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是指年齡不足6個月的小牛。保證犢牛健康是牛群繁衍生息的關鍵,對養殖戶經濟效益有重要影響。但由于犢牛的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加之養殖戶缺乏系統的養殖經驗,所以犢牛很容易死亡。為避免上述問題發生,養殖戶需要提高犢牛養殖技術。
一、影響犢牛成活率的相關因素
(一)疾病因素
疾病對犢牛成活率的影響最為明顯。如母牛流產導致胎牛死亡。先天疾病雖然不會直接造成犢牛死亡,但是也會嚴重影響犢牛的后期成長。后天性疾病則與其他病因存在相關性,如母牛妊娠期的嚴重不良反應、母牛的隱性缺陷等。
(二)營養因素
營養對犢牛的成活率有直接影響,但部分養殖戶因考慮成本沒有購買專門的犢牛飼料,上述行為不利于犢牛抵抗力形成,導致體質量增長緩慢,一旦遭受傳染病影響,其健康將會受到極大影響。
二、提升犢牛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一)重視養牛場建設
在犢牛養殖階段修建標準化的牛舍是提升犢牛成活率的關鍵。對于養殖戶而言,在犢牛分娩前應修建帶有保暖裝置的養殖舍,并且為滿足后期清潔、養殖等方面的要求,還應盡可能地保證棚圈寬敞、環保。根據現有經驗,理想的牛舍應能容納約30頭犢牛。
同時,為滿足犢牛養殖要求,養殖戶應面向牛舍設置排污系統,將犢牛的排泄物及時排出室外,集中處理。在優化犢牛飼養環境期間,可考慮在犢牛的飼草區、休息區等撒上少量的稻草或者秸稈充當墊料。在牛舍內部布設菱形保護裝置,避免犢牛跌倒。
(二)強化犢牛的圍生期管理
圍生階段母牛的身體狀態對犢牛成活率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圍生期管理中應高度重視母牛的養殖安排。養殖戶應重視各類飼料的科學搭配,每天保證充足的鈣、鐵等礦物質的攝入量。同時應及時清理牛舍的污染物,增加母牛每日運動量,這些措施均有助于提升犢牛成活率。
犢牛出生后,其免疫系統尚未形成,對環境敏感度偏低。因此,養殖戶應高度重視牛舍內的溫度管理,將其生長溫度控制在25℃左右,保證適宜的光照,為犢牛生長營造良好環境。
(三)完善犢牛喂養方案
養殖戶應制定犢牛喂養方案,其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重視初乳飼喂。犢牛出生后體內抗體數量嚴重不足,初期喂養工作則成為加快犢牛機體免疫力養成的重要因素。牛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因子與生長因子等物質,犢牛攝入后可有效改善胃腸功能,達到促進發育以及減少細菌滋生的目的。如果初乳飼喂不及時,就會嚴重影響消化系統對大分子蛋白的吸收能力。因此,對于養殖戶而言,在犢牛出生后應盡快安排其攝入初乳,這對于提升免疫力意義重大。
2.采用代乳粉培育。犢牛出生4天后即可轉為常規哺乳,此時采用代乳粉培育方法,可以顯著提升犢牛成活率。在具體喂養階段,應在每日的早中晚時間段固定喂養,每次喂奶量為犢牛體質量的5%,避免因為喂奶量不足而影響犢牛身體機能。此外,控制牛奶溫度也是代乳粉培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溫水沖泡奶粉后,在室溫條件下將奶溫控制在38℃左右,以方便犢牛吸收。
3.精飼料搭配喂養。犢牛在出生后的兩個月時間內基本無反芻功能。針對這一特點,養殖戶在喂養期間應通過在草料中摻微生物的方法促進瘤胃的微生物區系建立。此外,在犢牛出生1周后少量投喂顆粒狀精料,對于加快牛瘤胃的發育效果顯著。
(四)做好疫情防控
疫病防控能力與犢牛成活率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其中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感染是造成犢牛死亡的重要原因,不容忽視。
1.臍帶炎的綜合防控。在犢牛分娩階段,斷臍操作不當是造成炎癥反應的主要原因,如斷臍時所用剪刀的消毒效果差,或者母牛產前養殖戶沒有做好環境消毒等,這些行為都會造成臍帶炎。在臍帶炎發生后,養殖戶應先清理臍帶周圍的毛發,之后在臍帶周邊位置涂抹青霉素、普魯卡因,之后可用0.5%的碘酒消毒臍帶周邊位置。部分犢牛的臍帶炎癥嚴重,在發病后可能出現臍帶周邊腫脹,在治療期間可先將內部的膿液排出,在正常消毒后,經局部抗炎即可有效改善犢牛癥狀。
2.下痢。該病是犢牛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一般認為,下痢可能與牛舍衛生存在密切關系,如牛舍的衛生不達標或者水槽中殘留污染物等都會導致本病癥發生。在臨床治療中,常見的治療方案為抗菌消炎配合補液,通過抗生素以及抗霉素治療方法即可有效改善犢牛癥狀。除此之外,在確定發生下痢時應注意減少犢牛的母乳攝入量,并向水槽中添加充足的清潔水,做好日常保暖,以縮短下痢病程。
作者簡介:牛松普(1983— ),女,河南泌陽人,大專,畜牧師,主要從事獸醫、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等工作。
(責任編輯" "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