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是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迫切需要。為答好這個時代新考題,法治媒體不僅要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機遇,積極擁抱新技術,創新傳播手段,更要積極應對挑戰,堅守法治底線,傳播法治聲音,弘揚法治精神,以系統性變革全力打造新型法治主流媒體。
【關鍵詞】法治媒體;系統性變革;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媒體融合的日益深化,媒體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系統性變革。這場變革不僅重塑了媒體的傳播渠道和內容生產方式,還深刻影響著媒體在社會結構中的角色與功能。法治媒體作為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一環,承載著傳播法治文化、引導公眾法治意識的重任,在這場變革中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法治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時代背景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盵1]這是深刻把握現代傳播規律,深刻洞察媒體發展趨勢提出的重要改革舉措,明確了主流媒體改革的目標任務、重點和要求。媒體行業不僅要在技術層面實現融合創新,更需在內容生產、傳播機制及評價體系上全面革新,以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一)技術發展催生媒體變革轉型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媒體的生態環境。網絡傳播從“數字化”進化到“數智化”,速度更快、范圍更廣,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更加便捷。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深刻影響著信息傳播格局和媒體業態,原有的內容生產底層邏輯被顛覆,從根本上要求主流媒體適應新技術變遷趨勢,加快自身變革,主動進行數智轉型,發展傳媒新質生產力。法治媒體作為主流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發展基于科技創新與高質量運維的傳媒新質生產力,積極探索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新聞采編、法理核準、案例比對、深度探析等環節,從而實現轉型升級。
(二)治理升級深化媒體融合發展
伴隨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推進和主流輿論新格局的深入塑造,主流媒體成為社會治理多元主題的有機組成部分??陀^要求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要以全媒體生產傳播體系建設為目標,以媒體融合發展系統提升傳播效能,為提高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撐。法治媒體應當成為傳播國家依法治國戰略、建設法治社會的排頭兵,充分發揮媒體與服務、政務、商務“四位一體”的媒體融合優勢,更好的服務人民、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
(三)社會需求倒逼媒體提質升級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平等、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思維模式已經深根于廣大人民心里,影響并決定著媒體受眾的使用習慣和思維習慣。這就倒逼主流媒體必須改變傳統的“輸出式”的傳播思維和方式,增強用戶體驗感和受眾的黏性。社會的進步和法治建設的推進,使得公眾對法治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長,不僅需要了解法律法規,更需要了解法治實踐、法治案例以及法治精神的內涵。這為法治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法治媒體的內容質量和傳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法治媒體推進系統性變革面臨的挑戰
法治媒體在推進系統性變革時,既需解決主流媒體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如技術融合、內容創新等,又需直面法治專業媒體的獨特挑戰,包括如何在變革中堅守法治精神、提升法治傳播的專業性和影響力,以及有效應對法治領域信息傳播的新需求和新趨勢。
(一)維持媒介主體地位壓力大
當前,主流媒體正遭受傳播主體多元化帶來的強烈沖擊。以往由法治媒體獨家發布的信息,如今政法機關通過自身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自媒體平臺直接公開,如中國長安網群已涵蓋近2000家網站。在全國政務微信公眾號前100名中,政法系統占比近半[2],這對傳統法治媒體的時效性構成了嚴峻挑戰。法治從業者可在自媒體上自由發聲,部分網紅博主更是成長為網絡達人,吸引了大量原本屬于法治媒體的受眾群體,進一步增大了法治媒體在吸引用戶和保持影響力方面的難度。
(二)辨別信息真實性難度加大
在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背景下,虛假信息、謠言如同野草般瘋長,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躍,造謠成本驟降,社會已悄然步入“所見未必為實”的迷霧之中,這對法治媒體的信息甄別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法治媒體作為法治精神的傳播者和守護者,必須強化信息核實與事實核查機制,確保每一條報道都建立在堅實的事實基礎之上,維護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三)堅守內容質量的標準更高
“流量為王”的觀念盛行,用戶短、頻、快的信息接收習慣以及碎片化的瀏覽方式,猛烈沖擊著傳統媒體的運行模式,內容質量的標準在追求速度的過程中極易被削弱。這對主流媒體尤其是法治媒體,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在多樣化的內容形態中,必須堅守內容的深度與權威性,力避內容的淺薄化與娛樂化傾向。
(四)加強技術應用的難點增多
媒體系統性變革與技術的革新密不可分,但技術的應用同樣伴隨著挑戰。法治媒體為順應變革,必須掌握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以強化內容生產與傳播的效能。然而,這一進程要求法治媒體調整組織業務架構,增加技術軟硬件的投入,并組建專業的運維團隊,這對于體量相對較小的法治媒體而言,無疑是一大難題。技術發展的倫理邊界也不容忽視,法治媒體在應用新技術時,必須審慎處理數據隱私、信息安全等倫理問題,確保技術應用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三、法治媒體推進系統性變革的機遇
(一)傳播渠道的多元化
媒體系統性變革為法治媒體提供了更多的傳播渠道。除了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渠道,法治媒體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社交媒體、自媒體等新興渠道進行傳播。這既可擴大法治媒體的覆蓋面,又可提高法治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效果。
例如,法治日報社積極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發布權威的法治新聞和信息,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格局。在一些重大法治事件的報道中,法治日報社通過新媒體平臺實時推送最新進展,與網友互動交流,提高了報道的及時性和互動性。而法治時報新媒體中心2021年8月推出的《法+庭審直播》欄目,每周現場在線直播熱點案件庭審,在新華社、視頻號、抖音等直播累計吸引1億多人次觀看[3],為法治時報增加大量粉絲。
(二)內容形式的多樣化
媒體系統性變革促進了內容形式的多樣化。法治媒體不僅可以提供傳統的文字報道,還可以利用圖片、圖表、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內容呈現,增強內容的吸引力的同時提高內容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推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漫畫讀本”,以漫畫的形式解讀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將復雜的法律問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檢察日報社融合報、刊、網、視、微、端,綜合運用文字、動漫、音頻、視頻等媒體手段,特別是先后推出了《人民的名義》《巡回檢查組》等現象級或者爆款法治影視劇作品,在人民群眾中收到的極大反響。
(三)數據資源的豐富化
媒體系統性變革帶來了數據資源的豐富化。法治媒體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法律法規、法治案例、公眾需求等進行數據分析,從而更好地了解受眾需求,優化內容生產,提高傳播效果。數據資源還可以為法治媒體提供更多的報道角度和深度,增強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法治網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全國法院的裁判文書進行數據分析,挖掘出具有典型意義的法治案例,并進行深入報道。這種基于數據資源的報道方式,不僅提高了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還為公眾提供了有價值的法治信息。
(四)互動方式的便捷化
媒體系統性變革使得互動方式更加便捷。法治媒體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在線問答、評論區等平臺,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了解受眾需求,回應受眾關切??梢匝埛蓪<?、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專業人士直接參與公眾討論,增強法治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提高法治媒體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中國普法微信公眾號定期舉辦在線法律咨詢活動,邀請法律專家為網友解答法律問題。這種互動方式,不僅增強了法治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還提高了法治媒體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五)經營模式的多元化
媒體系統性變革促使法治媒體的經營與盈利模式趨向多元化。新聞生產模式由單一作戰轉向跨部門、跨專業的協同作戰,促使媒體組織結構更加復雜,業務范圍和涉及領域大幅拓展。在這一背景下,全媒體發展為新聞編輯提供了豐富的業務模式創新與盈利空間拓展的可能性。知識付費、會員服務、業務咨詢等新興營收模式逐漸嶄露頭角,為法治媒體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變化要求法治媒體不僅要堅守法治精神,更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靈活調整經營策略,以多元化、創新性的盈利模式支撐其長遠發展。
四、法治媒體推進系統性變革的舉措
(一)積極推進系統性變革
要認清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必然性和發展趨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轉變傳統思維,積極推進系統性變革。要完成從單一介質傳播到全媒體融合發展,從單項傳播到雙向互動交流,從傳統“我講你看”到以用戶需求為牽引的思維轉變。要加強新時代新聞傳播規律的系統性研究,在媒介發展中積極融入傳播學、心理學等最新研究成果,更好地鞏固原有用戶,發展優質用戶,培養潛在用戶。
(二)精準服務核心群體
法治媒體始終是法治新聞報道的重要來源,廣大群眾普遍認可法治媒體的專業性。地方黨政機關也更依賴法治媒體做好普法教育和宣傳,尤其是借助媒體的專業優勢,做好案例的深度挖掘和核心精神提煉。法治媒體既要擁抱時代的發展,又要堅守好原有陣地,創新服務方式方法,提高原有核心用戶的體驗感,守好服務對象基本盤。
(三)堅守內容為王理念
法治媒體要充分認識使命定位,始終堅守內容為王的媒體理念,不斷提高內容質量和水平。要發揮自身優勢,突出抓好內容的深度性和權威性,加強對法律法規、法治案例的解讀和分析,提供有價值的法治信息。堅持人民至上,報道內容要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特別是對社會熱點,要主動作為及時編發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報道,發揮好主流媒體輿論引導中流砥柱作用。要創新內容形式,利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內容呈現,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可讀性。
(四)拓展融合傳播渠道
法治媒體要積極拓展傳播渠道,提高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社交媒體、自媒體等新興渠道進行傳播,擴大法治媒體的覆蓋面。要做好優質內容深度挖掘和聯動報道,結合多種渠道特點確定不同報道方式,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臺互動,擴大傳播效果和影響力。積極探索在紙媒實現讀者掃碼觀看視頻、動畫、模擬法庭、AI問答互動功能,在視頻媒體中掃碼觀看深度文字報道、案例信息等聯動內容。此外,要加強與其他媒體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傳播質效。
(五)突破技術應用瓶頸
法治媒體要提高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平臺,通過購買服務或者技術合作等方式實現技術更新迭代,實現優化內容生產和傳播流程,提高傳播效率。要關注技術發展帶來的倫理問題,確保技術的合理應用。
五、結語
為答好“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道時代新考題,法治媒體要轉變傳統思維,在變革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內容建設,拓展傳播渠道,加強技術應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系統性變革全力打造新型法治主流媒體,為推進法治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邵鵬,楊舒羽.歷史脈絡與實踐策略: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路徑方向[J].聲屏世界,2024(16):5-10.
[2]付向榮.新形勢下傳統法治媒體發展策略淺析[J].中國報業,2022(19):94-95.
[3]廖衛華.融合發展塑造法治主流媒體新格局[J].新聞前哨,2022(24):15-17.
作者簡介|羅霞,《湖南法治報》深度報道部采編副主任、首席記者,《霞姐幫幫幫》欄目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