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將用持續40年的創新苦旅證明:真正的技術信仰,既能照亮人類文明的高度,也能溫暖每個普通人的生活。
在中關村的科技星空中,劉迎建的名字鐫刻著中國技術自主創新的傳奇。從軍旅通信兵到漢字識別技術的奠基者,從“漢王筆”的發明人到人工智能時代的開拓者,他用40年的堅守與突破,書寫了一段“讓機器更懂中國”的史詩。
劉迎建的人生軌跡,既是一部個人奮斗史,也是中國IT產業從模仿到自主、從邊緣到主流的縮影。他主導的漢王科技,以“專注中國特色”為基因,在漢字手寫識別、OCR技術、電紙書、仿生機器人等領域屢次打破國際壟斷,用核心技術撕開全球市場的壁壘。近年來,他更將技術觸角伸向醫療健康領域,以人工智能重塑血壓測量的“金標準”,推出柯氏音電子血壓計,再次展現其“用技術解決民生痛點”的初心。這位被稱作“軍中愛迪生”的創業者,始終相信:“時間總會獎勵開創式創新者。”
通信兵的覺醒
1953年,劉迎建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從小便對未來充滿憧憬,甚至夢想有一天找到攻克癌癥的方法,拿到諾貝爾獎。但恰逢“文化大革命”時代,在1968年,年僅15歲的他便應征入伍,成為一名通信兵。
1978年,劉迎建參加了高考,并且以西北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南京解放軍通信學院。這對年僅25歲的劉迎建而言,無疑是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他如饑似渴地扎進知識的海洋,全心投入到學習當中。
“大三”那一年整整一個暑假,劉迎建把自己關在教室里,設計出了一套計算機漢字編碼輸入方案。沒高興幾天,他又有了不滿:任何一套方案,總有15%的規則需要死記硬背,能不能有一種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漢字輸入方式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1982年大學畢業后的劉迎建回到了部隊,從事科研工作。經過兩年的刻苦鉆研,在1984年底,他向總參通訊部提交的“聯機手寫體漢字識別設備”研發報告獲得批準,此后在總參第三通訊團擔任助理工程師。從此,劉迎建踏上了解決中國人漢字輸入問題的科技攻關道路。
1985年,劉迎建主持發明的全球第一臺聯機手寫漢字識別在線裝置獲得了發明專利。“這個發明第一個使用了發明專利,由鍵盤輸入到手寫輸入,全世界第一個,包括日本都沒有。”隨后,在北京信息技術展覽上,該成果獲得了軟件一等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87年,劉迎建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破格錄取攻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依然是漢字識別。1988年,他提出了筆段順序識別方法,在國際上第一次解決了筆順不限的識別問題,建成了600萬字的樣品庫,開創了國內文字識別全樣本的先河。1992年,由他主持開發的“手寫體漢字識別的理論、方法與實踐”被評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從這時候開始,手寫識別在線裝置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為以后手寫識別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基礎。
1993年,就在他專心準備博士論文、無暇分心的時候,一家成立于1991年的臺灣公司蒙恬“接手”了他的漢字識別產品在臺灣、香港的大部分市場。
“我當時意識到,要是還在科學院讀書,整個市場就要全丟掉了,而且一定要以公司的方式來進行產品的推廣和運作。”
逆風飛揚
1993年,中關村街頭飄蕩著“倒爺”們叫賣漢卡的聲音。39歲的劉迎建在此刻掛出“漢王科技”的招牌,開啟了一場注定艱難的遠征。《中國的新革命》記述了劉迎建創建漢王的這段歷史:“1993年5月,他連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也不要了,滿懷激情地創辦了漢王公司。‘我考慮再三,’他對那些試圖勸阻他的人說,‘覺得還是時間寶貴。’……他在匆忙之中向上級報告,要求脫下已經穿了25年的軍裝。那個年代軍隊辦廠、學校辦廠,都是風行天下的事,所以他的上級也不著急。而他根本無法等待,自行其是先干起來,所以在以后的18個月里,他是中關村里唯一的‘上校老板’。”
“作為第一批中關村‘土生土長’的高科技企業,當年懷著產業報國的熱情,雄心萬丈地摸爬滾打,一心一意地要把企業做強做大。”劉迎建說,這條路任重道遠。
從締造漢王開始,劉迎建就扮演著攻克技術難關、推動技術進步的角色——漢字識別技術剛開始研發的時候,計算機計算能力比較弱,手寫識別軟件要放到計算機里,必須程序很精干、很優化,不能占太多內存,而且輸入的時候要一筆一畫寫,還要注意筆順,不然就無法識別。“當時,我給自己立了個目標:筆順不對也要識別。最后,我想了一個很好的辦法解決了。”讓劉迎建自豪的是,2001年,這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劉迎建被請到人民大會堂受獎。接著,“漢王”手寫筆突破了“無線無源有壓感”這一技術瓶頸,達到手寫筆技術的最高境界。
在此之后,連筆字、繁體、簡體、字符集的擴大……一個個問題也相繼得到了解決。但是,技術領域中的博弈從未停止過,從激流暗涌到短兵相接,劉迎建都坦然應對,因為“專注”是漢王的另一個制勝利器。
1997年春天,摩托羅拉攜“慧筆”以鋪天蓋地的廣告開路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由此開啟了漢王與這家巨頭的“手寫筆之戰”。得知這一消息的劉迎建感到了窒息般的壓力:憑借強大的家底和推廣,“慧筆”一舉占領大部分市場份額,刺激著整個中國的“非鍵盤輸入技術”。“挑戰并非來自外部,關鍵是自己的取舍,臨時去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已然不可能,那樣漢王將永遠步別人后塵。”劉迎建不勝唏噓,“這就是背水一戰。”
市場的風云瞬息萬變,機會也悄然而至。IBM彼時發布了“Via"voice中文普通話聽寫軟件”,這讓劉迎建看到了曙光。他連續跑了三趟IBM研究所,最后花40萬美元買下了這項技術——這筆錢幾乎是當時漢王的全部家底,與“漢王”的手寫識別產品捆綁,并在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進行演示發布活動,與“慧筆”展開競爭。
“這是決一死戰,要不‘漢王’就完蛋了。”經過此役,漢王一舉贏得市場主動權,登上“漢字手寫識別”霸主的寶座。
電紙書風云
2007年亞馬遜Kindle點燃電子閱讀革命,劉迎建卻從中看到了更深的產業邏輯。“紙質書的數字化只是表象,真正的變革在于手寫批注帶來的知識重構。”他力排眾議投入電紙書研發,甚至親自到元太科技工廠監造電子墨水屏。
這場豪賭很快見到回報。2008年漢王電紙書以2980元高價上市,首月銷量突破10萬臺,北京圖書大廈的收銀臺前排起長隊。劉迎建創新性地將手寫識別與PDF重排技術結合,讓學術文獻在6英寸屏幕上自由縮放批注。北大教授在體驗后驚嘆:“這簡直是移動的私人圖書館!”
巔峰時期的漢王市值高達175億元,但危機來得猝不及防。2010年蘋果iPad的橫空出世,讓整個電紙書行業陷入寒冬。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敏感的劉迎建曾將電紙書列為“一號工程”逆勢推進。此后的三年,漢王電紙書沖上了電子閱讀市場的頂峰。劉迎建一如既往地癡迷于研發,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行業的危機來得如此之快。面對股價暴跌90%的至暗時刻,劉迎建在董事會上展現了技術偏執狂的固執:“硬件形態會過時,但手寫交互的需求永存。”
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商場亦是如此。軍人出身的劉迎建,從不會懼怕暫時的“失利”帶來的影響。有人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于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絆腳石乃是晉升之階;堅韌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門上敲得夠久、夠大聲,終會把人喚醒的;失敗是什么?沒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布局人工智能
在劉迎建看來,人工智能將是引領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推動力。正是源于這樣的預見,圍繞核心技術主線,漢王科技已經形成幾大主營業務板塊,分別為大數據業務、人臉及生物特征識別業務、筆智能交互業務、智能終端業務。保持初心,開拓不同產品的應用場景,延續低調前行、技術核心的發展路徑,搶抓行業機會——這便是現在漢王的“戰術”。
作為人臉及生物特征識別業務領域的佼佼者,漢王科技早在2003年就瞄準該領域的國際前沿,啟動人臉識別算法的研究工作。2020年以來,漢王科技不僅繼續強化智能門禁、智能考勤、人證核驗等一些場景下的人臉識別產品,還面向樓宇園區等重點應用場景,推進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校園應用平臺的升級,以人臉識別、人體識別、車輛識別等識別技術為基礎,拓展多形態智能視頻分析系統,進一步覆蓋智慧安防等更多細分領域。
同時,漢王科技以OCR識別技術及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為基礎,提供技術服務以及軟件系統,并根據不同的應用領域,分為智慧司法、智慧醫療、智慧檔案、智慧金融、智慧教育各個方面。以法院為例,漢王圍繞電子卷宗提供服務,包括紙質案宗的數字化、結構化,以及之后的數據檢索、抽取、挖掘、知識圖譜化,盤活數據,不斷獲取應用場景和數據,進一步提高智能化程度和自動化程度。在智慧醫療方面,漢王科技在衛生醫療類、社會保障等領域,為數家客戶提供專業的文檔信息系統建設和數據生產交付服務,包括北京協和醫院、四川華西醫院、解放軍總醫院、京津地區三級法院、北京市社保中心等。
“真正的創新都是違反直覺的。”劉迎建常對年輕工程師說。當業界追捧語音交互時,他堅持投入觸覺反饋研發;當資本熱炒元宇宙概念時,他在實驗室打磨數字墨水技術。這種“逆周期”創新哲學,在漢王仿生撲翼機器鳥項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團隊從《莊子·逍遙游》獲得靈感,用納米薄膜模擬鳥類羽毛結構,結合手寫筆的軌跡算法控制飛行姿態。2023年這款產品在CES展亮相時,外媒驚呼“中國正在重新發明飛行”。
漢王科技“出頭鳥”系列和“Go"Go"Bird"1000”系列仿生撲翼鳥產品,不僅可以作為玩具,還可以用作中學生STEAM教具、航模道具,通過集成的傳感器和控制技術,還可以讓學生發現和理解自然界和工程界的運行機制,培養對STEAM領域的興趣。后續的Go"Go"Bird產品系列還會增加GPS導航與視頻拍攝及回傳功能,讓仿生撲翼飛行器在諸多行業領域的應用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漢王科技仍將魅力倍增。
跨界健康科技
當漢王AI血壓計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時,劉迎建又將目光投向更底層的技術突破——將柯氏音法這一醫學金標準電子化。這個決定源于他偶然目睹的場景:一位老教授用水銀血壓計測量時,因聽力衰退無法捕捉微弱的柯氏音,導致誤判病情。“科技應該彌補人類的感官局限。”他當即召集核心團隊,“我們要讓電子血壓計達到聽診級精度!”
柯氏音法的電子化是醫學測量領域的“圣杯”。傳統水銀血壓計通過醫生聽診器捕捉血管搏動聲,但電子設備難以在嘈雜環境中識別微弱聲波。柯氏音法電子化面臨著聽、控、學、量四大障礙。聽是不受環境影響,精準識別柯氏音;控指柯氏音要求的精準控制均速泄壓;學指大量優質的血壓聽診數據用于訓練;量是精準、實時的柯氏音測量算法。
為了克服這些難題,漢王科技從2019年開始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研究和攻克柯氏音法電子化。漢王柯氏音血壓計創造性地采用了壓力和聲音雙傳感器,從而實現360°袖帶佩戴都能準確識別柯氏音。此外,漢王通過自研高頻電磁線性閥和泄壓控制算法進行控壓,實現全壓力流程的穩定下降速度,滿足血壓測量過程中舒適度和準確性的雙標。
2024年,漢王柯氏音法電子血壓計的成功上市,從硬件、數據、算法、軟件和設計方面全鏈條創新,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血壓精準測量時代。
年過七旬的劉迎建仍堅持每天工作12小時,他常對員工說:“我們不做追風口的人,要做造風者。”面對年輕創業者關于“風口”的提問,劉迎建總愛講述沙漠胡楊的故事:“在戈壁灘,胡楊樹要花20年向下扎根,才能在某個雨季突然拔地而起。做硬科技就要像胡楊,耐得住寂寞,等得起周期。”
當被問及如何評價自己時,劉迎建說:“我只是個幸運的造夢者,恰好生在需要夢想的時代。”或許,這正是對創新者最好的注解:他們用偏執照亮未知,讓時間成為創新的刻度,在技術的長河里,寫下永不褪色的中國故事。
劉迎建用畢生心血詮釋了“技術偏執狂”的真正含義:那不是閉門造車的固執,而是對創新本質的深刻認知;不是盲目追逐熱點的沖動,而是穿越產業周期的戰略清醒。這位老將用持續40年的創新苦旅證明:真正的技術信仰,既能照亮人類文明的高度,也能溫暖每個普通人的生活。當ChatGPT掀起全球AI革命時,漢王實驗室里那支永不關機的手寫筆,仍在安靜地書寫著下一個時代的交互密碼——這或許是對“中國創造”最浪漫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