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2024 年9 月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強調,“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019 年視察時作出“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重要指示,為甘肅省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方向遵循,應以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為著力重點, 加快構建體現甘肅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甘肅省產業集群發展基礎現狀
“十四五”以來,甘肅省產業集群培育進入政策引導加速期, 在全國率先實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1+N+X”政策體系,縱深推進強工業行動,做大做強“14+1”重點產業鏈,分級分類布局建設產業集群, 有力支撐全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產業聚鏈成群。根據工信部《2024 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 金白蘭武有色金屬集群、寶漢天工業母機集群正式入圍, 標志著甘肅省培育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零的突破。截至2024年12 月,全省共有各類產業集群94 個,其中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 個, 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3個, 創新型產業集群2 個; 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 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7 個;市、縣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分別為28 個和32 個。10 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023 年主導產業產值達到5203.31 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2 左右,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明顯。
二是創新升鏈成群。通過對產業集群成因及增長動能分析, 科技創新實力決定產業集群競爭能力。從全省情況分析,金白蘭武有色金屬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擁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34 家,其中鎳鈷共伴生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行業唯一,科技創新資源具有領先優勢。10 家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52 家、產業公共服務平臺67 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245家,規上工業企業平均研發強度2.97%,高于全省Ramp;D 經費投入強度1.26 倍,產業集群逐步成為強科技的主導力量和促創新的主要載體。
三是企業融鏈成群。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拓展國內外市場, 中小企業和產業服務平臺嵌入產業鏈,形成融合互促的產業共同體。結合甘肅省產業集群情況, 金白蘭武有色金屬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以金川集團、白銀集團為鏈主企業,集聚甘肅海亮、甘肅德福、金拓鋰電等企業310 家,其中世界500 強企業1 家,中國500 強企業4 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 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 家,上市公司9 家,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進鏈入群”發展模式。10 家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擁有企業2599 家,高新技術企業309家, 通過產業鏈與供應鏈配套構建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生態。
四是政策強鏈成群。《中共甘肅省委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提出,著力打造培育石化化工、冶金有色、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3 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生物醫藥、軍民融合等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50 個以上具有區域競爭力、能夠引領產業升級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甘肅省政府部署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行動,明確產業集群發展的主導產業、路徑方向及工作措施。省工信廳研究制訂《甘肅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評價辦法(暫行)》,構成了政策引導、組織評價、復核評估、梯次培育的政策體系。
二、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問題制約
從現有國家產業集群分布和特征分析, 當前甘肅省產業集群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制約。
一是優化布局與拓展規模協同不夠。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數量占全國的1%左右,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緩慢。2023 年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34.14%, 與產業向園區集聚還有差距。國家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高”“精”“尖”領域,以石化化工、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創建國家產業集群, 在規模和技術上缺乏核心競爭優勢。
二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不夠。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夠高效, 部分產業集群缺少國家級創新平臺, 科技創新資金多元化投入模式運行不暢,企業登記的科技成果占比為1/4 左右。擁有核心關鍵技術的行業領軍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數量較少, 難以支撐集群產業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
三是企業培育與分工配套銜接不夠。龍頭企業分布不夠均衡,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帶動不足。產業集群組織化程度不夠高,專業化分工、協同化配套的產業網絡尚未形成,影響合作與競爭優勢的充分發揮。
四是政策集成與要素保障支撐不夠。集中優勢要素資源支持產業集群建設的政策導向不夠積極有效。工業用地集約化程度不夠高。優秀企業家和高層次人才比較緊缺。耐心資本投資機構偏少,基金與產業共同成長的模式不夠健全, 對初創型企業融資需求長期難以有效解決。
三、培育產業集群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對策探析
(一)著眼規劃布局發力,推動產業集群向高躍升。學習借鑒浙江、貴州等省份制定出臺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和方案的經驗, 研究制定甘肅省“十五五”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規劃,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分區分類布局培育, 構建以產業集群為主骨架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1.構建“國家級—省級—市州級產業集群”培育體系。按照國家級示范引領、省級強化支持和市州主導建設的思路,支持金白蘭武有色金屬、寶漢天工業母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世界級集群,推動石油化工、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提升細分領域綜合優勢,依托綠色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高端電器裝備等領域創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培育打造一批市州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2.構建“經濟帶—增長極—產業集群”空間布局。強化產業集群對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融合促進作用, 依托區域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通過“核心區+ 協同區+ 配套區”模式,優化產業集群布局,深化區域產業協同合作,打造“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增長極。
3.構建“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集群” 升級路徑。對照《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5 年本)》明確的重點產業方向,實施新興產業變量型項目和增量型工程, 通過科技招商引進落地未來產業,推動產業集群優化升級,以此有效拓展新質生產力規模。
(二)打造創新核心驅動,推動產業集群向新賦能。建立創新鏈與產業鏈雙牽引模式,探索集群內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活動比例、科技創新項目由企業主導比例和科技成果登記由企業提供比例穩定增長機制,匯聚科技創新平臺資源、項目資金、科研人才, 催生一批引領產業集群發展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1.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力量,探索“政府立題、市場出題、企業選題、聯合答題、產業判題”協同機制,將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專項中由企業主導的項目比例提高到70%以上, 構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有效鏈接。
2.強化平臺創新支撐作用。下大力氣整合優化各類科技創新平臺, 創建一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載體,探索建立“企業+ 研究院”“科研機構+企業”等融合模式,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通過實施國產替代產業化項目引領集群創新發展。
3.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模式。組織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 加快建設概念驗證和中試驗證平臺,打通“基礎研究—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產業化”創新鏈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在產業集群內轉化落地。
(三)塑造企業發展生態,推動產業集群向強邁進。實施優強企業培育提升計劃,構建以鏈主企業為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優質企業梯隊,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
1.提升鏈主企業核心競爭力。對產業集群內具有較強聚合力、耦合度、帶動性的龍頭企業,加大對項目建設、科技創新、品牌培育和市場開拓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技術合作等模式開展并購重組,提升行業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培育旗艦型領軍企業,引領產業集群做大做強。
2.強化專精特新企業關鍵配套力。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培育體系,對具有技術領先、市場優先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制定梯隊培育目標計劃和扶持措施,支持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拓展產業集群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和規模,打造一批嵌入式“配套專家”企業。
3.深化“鏈長+ 鏈主+ 專精特新”協同。通過上下游配套、分工協作等方式,促進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抱團發展, 以重點產品為鏈接開展上中下游協同研發, 以市場需求和技術變革牽引體系化升級換代,提升集群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在全國產業體系中的融入度和引領性。
(四)強化政策要素供給,推動產業集群向優增效。推動產業鏈鏈長制向產業集群培育機制轉變,打造政策支持體系增強版, 制定具體可行的工作導則和鼓勵類產業清單, 加快引導產業向所在集群聚集。
1.建立集群發展路線圖。制定產業集群圖譜、重點企業清單、重大項目計劃、技術創新路線和要素保障需求,形成系統完備、操作可行、運行高效的產業集群工作體系。
2.暢通集群發展資金鏈。針對產業集群發展量身定制種子基金、銀行信貸、上市融資等金融服務產品,鼓勵民間資本擴大產業投資,引進耐心資本支持產業集群建設。
3.構建集群發展人才庫。強化高素質企業家人才培養, 采取“首席專家+ 研發隊伍+ 管理團隊”模式,引進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領軍人才。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鼓勵產業集群與省內外高校、職業技術學院建立聯合培養機制, 提高人才需求與培養對接精準度, 有效保障產業集群發展人才供給。
4.打造集群發展大平臺。探索促進線上云平臺與線下集群融合發展, 發揮科技創新、融資服務、法律咨詢、產供銷對接等公共服務平臺作用,培育集群發展服務促進組織, 為產業集群建設提供集約高效的資源要素保障。
作者單位:甘肅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工業經濟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