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學齡前兒童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對各類營養素的需求量較大。同時,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具有較強的學習和模仿能力,是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黃金期”。家長要想讓自家寶貝健康成長,就必須樹立正確的膳食營養觀念,提高營養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規范兒童的飲食行為,讓孩子自覺、主動地健康飲食,避免體重過低或過高等問題。
食物多樣
不同食物所含的營養素不同。沒有哪種食物是“完美”的——可以提供人體必需的全部營養素。如果兒童飲食結構不合理,比如偏愛幾種特定的食物,討厭吃蔬菜,只喝果汁,不吃水果,很有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建議兒童每天吃12種不同的食物,每周至少吃25種食物。考慮到學齡前兒童食量較小,家長為其安排飲食,應滿足小分量、多選擇的要求,每餐均應做到有主食、肉類、蔬菜。同時,每天應適量為兒童安排堅果、水果、牛奶等作為加餐。
1.主食粗細搭配
主食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也是日常膳食的主要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大米、白面經過谷物精加工,雖然易咀嚼、好吸收,但是缺少膳食纖維,其中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也比較低。兒童只吃白米、白面容易發生便秘等問題,也不利于牙齒發育。
因此,學齡前兒童應適當食用谷類、薯類和雜豆類食物,如玉米、燕麥、綠豆、紅豆、紅薯、紫薯、山藥等。家長可以變著花樣將不同種類的食物進行組合,比如做成山藥芋泥飯、八寶粥、蕎麥白面面條等。這樣做既可以保證食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提供更加均衡、全面的營養,又能讓每餐食物不重復,激發小朋友的食欲。
2.多吃蔬菜水果
兒童膳食要做到餐餐有蔬菜,每天保證孩子可以食用2~3種蔬菜,其中油菜、菠菜、空心菜、西藍花、胡蘿卜等深色蔬菜應占1/2以上。每天安排孩子吃2種水果,可以在上午或下午將水果作為加餐食用。充足的新鮮果蔬可以提供小朋友成長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3.適量食用肉、蛋、奶
牛奶富含優質蛋白質和鈣,家長應鼓勵孩子每天喝牛奶,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至少喝300~500毫升的牛奶,或食用相當量的乳制品。注意不可用含糖的乳飲料代替牛奶。
雞蛋能提供優質蛋白質,鐵、鋅、硒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對小朋友的身體成長和大腦發育均有重要作用。學齡前兒童每天應吃1個雞蛋。
瘦畜肉、禽肉、魚蝦等是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3~6歲的小朋友每天可攝入50~75克肉類,以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的瘦畜肉、魚肉、雞肉為主。
清淡烹調
日常飲食中攝入過多的鹽,除了會加重腎臟負擔,還有可能引發兒童高血壓。常吃高油、高糖的食物,攝入的脂肪量超出身體所需,會導致體重增加,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家長在烹調兒童食物時,應少放鹽、糖等調味料,控制食用油的用量,盡量少用黃豆醬、蠔油、香辣醬等含鹽量較高的調料。盡量選用清蒸、水煮、清燉等烹飪方式,少給兒童食用油炸、煎制的食物。保證食物的原汁原味,讓孩子適應清淡的口味。如果想給食物增香,可以使用天然食材(如香菜、檸檬、番茄等)進行調味。
合理選擇零食
零食并非“洪水猛獸”,為學齡前兒童選擇品種、數量適宜的零食作為加餐,能提高兒童的營養素攝入量,增加飽腹感,有助于健康成長。家長在選擇零食時,要學會看食品標簽,挑選低糖、低脂、低鈉的產品。廣受小朋友喜愛的薯片、辣條等零食,具有高糖、高鹽、高油的特點,熱量高、營養價值低,不建議食用。原味的牛奶、酸奶、堅果,低脂、低鹽的奶酪,新鮮水果,都是很好的加餐選擇。同時應注意,零食不能代替正餐,兒童睡前不宜吃零食,食用零食后必須漱口。
養成正確進食習慣
1.自主進食
家長應鼓勵孩子自主進食。年齡較小的兒童可以用叉子、勺子輔助進食。孩子稍大些以后,可以使用便于抓握、帶有防滑功能的兒童訓練筷。家長不要急于求成,應保持耐心。在孩子用筷子夾不起食物或者食物掉落時,家長不應訓斥,應多用言語鼓勵。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漸樹立信心,掌握自主進食的技巧。
2.專注用餐
有些小朋友喜歡吃飯時看動畫片、玩玩具,這會導致注意力分散,使進餐速度過慢、進食量過少。因此,家長應讓孩子端坐在餐桌前專注進食,禁止進行其他無關活動。同時,家長自己也不能在餐桌上看手機,家長應當與孩子一同用餐。用餐過程中,家長可以與孩子適當聊天,營造良好的就餐氛圍。
3.定時用餐
進食時間不固定、食用大量零食,均會影響孩子正餐的食欲和進食量。每日應保證用餐時間固定、用餐量適當。對于3~6歲小朋友,建議每天安排早、中、晚3次正餐,在上午和下午各安排1次加餐。如果晚餐吃得較早,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在睡前1~2小時加餐1次。
4.糾正挑食和偏食
3~6歲兒童已形成自主意識,對于不同的食物,會表現出喜歡或抗拒情緒。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引導,孩子會養成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糾正:
(1)主動提醒:家長通過語言講解,帶孩子閱讀相關繪本或注音書,一起收聽相關音頻節目等方式,說明偏食、挑食對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并講解不同食物的營養素構成、口感特點。利用好奇心吸引兒童嘗試各類食物。
(2)合理搭配:家長在購買、烹調食物前,應有意識地將孩子喜歡吃的食物與其他食物合理搭配,鼓勵孩子嘗試不同食物,保證全面、均衡攝入營養素。
(3)改變食物的烹調方式、形式與分量:對于孩子不喜歡的食材,可以嘗試變換烹調方式、形式與分量。例如,可以將孩子不喜歡的胡蘿卜、青椒做成蔬菜餅。有些小朋友不喜歡吃炒雞蛋,家長可以用模具制作愛心形狀的煎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