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青年是未來的‘開拓者’,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唯有打破束縛、激發活力,才能讓AI時代的中國創新‘百花齊放’。”
在中國芯片的發展史中,鄧中翰與他的“中星微”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當我國還沒有芯片的時候,芯片市場都被國外壟斷。是鄧中翰,帶領他的海歸團隊僅用兩年時間就一舉研制成功了中國第一枚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數碼圖像處理芯片,終結了中國不能自主研造芯片的時代!
“我從硅谷回來,在中關村創業,我們的企業采用新型的機制,將國家的基金以及各方面的力量,集成在這樣的一個創業的舞臺上,從而打造了我們國家第一顆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也證實了民營企業能夠在創新的浪潮中創造非常好的業績,為中國式現代化去服務,去增加我們的創新成果。”中星微創始人鄧中翰說。
2025年,在全國兩會期間,鄧中翰表示,“民營經濟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青年是未來的‘開拓者’,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唯有打破束縛、激發活力,才能讓AI時代的中國創新‘百花齊放’”。
熱愛科研的高校才子
“我就是比較努力,敢于挑戰吧。”鄧中翰這樣評價自己。
1987年,鄧中翰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在大學期間,鄧中翰就展現出了超人的科研才華。在一次物理課上,一位教授正在講解關于電磁學的知識,其他學生都在認真聽講、做著筆記,但鄧中翰卻越聽越感覺不對勁,他覺得這個教授講錯了。下課后鄧中翰用整整八頁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以及五種試驗方法,證明教授課上講的思路有問題,并投遞給了教授的信箱。
當時給鄧中翰上課的是中國科技大學著名教授胡友秋先生,胡教授曾經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后來也去國外做過訪問學者,有著豐富的學術經驗。正是這么一次挑戰權威的舉動讓鄧中翰成功吸引到了胡友秋教授的注意。他看中了鄧中翰的天賦,并把他推薦給了當時正在進行科研項目的黃培華教授。
當時的鄧中翰還僅僅是一名大二學生,當他在寒假前找到黃培華教授,希望加入他的科研小組時,黃教授只給了他一摞文獻資料說道,“有什么想法等開學了再說”。
寒假到了,別的同學都回家過年了,只有鄧中翰選擇留在學校。那個寒假鄧中翰甚至比平時上課還要努力,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翻閱資料上,那些文獻都是專業書籍,很多都是英文原著,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和詞典才能看得懂,他只能在學校圖書館查。一個月下來,他不僅讀完了那“近一尺高”的文獻,還羅列出了自己的觀點筆記,這件事讓黃教授破例接納了他,讓一個本科生進入了自己的科研小組。
1990年,20歲的鄧中翰在《科學通報》雜志上發表了用量子力學解釋外太空射線對地球礦物質影響的論文,這對于一個本科生來說很不容易。大學四年他憑借著這些科研成果,獲得了共青團中央與中國科協頒發的“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挑戰杯”二等獎,這也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他知道了自己以后該做什么。
1992年,鄧中翰拿到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入學通知書。20世紀90年代"IT技術發展迅猛,并應用到各個領域,IT巨頭正在用他們的才智,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這些大公司的締造者和創業者,有很多都是來自伯克利大學,他們創造奇跡的地方就在毗鄰伯克利的硅谷。
在校期間,鄧中翰決定同時攻讀伯克利電子工程學專業博士,在即將獲得電子學博士學位時,一次日本之行又讓鄧中翰作出了驚人的決定,他決定要再次攻讀經濟管理學。
在伯克利的校史上,從來沒有人橫跨過理、工、商三門領域,考慮到知識結構和精力的問題校方拒絕了鄧中翰申請攻讀經濟學的請求。鄧中翰找到導師,著名物理學家田長霖先生,獲得了極為關鍵的支持最終得償所愿,順利跨入經濟學的大門。1997年畢業時,鄧中翰同時獲得物理學碩士、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三個學位,成為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
回國創業打造“中國芯”
1997年,鄧中翰畢業后加入IBM公司,做高級研究員,負責超大規模CMOS集成電路設計研究,并申請多項發明專利,獲得了“IBM發明創造獎”。1998年,他決定離開IBM"回到硅谷,結合硅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基金,創建了集成電路公司PIXIM.INC,市值很快達到了1.5億美元。這是一家專注于圖像處理技術產業化的集成電路公司。這時的鄧中翰也不過才剛年滿30歲,就已經擁有了大部分人渴望的富裕生活,但他并沒有沉浸在一時的成功里。
就在這時鄧中翰在田長霖先生的引薦下,認識了當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主席周光召院士,以及信息產業部副部長曲維枝。在了解到鄧中翰的成就后,兩人都希望鄧中翰可以回國,一起為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芯,祖國需要你們!”聽著曲維枝的話,鄧中翰有了回國創業的想法。
1999年10月,鄧中翰受中國政府之邀,作為留美華人代表歸國參加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典禮,受到時任副總理李嵐清的接見,并為李嵐清等負責科技事業的中央領導講述了硅谷及國際IT業界的現狀和前景。
在信息產業部的倡議下,鄧中翰決定在國內組建中國本土的芯片設計公司。1999年10月,鄧中翰在中關村注冊成立了“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信息產業部為主要股東之一。
中星微公司具有獨特的模式。其總部設在北京,研發中心分設于北京、上海和美國硅谷,市場部門則在深圳。這樣的模式使之可以隨時掌握和接觸到最新的科研和市場動態。中星微吸引了許多國際知名人士,伯克利加州大學原校長、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田長霖非常看好這家公司的前景,也投資了中星微。中星微領軍人物都是硅谷頂尖的科技人才,但是,中星微的定位是市場化的。公司一經創立就提出“填補市場空白”而不是填補科技空白的口號,確定要在最短周期內把國際領先的技術轉化為產品。
歷經近兩年的努力,2001年9月,百萬門級超大規模芯片“星光一號”實現產品化,并成功打入國際IT市場。“星光一號”芯片被飛利浦、三星等品牌用于電腦攝像頭核心芯片。2001年11月,中星微數字影像芯片獲得微軟WHQL認證。
2002年5月,中星微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又研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音頻、視頻同體的數字圖像芯片“星光二號”。“星光二號”解決了一般圖像處理芯片只有視頻處理功能必須同聲卡配合使用的問題,在數字圖像芯片技術上邁進一步。此后,根據國際上對智能視頻處理的需求,中星微研發出專門用于智能視覺處理的視頻芯片“星光三號”,并被富士通用于世界第一個手機控制的機器人的智能視覺系統的高尖端應用。
由于中星微的“星光”系列芯片的先進性及對國際數字影像芯片市場的貢獻,“星光”系列芯片成為“中國芯”的代表,當時《環球時報》刊登署名文章,將“星光一號”同神州飛船、水稻基因組并稱為20世紀90年代的重大科技成果,稱其“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書寫了新的輝煌篇章”。中星微公司與微軟、富士通、臺積電等國際知名IT企業共同推動全球數字影像技術和市場的戰略合作伙伴,并打入微軟核心中,同微軟共同建立數字影像技術的行業標準。
2002年7月,北京市科協確立數字影像技術為信息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北京市科協下屬的“北京數字圖像集成電路與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中星微掛牌成立。中星微成為北京市數字影像技術和產業的領頭羊和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一個民營公司僅用短短兩年時間就設計出一顆國際業界領先的百萬門級超大規模芯片,并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做成了中國本土芯片公司十幾年沒有做成的事,這個速度在國際上也是罕見的。
2005年,鄧中翰領導開發設計出的“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實現了八大核心技術突破,申請了該領域2000多項國內外技術專利,取得了核心技術突破和大規模產業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成功占領了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被三星、飛利浦、惠普、索尼、羅技、創新科技、富士通、聯想、波導、TCL、長城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大批量采用,這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電路芯片第一次在一個重要應用領域達到全球市場領先地位,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2006年,鄧中翰獲評“中國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41歲的鄧中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2016年初,中星微推出了全球首款集成了神經網絡處理器(NPU)的SVAC視頻編解碼SoC,使得智能分析結果可以與視頻數據同時編碼,形成結構化的視頻碼流。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視頻安全攝像頭,開啟了視頻安全智能化的新時代。自主設計的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NPU)采用了“數據驅動并行計算”架構,專門針對深度學習算法進行了優化,具備高性能、低功耗、高集成度、小尺寸等特點,特別適合物聯網前端智能的需求。
中星微堅持自主創新,先后突破15大核心技術,申請了4000多項國際和國內專利,并兩次榮膺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持續深耕人工智能芯片領域
在中星微官網上,有這樣一句話——互聯網是江,物聯網是河,大數據是水,信息是魚,而人工智能則是捕魚的方法。
芯片是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的最底層環節。在DeepSeek等大模型加速人工智能(AI)普及應用的關鍵時間節點,國產芯片的技術突破備受關注。
近日,中星微在“XPU芯片+大模型”雙引擎的驅動下,在智慧園區、公共安全視頻感知、交通綜合治理等領域部署或升級創新應用,分別推出“智慧園區AI助手”"“SVAC全棧視頻AI運維一體機”"“AI交通綜合治理助手”產品,彰顯了“芯片+大模型”賦能行業應用的獨特優勢。
鄧中翰在一次公開的媒體采訪中說,“任何芯片巨頭的成長,幾乎都是先建立行業標準,再不斷營建自己的產業生態,一步步發展壯大”。他認為,國產芯片的標準化和開源生態問題不容忽視。“標準是技術規則和產業基礎的重要載體,關鍵核心標準又可以衍生出全新的產業鏈條,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經歷“星光一號”產業化的全過程,鄧中翰對DeepSeek所帶來的產業變化的關鍵節點十分敏銳。他認為,人工智能大模型正處于由實驗室階段走向市場化階段。“我相信在一年之內就會有一些‘殺手級’的應用出現。”
如果說DeepSeek代表了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數據”三要素中“算法”的突破,那么算力層面,人工智能芯片何時能夠突破“卡脖子”問題同樣備受關注。
在他看來,以標準帶動應用,以應用催生市場,從市場創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導技術創新與進步,構建起完備的“垂直域”生態圈,是國際芯片巨頭實現技術領先和市場壟斷的鐵律。
鄧中翰認為,民營企業和青年人才是人工智能大潮中的核心力量,要為青年創業者提供更包容的政策支撐和環境氛圍。
“要提升境內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對科技創新的包容性,尤其是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大數據、下一代互聯網、量子信息等‘硬科技’領域的企業給予支持,才能誕生更多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成果和產品。”鄧中翰說。
鄧中翰建議,營造敢闖敢試的創新文化生態,設立“包容失敗”的機制,對符合科技發展方向的民營企業創新項目,經評估后允許設立一定比例的科研經費作為試錯成本;建立創新失敗案例庫,為青年創業者提供風險預警;加強對優秀民營企業家和青年科學家的創新故事宣傳,提升社會認同感。
作為中星微的創始人,鄧中翰表示,中星微將持續深耕人工智能芯片等國家重大研發重點,推動視音頻編解碼(SVAC)國標走向國際,助力智能感知、智慧城市等場景落地,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