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開幕。這場以“全面釋放發展動能,共促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為主題的高層對話,匯聚了包括全球商界領袖、國際組織和專家學者在內的750多位外方代表,首次參會的跨國企業數量創下歷史新高。與會嘉賓表示,中國展現出的開放姿態具有強大的“磁吸力”,讓越來越多外資企業更加堅定地投資中國。
自千禧年啟程,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今年正式刻下第25道發展年輪。作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重要窗口,25年來,論壇秉承“與世界對話,謀共同發展”的宗旨,不僅記錄了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變遷,更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中搭建起一座凝聚共識的“信任之橋”。
從“中國議題”到“世界議題”的成功啟航
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2000年,中國正處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最后沖刺階段,世界迫切期待這個東方大國展現其融入全球化的具體路徑。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節點,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誕生可謂恰逢其時。它不僅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關切,更通過對話機制為中國融入全球化鋪平了道路。
2001年11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在多哈正式簽署,這標志著中國結束了歷時15年從“復關”到“入世”的漫長談判,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時任世貿組織總干事穆爾曾用“我們正在創造歷史”來評價中國“入世”的歷史性意義。借助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這一綜合性對外交流窗口,國際社會得以見證中國積極履行“入世”承諾的決心。
翻開首屆論壇年會議程,從討論如何通過借鑒國際經驗推動大型國企改革,延伸至中國“入世”后的發展路徑,最終錨定在分析預判中國此后十年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個個具有戰略前瞻性的議題,讓論壇年會的開放包容底色更為厚重。
2005年,論壇以“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為主題,設置了五大核心議題:從對中國宏觀經濟走勢與世界經濟的全景式觀察,到中國制造業的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從財稅體制改革如何與開放型經濟同頻共振,到深度研討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角色與定位;最終聚焦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新變化。五個維度層層遞進,既映照出中國融入世界的堅定步伐,也展現出中國在破解“成長中的煩惱”時非凡的戰略定力。通過坦誠對話,多數代表認為中國面對挑戰具有清醒認識并正在努力采取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解決未來所面臨的問題。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全球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的倒塌像多米諾骨牌般推倒了無數經濟體。面對世界金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深謀遠慮,一系列出拳重、措施實、影響深遠的“中國行動”在大關口前盡顯大國擔當: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推動GDP增速觸底反彈,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重大調整,財政政策由“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給經濟“輸血”,幫企業闖關;從減稅降費、貼現降息,到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立足點始終放在擴大國內需求上,成功釋放了蟄伏的消費潛能……
國際社會對此紛紛猜測打量。美國《時代》周刊曾于2009年1月預言,“中國難以繼續奇跡”,它“只是個身陷囹圄的大國”。
然而,7個月后,這家雜志又刊登了題為“中國能拯救世界嗎?”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熊貓正拿著打氣筒給癟了的地球打氣。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上表示:“對教育、衛生進行投資所帶來的好處將是雙重的,不僅直接對相關經濟領域有好處,通過這些領域進行投資也能夠帶來消費方面的刺激。”他認為,中國“以創業促進就業”和“關注保障性住房”的方式“非常好”。
隨著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外商加碼投資中國的動力不斷增強。在2009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下降近40%的情況下,中國當年吸收外資仍保持在900億美元的高位,居全球第二。
時任寶潔公司董事長兼CEO阿蘭·喬治·雷富禮表示:“即便是在我們最困難的1999年,我們都沒有想過要離開中國。相反,我們不斷地投資中國。我們利潤率一直都是保持兩位數增長。所以,中國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以及在全球市場來說,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回望寶潔在中國的發展軌跡時,雷富禮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在華投資是寶潔最明智的決策之一。”彼時,世界領先的風力發電設備生產制造商丹麥維斯塔斯公司,已經開始籌備在中國開設兩家分廠。時任維斯塔斯風力系統集團中國區總裁安信誠說:“中國目前啟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以及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動,都讓我們看好中國市場。公司在中國的雇員人數也要在目前2000多人的基礎上再增加1200人。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國的有形資產投資將達到25億元,是公司在丹麥本土外投資最多的國家。”
在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只有0.8%的情況下,中國實現了8.7%的經濟增長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50%。金融危機中的中國答卷,成為“中國道路”的鮮明注腳。
“對過去的一年,人們可以給出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如果以作用最顯著的那個國家的名字來命名這一年,那這一年應該叫中國年。”2010年3月,俄羅斯《獨立報》發表編輯部文章,曾這樣描繪中國的作用:“危機時期,中國起到了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作用。”

見證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2011年正值中國“入世”十周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成為彼時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201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全球經濟形勢有了新判斷,會議認為“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這一時期,中國如何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把握好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受到國際社會的熱切關注。
時間跨入2013年,這是中國落實十八大部署的開局之年,也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這一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以“中國:改革開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立足新時代發展要求,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與政策、財稅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新格局、城鎮化戰略等重要議題開展全方位、深層次討論。
“中國深化改革開放與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為西門子提供了巨大機會。”時任西門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旭德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的美好愿景開啟了一個新篇章,改革是中國歷任領導層的共識,是中國的大勢所趨。“西門子在醫療服務特別是農村醫療、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城鎮化進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境四大領域的業務與中國發展目標‘不謀而合’。”
當部分歐美制造業企業回流本國時,西門子仍堅定深耕中國市場。對此,羅旭德用“中國速度令人驚嘆”來解釋這一決策,“我們必須保持持續創新、不斷地努力,才能跟上中國高速增長的速度。”在羅旭德看來,中國不僅是市場,也是非常重要的經營中心,“西門子世界第二大數字化工廠將在成都投產,重點針對中國和全球工業市場,投產后30%產品將出口至全球。”
“對于大眾來說,中國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時任大眾公司管理董事會主席文德恩在出席論壇時表示,2012年大眾在中國賣出了280萬輛汽車,會在三年內繼續投資90億歐元建立新的汽車和配件廠。文德恩表示,城市化給中國人民和社會帶來了收益,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商機。
2015年,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這一年,也被一些學者稱為“國際秩序變革年”。
從“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啟動實施,到中國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成立,再到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的歷史性突破……中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
“一帶一路”倡議、籌建中的亞投行和新常態下的國際合作等議題也成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熱門話題。
論壇上,時任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表示,中國在亞投行作為第一大股東,是根據在亞洲的經濟體量確定的,第一大股東的地位不是特權,而是責任,是擔當。此后隨著更多國家的參與,中國的股份會被單方面稀釋。即便在初期,作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也會遵守國際通行準則,不以老大自居,平等待人,有事好商量,盡量以達成一致的方式決策,不是靠投票權決定。
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時任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時任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以及時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利亞等國際機構負責人也在論壇上對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表示了歡迎和支持,同時表達了與亞投行開展合作的意愿。
在各種力量的激蕩交匯之下,中國高層發展論壇用一場場交流對話,向世界發出了明確信號:中國用“發展”這把鑰匙,贏得了更多國際“信任票”。

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以“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的深刻洞見,向世界宣示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堅定決心。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年會上,“對外開放”成為貫穿近百位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30余位國際頂尖學者與多位中央部委負責人對話的關鍵詞。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總裁阿明·納賽爾表示,中國開放市場為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均帶來增益,“一帶一路”倡議又將中國帶入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時任資生堂集團總裁、首席執行官魚谷雅彥表示,他們非常關注中國市場,自1981年進入中國以來,中國市場逐步發展為資生堂集團海外事業中最重要的區域。
吸引和利用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長期方針——從大幅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降低關稅總水平,到設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再到舉辦“投資中國”境內外招商推介活動、召開外資企業圓桌會議……我國始終堅持為外商投資創造更有吸引力的營商環境,保障外商投資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國在穩外資以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080家,同比增長9.9%;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98.7%、40.8%和21.9%。近五年來,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收益率約9%,位居全球前列。可見,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到中國去”成為越來越多外商的共識。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重申并細化了“鼓勵外國投資者擴大再投資”“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等舉措,再次釋放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
為進一步落實“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部署,各領域開放舉措持續深化。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李詠箑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表示,目前全國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壓減至29條,下一步將繼續推進服務業開放綜合試點,推動互聯網、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
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更加提振了在華外資的信心,諸多跨國企業“用腳投票”選擇中國。在上海臨港,波士頓科學在華首個生產制造基地于2024年10月開業,成功實現了“研發—生產—服務”的全鏈條本土化;今年2月,耗時僅7個月的特斯拉全球第二座儲能超級工廠也在此正式投產,印證了中國制造業開放的“中國速度”;在深圳,西門子醫療投資逾10億人民幣興建的新基地正式奠基……
論壇上,許多外資企業家表達了看好“中國市場”的原因。寶馬大中華區總裁高翔認為,中國創新發展速度很快,創新從中國起步并被應用到世界各地,相信寶馬及其合作伙伴都能從和中國的合作中受益;英美資源集團首席執行官萬德昆介紹,中方合作企業提供的天然氣雙燃料大型運輸船只,使得運輸排放降低了35%;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表示,創新是中國的競爭優勢,也是梅賽德斯-奔馳一直在中國市場深耕的原因,“中國人熱愛創新。如果你和中國的工程師合作,他們其實不會說‘不’,甚至很多時候會做得更好。這里能夠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
3月28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閉幕后的第四日,習近平主席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列舉了一組數字: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1/3的進出口、1/4的工業增加值、1/7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可以說,外資企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參與者,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創新創造的重要參與者,是中國聯通世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
與世界對話的25年,作為中外經濟交流的重要平臺,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始終扮演著“信任之橋”的角色,眾多跨國公司與中國攜手共進的精彩故事在此處傳遞,他們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也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投下了“贊成票”。
在這25年的歷程中,中國用改革與開放書寫全球化共贏新敘事,為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未來,中國愿與世界一道,凝聚新的力量,激發新的變革。
(本刊記者 胡夢飛/執筆)
責任編輯:張語聰 趙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