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中關村論壇年會連續舉辦了五屆,早已成為增進我國科技界、產業界對外溝通交流,加強國際創新區域之間合作,加快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平臺。論壇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科技界、產業界乃至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轉化利用,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進步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1中關村論壇年會正處于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在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央多個部門支持中關村率先建設人才特區的新形勢下,在國際經濟逐步復蘇、新興產業迅猛發展、新一輪的科技創新高潮正在孕育的大背景下舉辦的一次國際盛會,旨在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創新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中關村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的影響力,加快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
在延續了上一屆論壇“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主題的基礎上,第五屆論壇確定了“創新驅動”的年度主題,圍繞“科技改變生活”“科技金融與新興產業發展”“創意讓生活更精彩”“人才·創新·發展”“品牌與創新”“知識產權產業與創新”“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形成與發展模式”等議題,對科技創新與科學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論壇期間,還舉行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與納斯達克合作協議簽字儀式。
這屆中關村論壇得了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納斯達克、甲骨文、微軟等國際知名企業高管在內的,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希臘、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高層政府官員、知名專家學者、著名高科技企業家、中外投資公司高管、中外科技園區管理者及研究專家等70余位演講嘉賓出席了論壇,進行了精彩發言,并與與會嘉賓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中關村的各界人士,10余國駐華使館、商務機構代表共約2500人次參加了論壇。
2011年7月,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將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北京市政府出臺了《北京市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到,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科技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城市,高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堅實,需要率先掌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相關知識產權,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家創新中心,更好地服務于區域和全國的創新發展,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
經過多年發展,北京科技實力明顯增強,高技術產業已成為北京經濟的重要支撐,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創新制度安排、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與資本對接等方面依舊存在不足。因此,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重中之重。
《意見》明確,要立足首都產業基礎,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產業基礎好、技術能力強、帶動效應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
其中專門提到,北京市要按照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部署,緊緊抓住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和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大機遇,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集中精力實現重點領域跨越發展,進一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柱地位,提升“北京創造”和“北京服務”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首都經濟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使北京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
作為一個擁有世界增長最快、龐大而高度統一的新興產業市場的國家,中國的增長機會是巨大的。而中關村作為改革開放、市場開放,特別是科技民營企業的先鋒,甚至是全球密度最高的人才特區,正在不斷影響并改變著全球的創新投入格局。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年4月,北京市批復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
2010年底,國務院同意在中關村開展“1+6”系列新政策試點,進一步加大了中關村體制機制創新和先行先試力度。中關村開始著手打造國家級科技金融創新中心,不斷加快集聚國內外金融服務資源的步伐,推進政策先行先試和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并完善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創新體系。
2011中關村論壇“科技金融與新興產業”平行論壇期間,時任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主任楊志強指出,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沃土,中關村核心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和稟賦優勢:擁有高度密集的科教資源、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的人才資源、成規模發展的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科技金融、不斷完善的創業孵化體系,以及獨具魅力的中關村創新文化。這些創新資源和創新精神已融入海淀的血液,成為中關村發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