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格局深刻變革、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當下,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傳統媒體如何轉型,成為傳媒行業關注的焦點。廣西《河池日報》的“紅水河”副刊積極探索、勇于創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深耕文化沃土,提升內容品質
1984年,“紅水河”副刊在風光旖旎、文化底蘊深厚的桂西北小城金城江誕生。紅水河,作為河池的母親河,奔騰不息,貫穿河池大地,孕育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滋養著一代又一代河池人民。
四十載光陰流轉,“紅水河”副刊宛如一位默默耕耘的文學園丁,在文學的沃土里辛勤勞作,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作家。這些作家在文學創作之路上不斷奮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他們的成長,都與“紅水河”副刊緊密相連。許多作家回憶起創作初期,都感慨是“紅水河”副刊給予了他們發表作品的機會,讓他們的文學才華得以嶄露頭角,為他們的文學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河池文壇人才輩出,擁有56名中國作協會員以及332名省級作協會員。在河池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東西的筆下,“紅水河”副刊被比作一條“紙上的河流”,它見證了眾多優秀文學作品的誕生與廣泛傳播,成為作者、編者與讀者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是河池文化記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一直以來,“紅水河”副刊始終堅守精品意識,扎根河池深厚的文化土壤,深入挖掘河池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風光等豐富資源,將這些獨特的地域元素融入到各類文學作品中,展現出河池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一些作品中,作者或通過描繪河池的傳統節日慶典,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或借紅水河的秀麗景色,抒發對家鄉的無限熱愛。
同時,“紅水河”副刊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創新,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可讀性的統一。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組織撰寫評論文章,批判社會不良現象,弘揚正義與善良;鼓勵作者運用多樣化的寫作手法,通過巧妙設置情節、細膩刻畫人物等提升作品品質;充分考慮讀者需求,以生動有趣的故事、通俗的語言呈現內容。
“紅水河”副刊的努力與創新得到了廣泛認可。2024年5月,其憑借在文化傳播領域的卓越貢獻與創新實踐,成功入選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報業媒體助力全民閱讀優秀案例”,成為其他副刊學習的典范。
創新策劃報道,增強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與傳承是副刊的重要使命。在融媒體時代,“紅水河”副刊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在內容上,不斷推陳出新,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可讀性;在形式上,大膽探索,通過優化版面設計、運用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全方位提升副刊的視覺效果與閱讀體驗。
自2023年2月起,“紅水河”副刊充分發揮融媒體資源優勢,積極策劃文化主題活動,深度挖掘和傳承河池的標志性文化符號,精心策劃推出了“劉三姐文化”與“銅鼓文化”名家系列訪談。
劉三姐文化以其優美的山歌和動人的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銅鼓文化則承載著河池地區古老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情感,銅鼓造型獨特、工藝精湛,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了深入挖掘這兩種文化的精髓,“紅水河”副刊邀請了潘琦、聶震寧等十余位區內外知名文化學者參與訪談。這些學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著深厚的造詣,他們的參與為訪談提供了高水準的學術支持。
在“劉三姐文化”與“銅鼓文化”名家系列訪談前期,“紅水河”副刊采編團隊做足了準備。他們緊扣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查閱大量歷史文獻和學術資料,深入了解兩種文化的發展脈絡與研究現狀。同時,穿梭于河池各地,走訪民間藝人、文化傳承人,收集珍貴文化記憶。采訪中還與學者充分溝通,保障訪談內容真實有深度。

在訪談呈現方面,“紅水河”副刊精心設計版面,挑選精美圖片與文字搭配,采用獨特排版,設置醒目標題,營造濃厚文化氛圍,還將訪談制作成高質量視頻在網絡傳播,通過學者講解、畫面展示和音效配合,展現文化魅力。
這一系列訪談成效顯著,在學術與文化界引發強烈反響。它讓更多人認識到兩種文化的價值,為其傳承發展提供支持,不僅在學術界掀起河池地域文化研究熱潮,也在社會層面激發起民眾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
此外,“紅水河”副刊敏銳抓住全媒體時代特點,把增強內容新聞性與時代感作為破圈發展的重要策略。2023年,河池籍著名作家東西憑借長篇小說《回響》斬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消息在文學界引發廣泛關注。與此同時,來自河池南丹的瓦依那樂隊在網絡迅速走紅,他們將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音樂融合,獨特的表演吸引眾多粉絲。
《河池日報》敏銳捕捉到這些熱點,迅速組建專門報道小組,成員包括資深記者、編輯和文化專家。記者深入采訪東西和瓦依那樂隊成員,了解創作歷程、靈感來源;編輯精心雕琢稿件;文化專家從專業角度分析解讀。報道小組還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反應與評價,從不同角度深入剖析熱點事件。
隨后,《河池日報》推出《河池籍作家東西長篇小說<回響>斬獲茅盾文學獎》《河池長出了瓦依那》等一系列高質量文化報道,內容豐富、觀點深刻,不僅及時向讀者傳遞了最新的文化資訊,還深入挖掘了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與意義。通過對作家創作心路、樂隊成長歷程的講述,讓讀者感受到了河池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引發了讀者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憑借這些舉措,“紅水河”副刊持續深化自身作為文化品牌的內涵,成功樹立起地域文化傳播的標桿形象。
拓展多元渠道,推動全民閱讀
隨著時代發展和讀者閱讀需求的變化,“紅水河”副刊不斷優化版面設置,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增設了“文藝評論”“未來作家”“紅水河——詩書畫攝”“短詩簡評”等特色專欄,涵蓋文學、藝術、評論等多個領域,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閱讀選擇。
每年,“紅水河”副刊編發各類作品達2200多篇,包括散文、報告文學、小說、詩歌、隨筆、評論、書法、美術作品等,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喜好。其中,“未來作家”欄目尤為亮眼,它面向廣大中小學生、高職院校和在校大學生以及文學新人,為他們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通過推出“六一兒童文學作品”“青春的詩——在校大學生詩歌選登”等一系列文學作品專版,鼓勵文學新人們積極創作,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為文學事業的發展培育后備力量。
為適應全媒體時代傳播多元化的特點,2023年3月,“紅水河副刊”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此舉為“紅水河”副刊開辟了新的傳播陣地,將文藝的觸角延伸至移動終端。
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精心策劃每一篇推送內容,將紙質刊上的優秀作品進行數字化轉化,同時積極創作文化資訊、作家訪談、文學評論等原創內容,利用微信公眾號的互動功能,與讀者密切交流,根據讀者反饋,不斷改進和優化公眾號的內容與服務。經過兩年多的運營,目前公眾號推送原創作品400多篇,轉發46540次,累計閱讀量超70余萬次。如今,“紅水河副刊”微信公眾號已成為副刊傳播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了大量讀者的關注和喜愛,形成線上線下相互促進的文化傳播模式。
憑借多年積累的豐富內容優勢,“紅水河”副刊堅持大眾寫作理念,鼓勵普通民眾參與文學創作,讓文學走進大眾生活;同時,積極引導大眾閱讀,推薦優秀文學作品,舉辦讀書分享會、文學講座等活動,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通過一系列大膽嘗試和探索,提升了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成為大眾寫作的主要陣地和大眾閱讀的主流媒體。展望未來,“紅水河”副刊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在內容創作、傳播渠道等方面不斷探索,在數字化浪潮中持續綻放光彩,為推動全民閱讀貢獻更大力量。
(廣西河池市融媒體中心 韋穎婕/執筆)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