符號實現交際目的。這打破了傳統純語言文本的模態限制,充分說明利用各種符號系統也能實現交際。以上都說明了符號系統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著重強調了符號在語言翻譯中的交際作用。
近年來,多模態話語分析成為語言方面的研究新潮。根據許勉君的觀點,“影視作品是多模態翻譯研究的主要對象”。[4]截至2024年1月8日,筆者在CNKI文獻中對關鍵詞“多模態+字幕翻譯”進行檢索,共有文獻241篇。筆者用同樣的方法檢索關鍵詞“多模態翻譯+漫畫”來看,相關文獻僅有16篇,而最早的文獻僅在2018年出現。由此可見,多模態常用于影視作品中的字幕翻譯,而漫畫系列作品的多模態分析并不常見。相較于中國傳統經典《史記》,《史記·世說新語》由蔡志忠根據自身對《史記》的理解所繪,在表達形式上通俗易懂,風格幽默活潑。其中包含的文字模態和圖片模態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利于中國傳統經典故事“走出去”。
多媒體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漫畫這一傳播媒介。在漫畫逐漸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文字和圖畫的結合逐漸發展成為“漫畫語言”,這是一種成熟的藝術形式。[5]然而,利用“漫畫語言”作為譯介實現文本轉換這一想法的道路并不平坦。筆者在CNKI文獻中對關鍵詞“漫畫+典籍翻譯”進行檢索,相關文獻只有12篇。結合湯仲雯的觀點,典籍漫畫能利用圖文關系平衡文本關系,實現文化傳播的目的。[6]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嘗試運用多模態話語分析探討典籍漫畫中的翻譯策略,以及在圖文關系中如果做到圖文平衡,以期利用漫畫這一譯介,促進中國典籍邁向世界舞臺。
三、多模態漫畫《史記·世說新語》英譯
隨著新時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傳統典籍的英譯也步入新階段。在視覺時代的文化氛圍中,“圖片轉向”取代了“語言轉向”。這就意味著翻譯傳統文化典籍不能僅僅依靠語內符號。此外,大眾傳媒推出的流行神話,是建立在語言符號學之上的?!妒酚洝な勒f新語》在表現形式上具有“文字”和“圖片”的雙重模態特點,是新時代中國傳統典籍的新視角。在此英譯過程中,如何平衡“文字”和“圖片”兩種模態之間的關系、如何捕捉各個模態的表達方式、尋求正確的翻譯策略,從而取得靈活搭配的譯文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文字模態翻譯
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是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傳統文化典籍的英譯既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又要兼顧目標語讀者的可接受性?!妒酚洝な勒f新語》以漫畫為主要媒介,在典籍英譯中增添了無限趣味,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圖文結合,深入了解本書的豐富蘊含。但從語言文字層面看,《史記·世說新語》源語文本文化負載詞較多,會給讀者帶來一定的閱讀障礙。因此,《史記·世說新語》的英譯需要增補、轉換、省略等翻譯策略予以支撐。
1.背景增補
由于中英文讀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對于中國傳統典籍中的文化信息,目標語讀者可能對背景信息掌握得不夠透徹。相關的背景信息包括人物稱呼、地點名稱以及文化術語,為了解決這一理解障礙,譯者在目標語中增添了大量的背景信息,使得目標語讀者在理解譯文中一目了然。
例1:漢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中國史書典范《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生于龍門。
譯文:Sima Qian,author of China’s greatest historical work,The Historian’s Records,was born in the town of Longmen in the year 145 B.C.,less than a century after the clos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本句出自《史記·世說新語》開頭部分,對司馬遷的一生做出簡要概述。源語文本中特別強調了“中國史書典范《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譯文中也對該文化信息緊密呼應。但末尾部分“龍門”一詞,源語文本中并沒有做出相應的文化補充,這會讓目標語讀者一頭霧水,何為“龍門”?“龍門”為古時著名城市,現位于山西河津西北。對于這一文化背景信息,譯者使用增譯的翻譯策略,把“龍門”翻譯為“the town of Longmen”,補充說明了“龍門”的背景信息,掃清了目標語讀者在理解原文中產生的閱讀障礙。
2.表達轉換
由于中英文之間存在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尊重目標語語言的表達方式,使得譯文更加貼切目標語的語境需求。主要表現在中英文約定俗成的慣常用語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斷顯化中英文兩種文化背景的不同,不斷貼近目標語讀者文化的表達方式,消除目標語讀者的閱讀障礙,使得譯文更加流暢地道。
例2:茂陵是武帝為自己所建的陵墓,離首都長安三十公里。
譯文:Mouling was about 18 miles from the capital Changan and happened to be where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was building a tomb for himself.
本句話主要來自書中的故事“司馬遷的一生”,主要介紹司馬遷全家移居茂陵,本句話是對茂陵地理位置的主要介紹。原文中介紹陵墓離首都長安“三十公里”。由于中英文計量單位的不同,一公里大約為0.62英里。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轉換的翻譯策略,把原文中的三十公里等量轉化為英文表達中的18英里。使得譯文更加貼切目標語文本的語境需求。從整體的表達效果上來看,轉換后的計量單位比直譯的譯文更加地道貼切,中國故事在“走出去”的同時也尊重了異國文化。
例3:你自己吃美食,而讓我們吃糟糠,這樣如何叫我們效忠于你?
譯文:Look at you.You dine on delicacies and leave the slop for us.How do you expect us to pay allegiance to you?
本句來自故事“客無所擇”,講的是孟嘗君在招攬賓客時平等待人的故事。本句話是賓客誤以為孟嘗君的吃食與其大有不同,由此引起本次質疑。其中,“糟糠”在中文指的是粗劣的下等食物,極具文化特色。由于中英文文化背景不同,該詞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運用轉換法。根據維基百科解釋,“slop”一詞在英文中指的是“泔腳水、剩飯菜”,和中文“糟糠”一詞詞義貼切,詞性對等,在中英文文化信息背景轉換中實現了語義對等,使得中英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毫無障礙。
(二)圖像模態翻譯
王玥指出,在漫畫逐漸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文字和圖畫的結合逐漸發展成為“漫畫語言”,這是一種成熟的藝術形式[5]。典籍漫畫涉及的多模態翻譯不僅涉及傳統的文本翻譯,同時包含視覺圖像的翻譯。湯仲雯認為,在翻譯典籍漫畫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圖像模態實現圖文并茂的平衡關系,借此擴大文化交流,豐富文化的趣味性[6]。《史記·世說新語》一書包含了大量的圖片,同語言文本相輔相成,增添了漫畫翻譯的趣味性。
例4:高坐道人是西域來的和尚,不會講漢語。
譯文:Gaozuo was a monk from the Western frontier who never learned to speak Chinese.
本句話來自故事“以簡對繁”,由于高坐道人不會漢語,省去了繁文縟節的應酬。高坐道人的圖像位于圖片底部中間,是漫畫所傳遞的重要信息。其中,衣服上印畫的中文佛教信息“佛”“禪”字等信息。同時,刻畫出了和尚旁邊的葫蘆,上面同樣刻著“佛”字。高坐道人打坐的蒲團,同樣突出了高坐道人作為“和尚”的這一背景信息,圖文相互呼應。以上細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有利于擴大讀者的閱讀知識面,讓其了解中國傳統的佛教文化。
例5:別的小孩都爭相爬樹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動。
譯文:All the other kids climbed the tree to pick plums,but Wang Rong just stood below and watched.
在“王戎不摘李”故事中,別的小朋友看到路旁邊的李子樹結了許多果實,爭相爬樹摘李子,而王戎僅僅站在樹下,靜靜地看著這一場景。在圖1的刻畫中,王戎背著手,冷靜端莊地看著其他小伙伴爭著爬樹?!氨持帧边@一動作體現了王戎的冷靜與睿智,與其他小伙伴滿臉笑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圖片的空間布局上看,別的小孩爬樹位于圖片左側,取景為大樹,占用篇幅較大,揭示了故事發生的真實性。而王戎位于圖片底部中心位置,與別的小孩在空間布局上形成高低對比。同時,雙方的面容姿態躍然紙上,圖文并茂地解釋了這一故事的內涵。
四、結語
《史記·世說新語》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以漫畫的形式展現,突破了傳統的單一文本模態,以一種創新的形式展示中國優秀文化。在多模態視域下,筆者遵循傳統的文本模態翻譯,同時著眼于圖文之間的多種模態翻譯方法,以期從多模態視域下尋找典籍經典的翻譯方法,從而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從語言文本模內分析譯者使用的背景增補法以及表達轉換法,從語言維度上弱化了中英文表達方式間存在的閱讀障礙。在文中研究的圖文模態關系對漫畫翻譯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圖片的布局、構圖、文字和譯文前后呼應,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在傳播的過程中增添了趣味性。多模態視域下,傳統典籍的可讀性不斷增強,更易于讓讀者接受,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傅雷,朱梅馥,傅聰.傅雷家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2]Scott,C.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Rediscovery of Read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3]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4]許勉君.中國多模態翻譯研究述評[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7,28(02):40-46.
[5]王玥.好萊塢漫改電影中漫畫語言的運用策略[J].當代動畫,2023,(04):102-108.
[6]湯仲雯.典籍漫畫翻譯的跨模態跨文化改寫——以蔡志忠《西游記》英譯為例[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1,41(01):42-46.
作者簡介:
鄧宇,女,安徽亳州人,皖江工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外語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