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軟件園圍繞企業從原始創新、孵化加速、規模化發展再到資本市場放大的全生命周期,精心搭建了一套立體生態服務體系。
在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版圖中,中關村軟件園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自2000年成立以來,它始終站在行業創新的前沿,以其獨特的產業集聚效應、卓越的企業服務創新以及在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價值,成為推動我國高科技產業騰飛的重要力量。過去一年,中關村軟件園持續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導入關鍵創新資源,做長創新鏈、做強服務鏈、延長價值鏈、打通資本鏈,重點圍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大數據等領域,不斷完善應用場景、人才培養、創新孵化等特色服務,培育協同創新的園區產業生態,促進園區企業的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底,實現產值6458億元,增長率達14.8%,成為中國軟件信息行業智力最密集、創新最活躍、產業最集中、單位經濟產出最高的創新區域之一。
創新服務,打造企業成長“加速引擎”
對于高科技企業而言,創新是發展的生命線,而優質的服務則是創新的助推器。為此,中關村軟件園圍繞企業從原始創新、孵化加速、規模化發展再到資本市場放大的全生命周期,精心搭建了一套立體生態服務體系。
在研發支持方面,園區針對IT及互聯網企業的研發、測試、運營等實際需求,不斷迭代數字化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北京市工程實驗室”等研發平臺,為企業提供超級鏈接、超級計算、共性技術支撐于一體的公共技術服務。例如,軟件園聯合工信部五所、智源研究院、訊飛、萬集等領軍企業和新型研究院,通過“自建+聯合共建”的模式,打造了5G適配驗證平臺、AI開源算法和工具平臺等技術服務平臺。這些平臺極大地幫助科技企業縮短了創新周期,提升了研發能力。以北京捷通華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作為一家從事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入駐中關村軟件園孵化器后,園區為其提供了空間支持、孵化服務、產業鏈對接等一系列服務。在園區的助力下,捷通華聲與曙光等企業建立了緊密聯系,共同推動大模型一體機的研發及應用推廣,在大模型領域的行業應用落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產學研合作是中關村軟件園服務創新的又一亮點。園區積極探索“產學研創新成果轉化”和“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持續組織“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已推動百余項技術實現供需對接。此外,中關村軟件園還積極參與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京彩大創等賽事,廣泛匯聚創新項目源,篩選、孵化、培育優質項目和團隊,促進全國高校優質創新成果在京轉化。除此之外,園區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合高校、科研機構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推動校企協同開展“師徒共創”模式,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此外,園區關注硬科技創新,依托中關村軟件園孵化器,構建“賽、營、孵、投、會”聯動的特色孵化模式,培育出了文思海輝、網易有道、萬集科技等27家從苗圃到上市的企業。重點關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加強前沿項目孵化培育。聯合泰爾實驗室、飛騰實驗室共建聯合創新中心,提供國產主控技術路線硬件開發、測試、評估服務。加強孵化投資聯動,參與籌建北科啟航基金,用于投資早期種子期和高成長期的優質企業,與科大訊飛、騰訊等龍頭企業聯合組織項目對接、技術交流等活動,發揮大企業引領作用,支持創新型小微企業融通創新。
產業集聚,構筑國家高技術產業“核心高地”
中關村軟件園在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產業集聚效應十分顯著。園區占地面積2.6平方公里,已集聚了聯想、百度、騰訊、新浪、亞信科技、科大訊飛、軟通動力、華勝天成、廣聯達等700多家國內外知名IT企業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在新型IT服務、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科學等方面,率先形成了全國領先的特色產業集群。
截至2024年底,園區擁有27家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71家上市企業、94家企業收入過億元、19家中國軟件百強企業、4家獨角獸企業。園區擁有軟件從業者9.6萬人,其中高端人才134人。
在關鍵技術領域,園區企業擁有一定的技術主導權和產業話語權。2024年,園區企業研發投入807.3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12.5%,知識產權超過14萬項。在芯片領域,以華力創通、北京君正為代表的企業在基帶芯片、RISC-V芯片等高端芯片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華力創通在基帶芯片技術領域已實現自主可控;在量子領域,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團隊,成功構建了五臺百比特規模的新一代量子計算系統,總物理比特數超過590個;在AIGC領域,園區已形成全棧式產業布局,相關產業成為推動軟件園整體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在信息安全領域,聚集了天融信、啟明星辰、奇安信等國內第一梯隊安全企業,各自在技術創新和應用方面成果顯著。
這種產業集聚不僅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還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創新資源的匯聚,為國家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園區內大企業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群落,使得創新的火花在各個企業之間不斷碰撞、交融,推動園區產業生態向更高水平邁進。
對標國際,引領高科技產業“開放發展”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關村軟件園積極對標國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展國際化工作網絡,為企業搭建通往世界的橋梁。目前園區國際業務收入超200億元,園區企業擁有國外分支機構260多家。
園區積極支持中關村全球創新合作網絡建設,支撐與芬蘭、德國的國際科技合作,助力來自全球的企業和創業團隊在中關村發展。同時,服務中國企業成長和國際業務拓展,結合企業需求組織出海服務,幫助企業對接外事機構和政策法律、海外融資、數據合規等專業機構,助力企業依托全球資源和技術,提升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園區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產業話語權和影響力也在持續增強。2024年,園區多家企業參加全球6G技術大會、中德(歐)隱形冠軍論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并在會上發表演講和提交論文;有25家企業參與了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國際標準的制定;累計有25家企業加入國際電信聯盟(ITU-T)、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CNCF(云原生計算基金云)等國際組織。這種開放發展的模式,使得園區能夠及時了解國際高科技產業的最新動態和趨勢,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我國高科技產業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多的話語權和發展空間。
到2027年成為世界科技園區發展的重要標桿;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影響力、競爭力、引領力全球領先。這是《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2024—2027年)》對中關村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提出的總體要求。中關村軟件園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高端專業園區,正以其在科技創新服務方面的有力舉措,為高科技企業的成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其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構筑國家高技術產業的核心高地;以其開放發展的姿態,引領我國高科技產業走向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