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論壇作為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的頂級盛會,自2007年創辦以來,先后舉行14屆,已發展成為匯聚全球智慧、展示前沿科技、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中關村論壇的榮耀與未來,承載著推動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重任。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話語權,為世界科技進步貢獻出更多“中國方案”,是中關村作為全國創新高地的使命與職責,也是18年來中關村論壇不斷前行的動力。
從“京郊小村”到“創新高地”
從新中國成立前不起眼的京西小村莊,到家喻戶曉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如今的中關村早已成為高科技的代名詞,是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和世界知名的“創新名片”。中關村的成長軌跡,也是中國推進科教興國、創新發展歷程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對科教資源進行戰略布局,為中關村的突變提供了肥沃土壤。1950年5月,北京市城市規劃與建設方案同意西北郊為文教區,開始大規模建設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
此后,中關村地區一批科研機構竣工,中科院地理所、物理所等陸續遷入。科教資源日益密集,中關村的雛形也變得越來越明晰。
改革開放以來,中關村積極響應黨中央改革科技體制號召,率先開展“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探索,到1987年底,中關村地區已有各類科技企業148家,被稱為“電子一條街”。
由“電子一條街”起步,中關村又先后經歷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發展階段。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印發,中關村地區因智力密集而備受關注。三年后,國務院批準《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決定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海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建立試驗區。中關村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歷兩次規劃調整,試驗區形成了“一區五園”的空間格局。
1999年5月,國務院批復《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指出要從中國的國情和中關村地區的實際出發,借鑒國外建設科學城的有益經驗,創建有中國特色的中關村科技園區。
2005年,國務院出臺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8條政策措施。同年12月,中關村科技園區調整規劃范圍,總面積變為232.5平方公里,形成“一區十園”的格局。
2008年,國務院聯合調研組對中關村進行深入調研。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并陸續作出政策安排,支持中關村實施“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批復中關村示范區中長期規劃綱要,同意調整示范區空間規模和布局,規劃面積488平方公里,形成“一區十六園”發展格局。
2013年9月30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在中關村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面向未來,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倳浀闹匾v話賦予了中關村在新時代新的歷史使命,也為中關村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指引中關村開創了新的發展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關村始終牢記自主創新的戰略使命,充分發揮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作用,持續深化先行先試改革,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加快培育高精尖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科技創新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原始創新的策源地、自主創新的主陣地和高科技企業的出發地。
示范區堅持以科技創新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面向”為主攻方向,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一批戰略科技力量落地,涌現出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堅持自立自強,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持續提升。
聚焦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加速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啟動實施中關村高精尖產業“強鏈工程”,加強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打造安全高效的供應鏈產業鏈。初步形成“241”高精尖產業體系(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兩個主導產業;先進制造、現代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四個重點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大企業強、獨角獸企業多、中小企業活”的創新企業矩陣構建過程中,創新型領軍企業、高價值高成長企業、科技新銳企業不斷涌現,科技型企業主體地位持續強化,發展領跑全國。
作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創新創業中心之一,中關村示范區堅持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加快雙創服務迭代升級,著力打造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專業化國際化的雙創服務生態系統。瞄準國際一流,加快推進全球創新創業高地建設。
截至目前,中關村示范區累計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特色園區等近500家;支持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各類共性技術平臺超過1000個;集聚了近600家聯盟協會和民非組織以及上千家法律、會計、知識產權服務機構。
與此同時,近4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穩步推進,聚集外籍從業人員近萬人、海歸5萬多人,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占比超六成。同時,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和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做強企業一站式服務,建設科創網絡服務平臺。
科技創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因而,站在全新歷史起點上的中關村示范區,也將擔起更重的使命職責,以更大力度的改革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更加開放的胸懷參與國際創新合作、更高水平的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中關村方案”。
主題變遷藏著科技創新“密碼”
中關村論壇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中關村的發展,越來越多國外企業、國際機構、知名學者,甚至多國領導人對中關村產生興趣。
2005年,中關村管委會承辦了國際科技園年會,并通過這個年會看到了科技論壇的平臺性作用,意識到中關村的發展同樣需要這樣一個高規格的溝通交流平臺。
2007年,彼時的中關村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高地,已匯聚了大量科研機構、高校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資源高度集聚,但各創新主體間缺乏常態化、高層次的交流協作平臺。國際上,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攀升,"科技大國之間都希望通過競爭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此形勢下,中關村論壇應運而生。2007年11月28日,一場聚焦國際科技園區創新與發展的論壇“2007科技園區北京論壇”在中關村科技園區開幕,這就是今天中關村論壇的開端,之后該論壇又被稱之為首屆中關村論壇。
首屆中關村論壇的主題是“創新、合作、發展”,在這一論壇上,《創新、合作與發展北京宣言》正式發布。主辦方希望,這場論壇能夠為國際高科技創新園區提供一個加強信息交流、增進國際間互相了解、推進技術經濟合作的國際交流平臺。來自全球11個國家的科技園區代表與中關村科技園等國內高新區的代表,在兩天時間里,圍繞區域創新、政府作用、全球合作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次年,中關村論壇的名字被正式確定下來,“創新與發展”成了論壇的永久主題。
中關村論壇旨在打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的地位,為中關村乃至全國的創新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成為我國對接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窗口。
在中關村成長歷程中,歷經多個關鍵節點。早期,論壇聚焦于搭建國內交流平臺,圍繞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基礎議題,如"2008"年探討"“科技—全球創新挑戰”,剖析全球科技趨勢對我國的影響;2009"年關注"“創新創業能力與企業家精神”,試圖從企業家精神的維度,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2010-2014年,隨著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視程度提升,論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創新驅動”"等為主題,助力產業布局與發展,研討創新創業生態構建,推動協同創新實踐落地。
2021年是中關村論壇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年,論壇規格全面升級,由國務院領導同志牽頭統籌,正式成為國家級平臺,圍繞"“智慧·健康·碳中和”"主題,在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綠色低碳等前沿領域發力,吸引全球目光,眾多國際組織、頂尖科學家、企業家深度參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開啟新篇章。歷年主題變化精準反映科技發展熱點變遷與國家戰略需求導向,持續引領科技創新風向。
2023年,中關村論壇由7個部委與北京市共同主辦,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科技園及創新區域協會等國際組織支持。這一屆,中關村論壇圍繞“開放合作,共享未來”的年度主題,邀請包括17位諾獎級嘉賓在內的近120位頂尖專家發表了高水平主旨演講。
此外,論壇年會期間的55場平行論壇還探討了工程創新、腦機接口等前沿話題,聚焦科技熱點,圍繞創業孵化、科技向善等話題,共話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推動共治共享。值得一提的是,2023中關村論壇首次設立了女性平行論壇—“科技女性創新論壇”,通過精心設計“星空倡議”“揭榜掛帥”等環節,展現前沿科技“她力量”。
2024年,中關村論壇年會首次在剛建成的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隆重舉行。這一屆論壇年會以“創新: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為主題,聚焦全球產業發展新趨勢、科技創新前沿態勢等重大議題。
突出前沿探索是2024中關村論壇的一大特點,年會期間,中關村論壇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腦機接口、6G、區塊鏈與隱私計算、空間科學、可再生能源等多個前沿熱點議題,吸引國內外頂尖大咖圍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命題展開分享與探討,共同營造出一個前沿思想碰撞與交流的“強磁場”。
作為全國乃至世界級的前沿科技陣地,中關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速度令很多科技園區羨慕不已。而在這背后,是中關村乃至全北京平均不到5分鐘就誕生一家科技型企業的活力;是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連年增長,居全國第一的能力;是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三的實力;是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8.7萬億元,占到全國國家高新區的1/6,年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達4244家的數字;是擁有8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排名全國第一的底氣……
自2007年創辦以來,中關村論壇已經成功舉辦14屆。作為我國積極參與世界科技創新的實踐、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國際交往窗口,中關村論壇每年的年度主題既是中關村創新能力的“風向標”,也是“三城一區”發展的“助推器”。多年來,通過前瞻議題設置、資源網絡構建、機制創新探索,中關村論壇持續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園區注入思想動力與實踐路徑,而園區的創新成果又反哺論壇議題深化,形成“主題引領—實踐驗證—生態迭代”的良性循環,為推動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引領支撐高質量發展、深化科技開放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北京宣言”到“永不落幕的論壇”
2007年第一屆中關村論壇發布了《國際科技園區北京論壇共同宣言》。宣言主張,面對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挑戰,推動創新、合作與發展是各國政府的共同責任。各國政府有責任制訂推進全球化創新與合作的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共同致力于推動創新網絡全球化。各國科技園區應首先結合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倡導區域創新組織、知識服務組織、知識生產載體和產業集群的密切合作,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共同致力于科技園區間的交流與合作。各國科技園區應鼓勵并支持有關的大學、研究機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創新。各國科技園區應共同致力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和保護民族文化,并在此前提下鼓勵相互學習與借鑒。
同時宣言希望,各國科技園區在創新、合作與發展的旗幟下,共同致力于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共同肩負起促進人類文明與進步、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歷史重任。
此后十年間,中關村論壇每年利用兩天會期,設置5-6場平行論壇,探討當年前沿科技議題。
2019年,中關村論壇年會的會期首次從2天延長到3天,平行論壇的數量也從此前平均5-6場增加至18場。
2020年,中關村論壇的規模繼續擴大,會期從3天延長到4天,并首度與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進行融合,開展各類活動50余場,活動場次比上一屆論壇增長67%。
2021年,中關村論壇規格全面升級,不僅會期延長至5天,還首次設置論壇會議、技術交易、展覽展示、成果發布、前沿大賽、配套活動六大活動板塊,精心組織策劃會展活動,全景式、立體化、多角度展示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發現和挖掘一批顛覆性技術。
2024年,為期5天的中關村論壇年會設置了包括論壇會議、技術交易、成果發布、前沿大賽、配套活動五大板塊在內的共計128場活動,匯聚了來自全球102個國家,超過200余所國內外高校、225家創投機構以及10000余家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的23000余名嘉賓。
此外,2024年,秉持“永不落幕的中關村論壇”這一理念,中關村論壇圍繞前沿科技創新與國際交流合作,全年打造了逾百場系列活動,活動亮點紛呈,吸引了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參與。至此,中關村論壇完成了從“單一活動”到“超級論壇”的進化。
中關村論壇的規?;l展背后,是科學技術更新迭代加速的體現,也預示著中國科技創新生態的深刻變革及其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戰略地位提升。今天的中關村論壇已從區域性科技交流平臺躍升為全球創新資源配置的核心樞紐。這種規模擴張體現了中國科技力量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鏈條,論壇成為連接東西方科技資源的“超級接口”,通過“論壇會議+技術交易+成果發布+前沿大賽”多板塊聯動,構建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落地的閉環。
故事的開端,是中關村論壇用一紙宣言告訴世界,我們渴望創新與發展、渴望合作與交流的決心。從“北京宣言”到“全年不落幕”,這是中關村論壇交給科技界的一張成績單,中關村論壇用18年不間斷的“科技輸出”,書寫著中國的科技故事。
科創成果展示見證“技術之路”從無到有
2010中關村論壇期間,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承辦“創新中關村2010主題活動”,搭建了一個讓人現場體驗眾多創新成果、感受創新成就的展示平臺?;顒娱_幕式上,共有53項產品被列入2010年北京市采購中關村自主創新產品第四批項目,涉及金額約6.5億元。
期間,“中關村產學研協同創新洽談會”組織了來自首都的重點大學、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和測試中心約70家科研單位的超200項科技成果,集中在能源環保、現代制造、軍民結合三個領域,并重點推出了11個技術創新亮點項目。
由海淀區創意產業協會打造的全國首個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產品發布平臺—“中關村創意產業創新產品(技術)發布會”發布了核心區13家文化創意企業近20項產品和技術。
這是中關村論壇舉辦四年來首次集中發布展示科技成果。此后,每屆中關村論壇上,都會有一系列技術成果密集亮相。
2017年,為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和產業變革的前沿技術競爭并引領前沿科技方向,北京市科委和中關村管委會創設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大賽得到了教育部、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協、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等部門的大力支持,海淀、延慶、通州、平谷等區政府積極參與。組建了由劉忠范、李開復等10余位院士及國際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
2021年,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作為重要賽事板塊納入中關村論壇,以“引領前沿科技、助力數字經濟”為主題,瞄準國際最新科技趨勢,結合中關村重點發展產業領域以及分園特色產業,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12個重點領域開展,旨在通過大賽公開路演的方式,面向全球公開遴選一批擁有全球首創、世界領先的前沿技術項目和企業,并聯合分園積極推動項目在中關村落地,引導各分園特色產業發展,提升示范區前沿科技的創新水平,構建前沿科技創新生態,有效推動中關村和首都高質量發展。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的加入,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大賽的辦賽規格,同時也拓展了中關村論壇功能。
作為中關村論壇年會的重要板塊之一,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培育了一批新興領域的“排頭兵”,同時也讓前沿科技領域眾多技術及產品得到廣泛應用,并促進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如今,連續舉辦7年的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已成為首都科技型獨角獸企業的“搖籃”,累計為219家優質前沿技術企業提供了8億多元資金支持,61家企業在這里成長為全球獨角獸企業,7家企業在境內外交易所成功上市,十余個海外及京外項目在京落地。
2024年,“投資北京大會”發布了231個招商合作項目,總金額902.21億元。論壇年會期間發布了研究報告、標準規范、榜單指數倡議等近100項成果,共促成309個項目簽約,簽約金額673.17億元。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設立4年以來,已展示推介2.3萬個創新項目,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高地。
中關村論壇作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展示平臺,密集的科創成果發布展示了中國在前沿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不僅推動國內產業升級,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技術突圍能力,提升了中國科技的話語權。
除了對外展示技術的“成長路徑”,中關村論壇發布的成果還直接對接產業需求,推動技術商業化應用。如2024年發布的全模擬光電智能計算芯片,算力達商用芯片的3000倍,已應用于智能制造和自動駕駛領域,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
中關村論壇的成果發布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中國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引領科技變革的戰略舉措。它通過技術突破、產業賦能、國際合作、生態構建的多維聯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動力,同時為全球科技進步貢獻了“中國方案”。
匯聚全球智慧精英,頂尖科學家的思想碰撞
在中關村論壇的舞臺上,18年來,全球頂尖科學家紛至沓來,展開了一場場跨越學科邊界、啟迪未來的思想交鋒。諾貝爾獎獲得者憑借其在基礎科學領域的卓越建樹,分享著從微觀量子世界到宏觀宇宙探索的前沿洞察;在物理學領域,對新型超導材料特性的深度剖析,為能源傳輸與存儲變革指引方向;化學獎得主解密全新催化反應機理,有望重塑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路徑;菲爾茲獎獲得者將數學抽象之美與現實應用緊密相連,從優化算法提升計算效率,到用幾何模型解析復雜生物結構,以數學智慧賦能多領域突破;圖靈獎精英聚焦信息科技最前沿,探討人工智能倫理困境與突破方向,共議量子計算如何顛覆傳統算力極限,為數字時代的持續演進獻智……這些學術巨擘跨越地域與學科藩籬,在中關村論壇上碰撞出智慧火花,照亮了全球科技發展前路。
2023中關村論壇,比爾·蓋茨、李彥宏、霍啟剛,以及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等大咖先后發表了主旨演講。
比爾·蓋茨在題為《創新與合作:人類共享未來的希望》的演講中表示,中國一直致力于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擁有令人矚目的經驗與專長,中關村論壇通過分享其科技成果與成功經驗為世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主席霍啟剛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的科技企業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巨大的市場,這為我國發展數字體育帶來了優勢,通過這項獨特優勢,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應用新場景,引領中關村成為數字體育產業的全球聚集地。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大模型改變世界》的演講中表示,未來,所有的應用都將基于大模型來開發,每一個行業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大模型。大模型會深度融合到實體經濟當中去,賦能千行百業,助力中國經濟開創下一個黃金30年。
2024年,中關村論壇依舊大咖云集。在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的嘉賓,既有國際科技組織負責人,又有中外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負責人,既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新領軍人物。他們的發言不僅是對科技成果和水平的陳述和盤點,更是未來的方向和前景。
十余年來,知名企業家作為產業創新先鋒,在中關村論壇上傳遞了頗具前瞻性的行業洞見。雷軍曾在論壇上回顧創業歷程,剖析小米從互聯網模式創新向硬核科技攻堅的轉型策略,強調技術研發投入、智能制造升級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意義,為同行揭示新質生產力打造秘訣;劉強東分享過京東在物流科技、電商數字化運營的創新實踐,展現智能倉儲、精準配送背后的科技力量如何重塑消費體驗,助力傳統零售企業擁抱數字化浪潮;張朝陽探討搜狐在媒體融合、內容創新領域的探索,以算法推薦優化、視頻技術迭代為例,為傳媒行業邁向智能化、多元化發展提供思路,激發產業創新活力,推動行業協同升級……
作為國家級平臺,中關村論壇以學術引領力和全球連接力為核心,每年吸引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匯集了諾獎得主、跨國企業高管等國際資源,既通過前沿研討與成果發布推動了知識邊界拓展,又通過國際合作與生態協同加速技術落地,搭建技術交易與聯合研發平臺,推動了全球科研數據共享。
協同創新實踐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著中關村論壇的規模越來越大,板塊內容逐年豐富,其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也越發顯著。京津冀技術交易成果對接會為區域協同創新架橋鋪路,三地科研機構聯合攻關,天津材料所與北京高校合作研發的高性能航空航天復合材料,性能超國際同類,已供貨航空企業,實現國產替代;河北環保企業承接北京科研成果,落地新型污水處理技術,凈化水質達飲用水標準,改善區域生態。
此外,在論壇的驅動作用下,京津冀產業園區協同發力,中關村海淀園與天津濱海新區、河北雄安新區共建創新飛地,企業跨區孵化、資源共享,推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梯度轉移、協同升級;政府建立跨區域創新服務聯盟,統一技術交易規則、互認資質,促進要素流通,以協同創新為京津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中關村論壇作為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的璀璨明珠,在過去十余年間熠熠生輝,對中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意義非凡。在中國,它成為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引擎,匯聚頂尖科研力量與前沿成果,突破諸多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如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底層算法等,為產業升級注入澎湃動力,催生新興產業集群,引領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以科技創新厚植高質量發展根基;同時,作為科技政策"“試驗田”"與風向標,催生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助力國家創新體系不斷完善。
從舉辦之初,中關村論壇一直緊密錨定新興技術發展趨勢,勇當科技創新"“探路者”;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蝶變方面,中關村論壇以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論壇為契機,匯聚行業智慧,助力傳統產業降本增效、提升質量,重塑產業競爭力;圍繞量子、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精心培育新興產業集群,以新興產業集群為引擎,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了使中關村這張中國“科技名片”更加亮眼,未來,中關村論壇還將全方位深化與國際科研機構合作。一方面,與世界知名科研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倫理等前沿領域,每年設立聯合科研項目,互派科研人員交流互鑒,共享科研資源與智慧成果;另一方面,還將聯合國際人才組織,優化中關村人才生態,定期舉辦國際人才交流峰會,設立人才合作專項基金,吸引全球精英扎根中關村。
此外,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上,中關村依托論壇的平臺力量,與國際科研團隊開展聯合項目攻關,共同研發推動成果落地應用,彰顯國際科技合作擔當。
在提升國際影響力上,中關村論壇持續發力。通過每年舉辦高規格國際會議,邀請全球政要、頂尖科學家、企業家參會,設置前沿科技議題,吸引全球媒體聚焦;積極參與國際科技治理,在國際標準制定組織中發揮更大作用,輸出"“中關村方案”;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等契機,在沿線國家舉辦科技成果巡展、技術轉移對接會,推廣中國科技成果,助力中關村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以科技合作促進民心相通,讓中關村聲音傳遍世界。
在當今全球科技格局中,國際科技話語權爭奪愈發白熱化,中關村論壇面臨著嚴峻挑戰。新興技術標準制定領域成為競爭焦點,美國憑借谷歌、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優勢,搶先布局深度學習算法、開源框架等標準;歐盟則依托雄厚科研實力,在數據隱私保護、人工智能倫理準則制定上發力,試圖引領規范發展方向。我國雖在部分算法應用、算力提升有突破,但在國際標準制定環節參與深度不足,常面臨美歐標準先發制約,致本土技術“出?!?遇阻,國際認可度提升艱難,中關村論壇作為科技交流前沿陣地,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任重道遠。
展望未來,中關村論壇雖面臨國際科技競爭白熱化、成果轉化荊棘載途等挑戰,但中關村將秉持開放創新、敢為人先精神,持續深化改革,在前沿技術探索上篤定深耕,攻克更多"“卡脖子”"難題;在國際合作上揚帆遠航,拓展合作版圖、提升國際影響力;于產業賦能上精耕細作,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新質生產力。憑借深厚底蘊與磅礴奮進力量,中關村論壇必將乘風破浪,成長為全球科技創新燈塔,持續照亮人類科技進步之路,書寫更為輝煌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