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未來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未來產業宏偉藍圖正轉變為現實發展的強勁動力。甘肅要推進老工業基地華麗蛻變,發展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是布局落子的主要突破口, 老工業基地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的艱巨任務,未來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構產業版圖發展新經濟的引領力量。因此,要發揮能源資源富集優勢,推動氫能、新型儲能、人工智能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未來產業發展有助于引領科技進步、促進產業升級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甘肅經濟注入新活力。甘肅布局未來產業,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揮科技創新等優勢,加速未來產業領域的產業化應用進程和高質量發展。
一、未來產業的基礎和優勢
(一)科技創新體系較為完備
甘肅以實施“強科技”行動為牽引,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和創新合作實施,綜合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省現有“一院三所”等中央在甘科研機構15 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 戶,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38 戶,研究與試驗發展機構916 戶,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5.6 萬, 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十四五”以來,國有企業特別是省屬國資累計投入研發經費319.08 億元,年均增長13.6%,累計建成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281 個; 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了400多個科研合作項目,突破了24項重大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6 項、省級科技進步獎60多項。蘭州大學量子理論及應用基礎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聚焦量子物理前沿科學問題和量子科技應用問題, 促進量子科技從基礎到應用的交匯融通與協同發展;甘肅省人工智能與算力技術重點實驗室,通過開展智能計算理論和算法研究,提升算力水平,為未來信息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二)產業基礎能力逐步夯實
甘肅以“強工業”行動為抓手,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培育壯大能源、數字信息、醫療健康等產業,夯實了未來產業發展根基。能源產業方面,酒泉甘肅青騏驥綠氫裝備制造項目, 成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全產業鏈綠氫裝備生產制造及研發基地。武威建成投產世界首座釷基反應堆,實現了安全系數、轉換效率、環境相容性的協同統一。全省制氫能力23 萬噸, 形成了涵蓋氫能裝備制造及制、儲、輸、用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條。人工智能方面,慶陽積極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及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成功引入中國能建、金山云等國內數智龍頭企業。在健康醫療領域,研發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其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未來健康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產業扶持政策逐步完善
2021 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大健康產業、真空鍍膜技術、凹凸棒產業以及靶向藥物等領域的產業化進程。積極加強高分衛星、北斗導航技術延伸應用開發,超前布局量子通信等尖端產業。2024 年,甘肅省工信廳年度工作會議提出,謀劃搭建未來產業創新生態,發展氫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產業。省工信廳會同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旅廳、省政府國資委、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印發了《甘肅省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甘工信發〔2024〕148 號,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包括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開發標志性產品、壯大產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產業支撐體系等6 個方面15項任務,持續推動未來產業整體發展。
二、未來產業重點領域
甘肅省能源資源富集, 布局未來產業重點方向時,一方面要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另一方面要將產業“現實性”、需求“緊迫性”、技術“前沿性”作為重點考量因素,在“六個”未來產業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推動產業發展提檔升級,形成傳統產業與未來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格局。
(一)氫能產業強基增效
在酒泉、蘭州、慶陽、天水、隴南等節點城市構建氫能全產業鏈技術裝備體系。圍繞京藏、連霍、蘭渝甘肅段布局氫能“高速”,打造“一帶一路”氫能示范應用標桿。研發綠氫制造降本增效關鍵技術,降低綠氫市場供應價格,不斷提升氫能在石化、冶金等傳統行業替代率。從全產業鏈分析,制備方面,酒泉青騏驥制氫設備規模年產達1.5吉瓦、蘭石集團1000標方堿性電解槽已投產,已具備綠氫核心設備制造基礎。制氫方面,已投產項目規劃產能14.78萬噸,以天然氣、石油、灰氫為主,在建項目規劃產能8.55萬噸,以綠氫為主。儲氫方面,以高壓氣態儲氫為主,建成投產項目儲氫規模132千克,在建項目儲氫規模1.4噸。輸氫方面,以長罐車運輸為主、管道輸送為輔,已建管道9.2千米、在建管道10 千米。用氫方面,主要為外購灰氫,建成投產項目年用氫規模83.03 萬噸,在建項目年用氫規模7.45 萬噸。到2035 年,氫能產業產值預計超過千億元,氫氣年生產能力預計達到200萬噸,成為全國重要的“氫鏈”基地。
(二)新型儲能產業綠色低碳
甘肅是風光資源大省, 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背景下,風能、光伏技術開發量名列前茅,不斷帶動新能源產業規模迅速壯大,使新能源成為甘肅有優勢的主導產業,在金昌、定西、慶陽等地打造西北重要的新能源電池循環利用基地。預計到2035年,全省儲能裝機規模有望達到2500萬千瓦, 使甘肅省成為全國重要的新型儲能基地和綠色循環產業基地。
(三)人工智能領域
甘肅省通過產業鏈延伸與補充, 全省樞紐至其他樞紐平均單向訪問時延縮短至13.85 毫秒, 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慶陽一市現存標準機架2 萬個。“算法”是人工智能的“靈魂”,面對甘肅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滯后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的現狀, 亟需聚焦智算系統研發應用環節, 發揮蘭州大學和中科院蘭州分院基礎學科優勢,開發服務傳統產業、面向未來產業的智算模型。預計到2035 年,甘肅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5000 億元, 算力規模占全國比重有望超過25%。
(四)新材料產業提檔升級
甘肅立足鎳、鈷、稀土、凹凸棒石黏土等礦產資源稟賦,依托金川集團、白銀有色集團、酒鋼集團等鏈主企業,聚焦互補產業需求和戰略焦點,發揮好金川集團等龍頭骨干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引領帶動作用[1],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在同位素、凹凸棒、電池材料等領域掌握儲備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各領域延伸。形成兩個千億級(有色金屬新材料和石化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培育一個300 億級(鋼鐵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一個百億級(半導體新材料)產業集群;布局四個50 億級(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和同位素新材料)產業集群。到2035 年,全省新材料產業圍繞同位素、凹凸棒、稀土新材料、半導體新材料等產業技術工業產值預計可突破1.5 萬億元,成長為全省經濟社會的“首位產業”。
(五)健康醫療產業中西結合
“十四五”以來,甘肅省以創新發展為基礎,融合資源優勢, 完善產業生態, 做大做長現代中藥產業鏈、做新做強生物制品產業鏈、做特做優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藥開發、醫學圖像分析、疾病預測和預防,使用基因測序等技術開展個性化檢測, 推動醫療產業實現飛躍式發展。到2035年, 全省健康醫療產業圍繞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藥及中藥開發、醫學圖像分析、疾病預測和預防,基因測序等技術開展個性化檢測,古代經典名方制定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預計產值可達到5000億元。
(六)空天經濟產業戰略腹地
甘肅省憑借萬里廠、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等骨干企業與科研單位, 初步構建了以航空電作動與驅動、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無人機、空間技術和真空裝備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其中,空間電推進系統、高性能原子鐘、真空設備、自動飛行控制系統以及機載電機電器等技術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空間推進技術更是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為做優做強空天經濟產業,甘肅應依托酒泉、蘭州航天基地,重點發展火箭發射服務、航天先進制造和遙感衛星應用,同時培育低空飛行產業鏈,打造低成本、高安全性低空裝備產品,并在優勢產業和地區拓展應用場景。到2035年,甘肅將致力于提升低空飛行器芯片、低空飛行器電池加工制造以及低空飛行器整裝能力, 進一步發展火箭發射服務、航天先進制造和遙感衛星應用,基本建成空天產業鏈生態圈。
三、未來產業發展路徑
甘肅未來產業布局應遵循產業升級嬗變規律,形成與甘肅實際相契合的未來產業發展路徑。
(一)加速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
發揮蘭州大學和中科院蘭州分院研究領域領先地位,加快實施以量子科技、先進核能等領域的核心技術進行前瞻性科技攻關,圍繞氫能、新型儲能、空天經濟等重點賽道,建立未來產業實驗室,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一院三所”主動對接發達地區科技創新資源,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完善“沿途下蛋”機制,提高產品市場份額,打造未來產業技術和產品創制高地。布局“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打造國際科技合作空間載體和服務載體,推動前沿科技創新成果在甘落地轉化。
(二)提升數字產業化及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進程
加速數字內容、數字服務、數字平臺等多個領域,形成獨立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聚焦極端復雜和數據密集型問題,規劃建設空天地一體化大數據應用技術等國家級實驗室, 研發適用于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工業領域的高性能算法。同時,適度超前推進6G、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融合創新與規模化應用。
(三)推進省級及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
在酒泉、金昌、天水等地探索設立省級未來產業試驗區, 明確本地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和重點方向,探索跨省合作發展新模式。蘭州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領域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未來產業集群。圍繞未來產業的“六個”重點領域,深入研究繪制產業鏈圖譜和供應鏈地圖, 促進未來技術從基礎研究到產品開發及產業化應用的高效銜接。力爭到“十五五”規劃期末,在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匯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創新平臺。設立3-4 個省級未來產業試驗區,1-2 個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到“十六五”末期,未來產業占區域比重顯著提升,成為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主導力量。
四、未來產業布局策略
推動未來產業的發展, 必須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緊密結合,借助新動能的驅動作用,并系統性地推進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以及產業生態建設。通過優化時序與空間布局,加強技術策源與創新,加速未來產業孵化培育,完善政策與資金支持體系,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等舉措, 為未來產業的高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要營造良好發展生態
完善相關部門職能體系, 在相關職能部門設置未來產業發展處室。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設立未來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和重點關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術等前瞻性未來技術研發、先導性重大產業化項目。出臺針對甘肅籍、陜西籍、四川籍、新疆籍等氫能車輛在甘各高速公路收費站間點對點通行的免費政策。
(二)要加強金融資本支持
加強銀行信貸、科技保險、創業投資等多項政策聯動,在氫能、新型儲能、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探索供應鏈融資業務新場景。利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功能,培育支持未來產業細分領域的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北交所上市。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有效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的增信、分險和引領功能,著力解決市場科技未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風險規避問題。
(三)要加強產業開放合作
建立同陜西、四川等省市區創新成果轉移統籌協調機制、重大承接項目促進服務機制等,推動未來產業跨區域協作。深化與北京天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合作,引進未來產業優勢技術、項目和企業, 探索研發在外、生產服務在甘的合作模式。開展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交流,聯合建設實驗室和產業化基地等平臺,構建政府引導、機構互動、產學研結合的未來產業合作新機制。
作者單位:甘肅省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