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攀升。資料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位列全球第一。與此同時,很多人對糖尿病缺乏正確認知,不了解科學的防治知識,因此罹患糖尿病或導致病情加重。本文將列舉常見認知誤區,幫您避開糖尿病防治的那些“坑”。
誤區一:吃糖會導致糖尿病,所以連水果都不能吃
真相1.高糖飲食會間接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糖尿病是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謝性疾病。雖然名稱中有個“糖”字,但吃糖并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的發生。長期高糖飲食容易使體重增加,誘發肥胖,從而讓機體發生胰島素抵抗,這會間接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同時,高糖飲食可能導致體內炎癥反應、加劇氧化應激,促使血糖升高。
真相2.適量食用水果不會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
由于高糖飲食的潛在風險,部分人將糖視為“洪水猛獸”,過于嚴苛地限制糖分攝入,甚至連水果都不吃。但事實上,適量食用水果,并不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反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水果中除了葡萄糖、果糖、蔗糖,還含有豐富的水分、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學物質,有助于促進消化和骨骼健康、提高免疫力。
健康人群每日食用250克左右的水果有益身體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選擇低GI(血糖生成指數≤55)水果,并少量、多次食用。食用后應監測血糖水平,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水果的食用種類和食用量。為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普通人群應控制白糖、紅糖、蜂蜜等游離糖的攝入量,每日攝入最好不超過25克。糖尿病患者則應避免食用游離糖。
誤區二:只有肥胖的人
才會得糖尿病
真相1.超重、肥胖的確會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脂肪細胞會分泌多種激素和信號分子,這些物質可以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導致胰島素抵抗。過多的脂肪組織會導致慢性炎癥反應,進而干擾正常的糖代謝過程。同時,多數肥胖患者喜食高脂、高糖食物。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會增加肥胖人群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
真相2.肥胖并不是糖尿病的唯一的病因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島β細胞破壞,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所引起,與肥胖沒有直接關聯。對于2型糖尿病來說,除超重、肥胖之外,其他因素如遺傳、年齡增長、不良生活方式等均會增加患病風險。因此,糖尿病并不是超重、肥胖者的“專屬疾病”,一些體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也可能罹患糖尿病。
誤區三:得了糖尿病
=和美食說“byebye”
真相1.美食可以吃,不過要控制種類和分量
很多糖尿病患者確診后心情十分低落,認為自己無法享受美食,人生會失去很多樂趣。這是對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的誤解。雖然糖尿病患者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存在一些食物禁忌,應控制食物的攝入量,選擇合理的烹飪方式,但可以食用的食物種類還有很多,依然可以品嘗酸甜苦辣等不同口味的食物。同時,“糖友”還可以選擇代糖食品。這類食物既能滿足味蕾對甜味的需求,又不會影響血糖水平。
真相2.“少吃飯”對血糖控制無益
有些“糖友”認為糖尿病的患病原因是“自己吃得太多了”。因此,減少進食量,讓自己“挨餓”可以讓血糖降下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進食量,有利于維持健康體重,輔助提高藥物的降糖效果。但這不等于讓自己“挨餓”。熱量攝入過少,會導致低血糖反應,引發心悸、大汗、頭暈等不適。反復發生低血糖還會進一步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可能加重病情。同時,如果這一餐吃不飽,下一餐過度進食,會導致血糖忽低忽高,同樣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真相3.主食不是“敵人”
有的糖尿病患者認為主食的升糖速度快,因此選擇不吃主食或者過度減少主食的攝入量。但是,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如果攝入不足可能引發低血糖。而且,糖尿病患者過度缺乏碳水化合物,可能引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必須保證每餐有一定量的主食,同時應注意選對品種、選對做法、控制總量。主食有升糖快慢之分,不能“一刀切”。精米白面的升糖速度快,燕麥、玉米、蕎麥等粗糧對血糖則很友好,有利于穩定餐后血糖水平。合理的烹飪方式也能降低升糖速度。比如,雜糧飯的升糖速度比長時間熬制的白米粥要慢。糖尿病患者每日可食用250克左右的主食,其中粗雜糧類主食應占三分之一至一半。
誤區四:糖尿病患者身體素質差,因此不能運動
真相1.合理運動有助于控制血糖
有的患者認為自己得病了,就應該靜心修養,不適合做運動。但運動是糖尿病的重要生活干預措施之一。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進行適量運動能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還能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如果不存在特殊情況,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應該積極運動。
真相2.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
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都有利于血糖控制,患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能力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散步、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深蹲、啞鈴訓練等抗阻訓練,都是不錯的選擇。“糖友”進行運動應長期堅持,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真相3.運動前做好評估
為保證安全性,在開展運動前,糖尿病患者應先咨詢醫師,進行專業評估,獲取運動處方。如果存在血糖控制不佳、罹患嚴重并發癥等情況,則不可貿然運動。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選擇低強度運動。糖尿病足患者應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避免加劇足部損傷。
真相4.運動應循序漸進
適量運動有助于控制血糖,但過度運動可能導致身體過度疲勞,增加血糖波動的風險。建議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并根據實際狀況調整運動計劃。為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應避免空腹運動。一般來說,人在飯后1~2小時血糖水平相對穩定。此時進行運動是比較安全的。建議“糖友”在運動前后監測血糖水平,隨身攜帶含糖食物,以有效預防低血糖的發生。盡管運動對于控制血糖有幫助,但不能取代藥物治療。需要服藥的糖尿病患者開展運動后也不可“自行停藥”。
誤區五:胰島素有依賴性,能不用盡量不用
真相1.胰島素注射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方式
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以維持生命。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胰島功能較差的患者,也需要接受胰島素治療。
真相2.胰島素本身沒有依賴性
咱們老百姓所說的“藥物依賴性”是指藥物具有成癮性,一旦停用會出現戒斷反應,胰島素沒有這種成癮性。1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要終身注射胰島素,是因為病情需要。他們的機體嚴重缺乏胰島素,必須依靠外源性補充。如果不使用胰島素,可能導致多種糖尿病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對于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隨著病情改善,有可能調整為其他治療方法,減少甚至停止胰島素的使用。
真相3.接受任何治療都要經過謹慎評估
是否使用胰島素,具體的使用劑量、時間間隔等,由醫師根據個體病情進行謹慎評估后決定。因此,患者不必過于擔憂胰島素治療的安全性,使用期間嚴格遵守醫師要求即可。
誤區六:西藥不良反應大,中藥降糖不傷肝腎
真相1.降糖藥物風險可控
藥物治療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常用的口服降糖藥物包括二甲雙胍、磺脲類藥物、格列奈類藥物,這些藥物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任何藥物都具有潛在的不良反應風險,口服降糖藥物也不例外。比如,雙胍類藥物可能引起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道不適癥狀;磺脲類藥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有些藥物要經過肝腎代謝,肝腎疾病患者用藥后可能導致肝腎功能進一步惡化。
但總體來看,口服降糖藥物的風險是可控的。用藥時,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基礎疾病、血糖控制情況等選用合適的藥物。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用藥風險。患者用藥后出現不適要及時與醫師溝通,調整治療方案,可以有效控制藥物的不良反應。
真相2.中藥也存在肝腎損傷風險
很多“糖友”認為中藥不傷肝腎,用中藥降糖對身體沒有損傷。這種觀念并不科學。中藥同樣要經過肝腎代謝,而且,部分中藥材含有肝毒性成分,盲目服用可能導致肝腎功能損傷,甚至是肝腎衰竭。從療效上看,中成藥在糖尿病的治療方面,主要是配合西藥起輔助作用。目前還沒有糖尿病患者單獨使用中成藥降糖的臨床證據。因此,患者不能盲目使用中藥進行降糖治療。
希望健康人群和各位“糖友”可以走出上述誤區,無病者妥善預防,患病者配合醫師采取合適的治療措施,從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預防糖尿病、延緩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