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鄉村文化短視頻傳播面臨文化不匹配的挑戰,因價值傳播對短視頻信息傳遞、受眾認同及文化傳播范圍意義重大,故優化其傳播策略十分關鍵。本研究聚焦鄉村文化短視頻價值傳播,深入分析語境文化的不匹配問題,從話語生產、視覺構建、再媒介化傳播等方面探討有效策略:重塑鄉村形象、強化文化認同、搭建話語平臺,實現社會價值有效傳播;構建層次分明的鏡頭語言,以審美價值深化視覺構建;借助AIGC新技術對鄉村文化元素再創造,推動再媒介化與高效傳播。從而克服文化語境差異,提升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促進受眾對鄉村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廣泛認同。
【關鍵詞】鄉村文化短視頻;話語生產;視覺建構;再媒介化;價值傳播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通過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1]。這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指明了方向。鄉村文化短視頻更是講好鄉村故事的重要媒介,但其在發展中面臨很多挑戰,最突出的是語境文化的不匹配[2]。從價值傳播策略解決這一不對等問題至關重要,因其關乎信息傳遞、受眾理解認同及文化傳播效果。
本研究聚焦鄉村文化短視頻價值傳播策略優化,深入分析語境文化的不匹配問題,從話語生產、視覺構建、再媒介化傳播等三個方面探討:針對信息傳遞挑戰,在話語生產上塑造社會價值傳播;針對受眾理解認同挑戰,通過視覺構建完成審美價值傳播;針對傳播效果局限,從內容與技術提升價值傳播效能。通過本研究以期為鄉村文化短視頻發展提供參考,助力講好中國鄉村故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鄉村文化短視頻:價值傳播策略的演進
鄉村文化是鄉村社區獨有的文化體系,由鄉村居民在長期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兼具物質與非物質成果,散發著濃郁的鄉土與人文氣息。其內涵涵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外延涉及鄉村文化產業、旅游、教育傳承以及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等多個維度。價值傳播在鄉村文化體系中意義重大,它借助媒介與渠道,將鄉村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獨特風貌及發展潛力等傳遞給目標受眾,以提升信息傳遞效果、增進認知理解,進而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隨著時代發展,鄉村文化短視頻成為價值傳播策略演進的典型代表。其價值傳播特性顯著:一是直觀可視化,通過圖像、聲音等多媒體融合,生動展現鄉村文化魅力,讓受眾有身臨其境之感;二是互動參與性強,短視頻平臺的點贊、評論、分享等功能,增強了受眾參與感,促進鄉村文化廣泛傳播與深度交流;三是個性化與差異化突出,創作者產出特色鮮明、個性獨特的內容,精準滿足不同受眾的多元需求,進一步拓寬鄉村文化傳播路徑。
(一)初始階段:自然記錄與展示
鄉村文化短視頻萌芽初期,創作者出于對鄉村本真的熱愛,用自然記錄手法展現鄉村生活全貌。他們聚焦日常點滴,比如田間勞作、炊煙裊裊等場景。創作者以“土味”為標簽,以第一視角記錄農民勞作、禽畜狀態和鄉村風光。作品未經復雜后期處理,保留原始質感與真實溫度,讓受眾直觀感受鄉村的真實純粹。其特征是通過直觀影像,激發受眾對鄉村文化的認知和興趣。
(二)發展階段:文化挖掘與情感共鳴
隨著創作的深入和受眾需求的變化,創作者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構筑情感共鳴。這既體現了創作者對鄉村文化的理解加深,也反映受眾對深度文化體驗的渴望。創作者運用多樣敘事和表現手法,深入研究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歷史傳承、民俗風情、手工技藝等,以及物質文化遺產如自然景觀、建筑風格等,講述鄉村故事,展現其風情韻味。李子柒的視頻作品即是優秀代表,其充滿詩意美感,深入展現中國鄉村文化底蘊,激發受眾對鄉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在國內外影響廣泛。
(三)成熟階段:多元化與品牌化
鄉村文化短視頻蓬勃發展,進入多元化與品牌化并重的成熟階段。據統計,2021—2022年,抖音平臺鄉村相關視頻數量大增,點贊超35億次,78萬人發布“鄉村旅游”主題視頻,總播放量達63億次,眾多鄉村借此為旅游發展注入新動力[3]。這一階段價值傳播策略呈現多元化和品牌化。創作者嘗試美食制作、非遺傳承、鄉村旅游等不同題材和形式,滿足多元需求。部分優秀創作者注重品牌化建設,持續輸出內容,塑造鮮明IP品牌。比如蜀中桃子姐,將鄉村美食與家庭生活結合,打造溫馨親切品牌形象。品牌化提升了創作者影響力、作品傳播力和商業價值。
從初始自然記錄展示,到發展階段文化挖掘與情感共鳴,再到成熟階段多元化與品牌化,鄉村文化短視頻價值傳播策略不斷優化演進,在傳播鄉村文化、促進鄉村發展中作用日益凸顯。通過精準傳播,鄉村附加值顯現并傳播[4],各文化單元壁壘消融,新時代多元共生文化生態體系逐步形成[5]。
二、鄉村文化短視頻在話語生產上的社會價值傳播
面對信息傳遞深度不足、廣度受限的挑戰,需從話語生產層面探索創新。話語生產基于意識形態要求,持續提供適應現實變化的說服方式,以多樣話語形式傳達特定意識形態的基本價值觀,構建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規范與解釋框架,借建設性和批判性話語塑造觀念。以圖像、語言符號運用為切入點,通過言語生產及融合圖像與語義的生產這三大方式[6],重塑鄉村文化的形象表達,深化文化認同,搭建虛實交融的文化體驗平臺,加速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的融合。
(一)創新視覺表達,重塑鄉村形象
符像生產指創作者用文字、圖形等符號傳達信息、情感與價值觀,是復雜且具創造性的過程。在數字時代,短視頻作為新興符像生產方式,打破了鄉村文化傳播的傳統媒介局限。鄉村文化短視頻借此以圖像符號創新鄉村視覺表達,傳播社會價值,體現在多元視角呈現、創新圖像符號、情感共鳴的故事講述。李子柒的《蜀繡》是典型案例。該作品融合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展現鄉村寧靜和諧,細致呈現蜀繡制作過程,彰顯傳統手工藝的精湛與鄉村生活的多彩,通過清新色彩、巧妙光影和精心構圖,創造感染力強的視覺形象,用獨特視角和技藝,將鄉村生活轉化為飽含情感與文化內涵的圖像符號,有效打破了社會對鄉村的刻板印象。
(二)強化文化認同,促進文化傳承
言語生產是運用句法規則、詞匯知識和語用策略等語言符號,通過媒介輸出為可感知聲音或文字的過程。鄉村文化短視頻借助言語生產,以獨特語言符號促進文化認同,傳播文化價值。這一過程分為表現層、保護層和核心層三個層次[7]。
鄉村文化短視頻通過言語生產,用語言符號深化文化認同,傳播社會價值。一是在短視頻中融入當地方言,能展現其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增強受眾文化親近感和認同感。這是表現層,即受眾對短視頻表現形式的認同。二是鼓勵受眾參與互動討論,在評論區或社群發起討論,讓受眾分享鄉村記憶與體驗,形成文化認同的共鳴與強化。這是保護層,即受眾對文化規范的認同。三是對文化進行解讀闡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鄉村文化的歷史淵源、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讓受眾深入理解。這是核心層,即受眾對文化價值的深度認同。例如,抖音平臺的博主“張同學”有關“我的鄉村生活”系列短視頻就是生動的例證。他巧妙融入當地方言,拉近與受眾距離,增強文化親近感,激發受眾對該文化形式的興趣與認同。在視頻評論區和社群,網友熱烈討論,如交流方言詞匯等,分享鄉村記憶體驗,激發情感共鳴,讓受眾認識到鄉村文化價值。網友討論和二次創作解讀,揭示了鄉村文化背后的歷史、價值觀和精神追求,引導受眾實現對文化價值的深度認同。
(三)搭建話語平臺,融合構建文化傳播空間
話語平臺是話語輸出與接收的載體、渠道,涵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鄉村文化短視頻以高質量圖像展現鄉村風光、建筑、生活等,以旁白、字幕、音樂等語義傳遞鄉村信息。二者融合構建起多維度、互動強、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傳播空間,助力產業發展。
一方面,傳播空間靠互動與參與機制強化用戶黏性。點贊、評論、分享等互動方式,讓觀眾從信息接收者變為參與者和傳播者,豐富體驗,提高用戶黏性。在此基礎上,通過短視頻挑戰賽、直播帶貨等線上活動,吸引大量關注,提升鄉村文化知名度,促進特色農產品銷售。另一方面,傳播空間憑借凸顯地方特色打造差異化優勢,重塑價值鏈,拓寬市場邊界。創作者通過挖掘鄉村方言、手工藝、美食等的獨特之處,賦予短視頻地域標識與文化內涵。例如,短視頻博主“周周(周莫)”將貴州特色美食融入粽子中,拓展了當地農產品市場[8]。鄉村文化短視頻以展示鄉村風光、民宿、美食等推廣鄉村旅游,吸引游客,助推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三、鄉村文化短視頻在視覺建構上的審美價值傳播
視覺建構是視覺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關乎運用特定視覺元素與原則創造、組織視覺形象以構建意義。其圖像意義和效果取決于色彩、形狀等視覺元素的選擇組合,以及與觀眾的互動。鄉村文化短視頻可從視覺元素的選擇定位、鏡頭語言層次建構、光影氛圍詩意營造這三方面進行視覺構建。
(一)視覺元素的選擇與定位
在鄉村文化短視頻創作中,視覺元素的選擇與定位對構建審美價值傳播至關重要。既可選擇鄉村特色自然風光,像秀麗山川、潺潺河流、廣袤田野、碩果累累的果園,直觀展現鄉村寧靜美麗,也可選取人文景物,如傳統建筑、民俗活動、手工藝品,展現鄉村文化底蘊與魅力。視覺元素定位應圍繞主題進行選擇,在制作短視頻前,需確立核心信息或主題,從而讓后續視覺建構方向統一,確保所選元素緊扣主題,營造統一視覺風格。
短視頻風格要根據主題確定畫面整體質感。追求精致細膩,還是體現粗獷質樸,抑或是營造復古懷舊氛圍,都要契合主題,強化情感表達,激發觀眾情感共鳴,讓他們對鄉村文化產生認同與向往。以傣家姑娘玉旺斗的作品為例,她選擇云南的豐富瓜果為核心視覺元素,聚焦展現瓜果的鮮美與多樣,以第三人稱視角捕捉自己這個傣族姑娘的美好瞬間,呈現出溫馨、親切、充滿生活氣息的自然紀實風格,展現出大自然的饋贈和傣族人民的淳樸熱情。
(二)鏡頭語言的層次建構
短視頻視覺層次建構,是借元素大小、顏色等屬性差異引導觀眾視覺注意力,形成先后順序與重要性區分,讓作品有序、易理解,吸引并保持觀眾注意力。創作者借此按預定順序和重點傳遞信息,提升整體效果。例如,用色彩對比,將金黃麥田與低飽和度色彩的農舍搭配,讓畫面生動且有深度。
鏡頭語言是短視頻傳情敘事的關鍵。在鄉村文化短視頻里,推、拉、搖、移等手法為畫面增添活力與動態美。推鏡頭聚焦鄉村生活細節,如老工匠手工藝、孩子田野嬉戲,帶觀眾感受鄉村溫暖淳樸;拉鏡頭從細節轉全景,如從農家炊煙拉至青山綠水,營造悠然意境;搖和移鏡頭結合地形與建筑布局,捕捉風吹稻田、村莊夕陽剪影等,展現動靜之美,讓畫面充滿生機。此外,多數作品會用虛實對比突出視覺中心,使層次分明[9],還可通過合理布置前景和背景營造層次感。以鄉村野花、小樹等為前景,與遠處山水、農舍對比,增加畫面深度與空間感;調節景深和焦距,讓前景清晰、背景虛化,突出主體,引導觀眾視線。
(三)光影與氛圍的詩意探索
鄉村文化短視頻創作中,光影運用彰顯藝術匠心。創作者精心布局,營造明暗對比、光影交錯效果,賦予畫面豐富層次和立體感,增強視覺沖擊力,讓鄉村景致生動且飽含情感。氛圍營造是短視頻傳情、引發共鳴的關鍵。創作者依據主題和風格,用色調冷暖營造契合鄉村生活的氛圍。暖色調營造溫馨浪漫氛圍,傳遞鄉村溫暖和諧;冷色調營造靜謐深邃氛圍,表現鄉村變遷與歷史沉淀。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引發情感共鳴。
鄉村文化短視頻創作者借光影、氛圍的巧妙處理,以詩意形式展現鄉村魅力,提升了短視頻審美價值,實現審美價值的廣泛傳播與深度共鳴。
四、鄉村文化短視頻的再媒介化傳播
再媒介化指一個媒體在另一個媒體中的再現,是對舊媒介的改造與重塑[10]。鄉村文化短視頻的再媒介化傳播,涉及文化內容、傳播方式、受眾互動等層面,包括內容再創造、傳播方式革新、受眾互動增強。在此過程中,鄉村文化傳統元素、故事和價值觀被重新包裝,以契合短視頻傳播特點和受眾觀看習慣,新技術應用如AIGC技術助力提高內容生產效率與質量。
(一)內容創造:碰撞融合與創意重塑
在鄉村文化短視頻再媒介化傳播中,堅持“內容為王”不容置疑。優質短視頻內容并非對鄉村文化的簡單復制,而是要深度挖掘、創新與重塑。
創作者要全面深刻理解鄉村文化,涵蓋歷史沿革、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自然景觀、手工技藝等方面,以此把握核心價值與文化底蘊,為創意重塑打好基礎。同時,要尋找與現代元素的契合點,運用像潮流音樂、新媒體技術等元素,與鄉村文化形成對比或共生,帶來新穎視聽體驗。
可見,創意重塑的關鍵在于將鄉村文化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既保留鄉村文化獨特性,又賦予其時代內涵。例如,短視頻博主“阿靖zi”以“送村里人出道”等創意主題,將鄉村樸素物品打造成時尚服飾,通過素人變裝挑戰形成視覺反差,讓觀眾感受鄉村文化魅力,產生共鳴與認同,增強傳播效果。
(二)技術賦能:AIGC技術加持下的無限可能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認為信息技術重構人類溝通圖景,觸及社會組織架構[11]。當下,AIGC技術興起,為鄉村文化短視頻再媒介化傳播帶來巨大飛躍。
鄉村文化愛好者可借力AIGC技術的高清畫質、智能拍攝和即時剪輯等優勢,拓寬制作與傳播渠道,輕松創作高質量的鄉村文化短視頻作品。AIGC運用深度學習等技術,自動分析、理解并創作多樣化內容,使創作更高效、精準、有創意。在再媒介化傳播中,AIGC能依據鄉村文化元素生成多樣視頻內容,放大鄉村文化韻味與情感價值。此外,AIGC提升受眾體驗,能根據用戶習慣智能調整呈現方式,實現個性化推送,增強參與感和沉浸感,為鄉村文化短視頻再媒介化提供強大動力。
(三)同頻共振:情感與意境的深沉傳達
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提出,人們參與互動儀式能增進情感、產生共鳴并將情感和焦點符號化[12]。“李子柒”與“張同學”的視頻作品憑借細膩敘事和真實展現,構建起跨越屏幕的互動儀式。觀眾積極討論,分享體驗感受,在共鳴中加深情感聯系,聚焦孝道溫情、鄉村生活、個人成長等核心議題,形成強烈情感共鳴。傳統美德與積極生活態度被具象為符號,正如他們視頻作品里體現的孝道、勤勞、節儉等品德和堅韌、樂觀的精神氣質,為受眾認可并學習模仿,弘揚了社會主流價值觀,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他們的短視頻取材于中國鄉村田園文化,有深遠現實意義。有研究指出,李子柒和張同學的情感符號不同,前者體現打工歸來的孝道溫情,后者描繪大齡單身男青年生活,但二者都融入鄉音、鄉鄰情與鄉愁,構建起充滿情感共鳴的鄉村世界[13]。正如羅金錄等人研究所述,受眾觀看時,會向往田園生活并反思自身生活環境[14]。
五、結語
鄉村文化短視頻以質樸風格重塑鄉村文化認知,圍繞“人倫親情”傳遞主流價值觀,拓展傳播范圍、提升經濟價值、加深文化認同。面對價值傳播存在語境文化不匹配問題,從話語生產、視覺建構、再媒介化三方面優化傳播,話語生產創新表達、強化認同、促進融合,視覺建構實現審美價值傳播,再媒介化傳播創新內容、借技術提效、引發共鳴。即便如此,鄉村文化短視頻仍面臨內容同質化、創新不足、商業化過度問題。未來,需創作者、平臺、政府和社會各界攜手,深入研究解決,優化傳播策略,推動鄉村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24):4-22.
[2]謝妍,于璇.全媒體時代主流價值傳播的效能提升與路徑優化[J].電視研究,2023(3):69-71.
[3]抖音發布首份鄉村數據報告 短視頻成為新農人學習工具[N]光明日報,2022-02-18(2).
[4]盧雪梅.鄉村短視頻的審美演進[J].當代電視,2023(4):94-98.
[5]周炳群.文化共生與民族地區文化發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115-118.
[6]張玉能,張弓.論話語生產的類型轉換與藝術的“終結”[J].文藝理論研究,2008(5):124-130.
[7]薛宇鳳,楊勤.新媒體視域下網絡視聽節目的文化構建:以《此畫怎講》為例[J].采寫編,2024(5):184-186.
[8]梁芳,伍順比.短視頻中的黔東地區鄉村記憶書寫與地域形象塑造:以抖音博主“周周(周莫)”為例[J].傳媒論壇,2024,7(8):51-54,67.
[9]王麗.淺析視覺元素在中國影視作品中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3):148-151.
[10]楊夢姣.從“再媒介化的雙重邏輯”看我國電視節目的發展現狀[J].當代電視,2024(1):72-76.
[11]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8:74.
[12]禹惠榮.短視頻視角下鄉村文化傳播策略探析:以“念鄉人周周”的短視頻為例[J].新聞世界,2024(5):21-23.
[13]黃麗娜.新方法論|年度頂流短視頻的場景運用和情感敘事:基于“李子柒”和“張同學”的比較研究[J].新傳播,2022,(3):30-32.
[14]羅金錄,羅明才,胡鑒,等.他者鏡像與自我認同:李子柒短視頻中的中國田園文化傳播效果研究[J].科技傳播.2021,(20):1-5,13.
作者簡介|任詩藝,西安郵電大學數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唐黎,西安郵電大學數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高級工程師
基金項目|西安郵電大學2024年競賽培養類重點項目“內容生產視域下陜西鄉村短視頻虛擬空間建構及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CXJJZW202400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