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國際傳播體系的建設對于國家形象塑造、文化交流以及全球影響力提升至關重要。文章立足于國際傳播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強調主流媒體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并以中馬合拍紀錄片《喜結蓮荔》為例進行分析,旨在為主流媒體創新傳播策略、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構建多渠道立體式的對外傳播格局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促進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國際人文交流。
【關鍵詞】國際傳播體系;合拍紀錄片;人文交流;《喜結蓮荔》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人文交流成為構建和諧世界、促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與增進友誼的重要途徑。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為主流媒體改革與創新,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構建多渠道、立體式的對外傳播格局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在國際傳播格局重構背景下,國際傳播體系的建設對于國家形象塑造、文化交流以及全球影響力提升至關重要,有助于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友誼,塑造有利于自身發展和全球共同繁榮的國際輿論環境。
一、合拍紀錄片制播促進國際人文交流的優勢和作用
合拍紀錄片是指由兩個或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制作單位共同合作拍攝的紀錄片,這種合作形式涉及跨區域、跨國合作,其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傳播媒介形式,有助于推動中國紀錄片行業的國際化進程,提升中國紀錄片的全球影響力,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不同文明交流對話搭建橋梁,是加強國際人文交流、構建國際傳播體系的重要一環。本研究以中國和馬來西亞合拍紀錄片《喜結蓮荔》為例,分析其創作策略與影響,深入探討合拍紀錄片在國際人文交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期為構建多渠道、立體式的對外傳播格局,提升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效能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首先,在內容創作上,合拍紀錄片堅持國際視野可以以更吸引人和更有號召力的表達方式講述中國故事。例如,拍攝一部種植、加工和進入各國人民生活飲食流程的茶葉紀錄片,折射出“和而不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中國對國際事務參與度的提高,主流媒體也可以走出國門,深層次地挖掘中國人在全世界各國的生活歷程及國人融入所在國家后所發生的有趣故事。例如,《喜結蓮荔》在報道中國企業參與馬來西亞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中,著重描述雇傭當地員工一起工作,并推動經濟發展和社區建設等,彰顯中國在全球發展上貢獻力量的重要性[1]。
其次,在表達方式上,合拍紀錄片借鑒世界主流媒體最新的講故事方式和生產理念,可以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從講故事方面,以生動豐富的故事類型講述事件,增設懸念、矛盾等以提高故事的趣味性。從視覺方面,采用最新最先進的技術,如4K或8K超高清攝像機、無人機、水下拍攝等呈現出炫目多彩的視聽效果。另外,精準匹配具有震撼力的解說詞和音效,根據不同主題場景和情緒氛圍,選配不同的音樂,使觀眾能沉浸于影片構筑的環境中,進而引發不同文化背景的觀影者產生強烈的共情。
合拍紀錄片作為跨文化的“國家相冊”載體,能夠通過多元視角展現中國的發展和變化,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全面、多元的視角來認識和了解中國,使其具備獨特的證明力與感召力。
二、合拍紀錄片的人文交流實踐與成效
中馬合拍紀錄片《喜結蓮荔》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和廣西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并與馬來西亞廣播電視臺(RTM)合作拍攝。該片以兩國協同合作為主題切入,反映出中馬兩國產業領域的共同合作,即世界首創的“兩國雙園”合作模式,從而體現了兩國人民在文化交流中交流互鑒的生動范例,為提升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影響力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喜結蓮荔》的創作背景與目標
《喜結蓮荔》的創作背景?是基于紀念中馬建交50周年和“中馬友好年”?推出的獻禮片。圍繞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雙園”10年間合作發展的故事展開,通過真實可信的雙邊人物和事件,詮釋中國式現代化與馬來西亞的“昌明大馬”對接,展現兩國攜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通過合拍紀錄片,旨在講述兩國間的友好故事,推動國際人文交流,講述中國故事,推動全球文明互鑒,以實現國際人文交流的深化。
《喜結蓮荔》的創作目標是多維度的。紀錄片從一套寓意深遠的坭興陶壺具的構思創作說起,圍繞中馬欽州產業園、馬中關丹產業園的崛起,展現欽州港與馬來西亞關丹港締結姐妹港的關系,以及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建設的景象?。首先,它以中國與馬來西亞的友好關系為切入點,通過講述兩國間園區與園區、港口與港口、城市與城市“喜結連理”的合作故事,展示了中國開放包容的國家形象。其次,它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中國在與東盟國家合作中的積極姿態,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與擔當。最后,紀錄片通過創新的敘事手法和國際化的表達,更好促進中國文化傳播。《喜結蓮荔》在兩國同步播出,有效地促進和深化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文化合作。
(二)《喜結蓮荔》的傳播效果
在兩國建交紀念日這樣的重要時刻,《喜結蓮荔》通過深入人心的敘事和精良的制作,一經播出,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國際影響。截至2024年6月4日,在國內外新媒體平臺的13個賬號共計出現相關報道69條,總點擊量2.4萬次。TikTok賬號上發布8條短視頻,Facebook賬號推送8條中英圖文報道及短視頻,YouTube賬號發布4條短視頻。原創圖文+視頻推文《兩國雙園、昌明經濟——紀錄片〈喜結蓮荔〉獻禮中國馬來西亞建交50周年》在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聯合展臺”新媒體平臺刊發。除電視大屏及紙媒外,星洲網、星報(網絡版)、南洋商報(網絡版)等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均發布了節目的圖文報道。紀錄片以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元素,勾勒出中馬兩國間的友好關系,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增進了他們對中國和馬來西亞的了解。
紀錄片的成功,不僅體現在收視率和口碑上,更體現在其對國際人文交流的積極推動和對中國形象的積極塑造上。在馬來西亞政府隆重舉辦的慶祝中馬建交50周年暨“中馬友好年”招待會上,現場大屏幕循環播放《喜結蓮荔》的精華版,向在場的兩國政要及各界嘉賓展示中馬“喜結連理”的深厚友誼與合作成果。可見,合拍紀錄片的影響力超越了單純的娛樂和觀賞層面,對中馬兩國的文化交流產生了積極影響。作為官方指定的獻禮片,它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展現了中國對周邊國家的重視,為兩國領導人之間的互動提供了話題,它也成為了媒體合作的典范,為未來兩國媒體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合拍紀錄片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路徑和策略
本文以《喜結蓮荔》為例分析合拍紀錄片在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促進國際人文交流中的優勢和潛力,結合其創作和制播實踐,提出以下優化和創新策略。
(一)進一步完善國際傳播機制體制
引入現代傳播理念與技術,進一步改革國際傳播機制,提升國際話語的構建和傳播能力。在政策層面上,政府應為媒體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政策傾斜,鼓勵其與國際接軌,完善國際合拍支持體系;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優先支持選題兼具本土性與全球性的項目,如氣候變化、文化遺產保護等。簡化跨境拍攝審批流程,建立多部門協作的“綠色通道”,降低制作周期成本,推動簽訂雙邊/多邊合拍協議,明確版權分配、收益共享等規則。
構建人才培養網絡。聯合高校與行業機構開設國際紀錄片制作研修班,培養精通跨文化敘事與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鼓勵國際團隊互派駐地創作,促進經驗共享。優化傳播生態,激勵地方文化機構參與。建立國際傳播效果評估體系,通過第三方數據追蹤海外受眾反饋。
(二)加強內容與敘事手法創新
以《喜結蓮荔》的成功實踐為借鑒,合拍紀錄片制作既要繼續挖掘本土文化,也要有國際視野,避免刻板的宣傳模式,通過真實、生動的故事,展現中國在不同領域的多樣性與進步。同時,運用國際化的敘事手法和視覺表達,通過合拍的模式,提供雙邊視角,提升紀錄片的觀賞性,吸引全球觀眾。
跨文化敘事策略。主題選擇聚焦“人類命運共同體”議題,如抗疫合作、減貧經驗。注意視角平衡,采用“雙主角”模式,共同講述中外雙主角合作故事,規避單一文化中心主義。增強情感共鳴,通過個體故事折射宏大主題,故事和拍攝主體的貼近性放在優先考慮方向。
技術賦能沉浸體驗。可以嘗試運用8K超高清、VR交互技術打造“參與式紀錄片”,例如,故宮VR紀錄片讓用戶虛擬修復文物。也可以開發衍生互動產品,如基于紀錄片IP的線上文化體驗游戲,給紀錄片賦予新的功能。
分眾化內容生產。針對不同區域市場定制版本,尋求觀眾共鳴。同時,構建短、中、長視頻矩陣,適應TikTok等平臺碎片化傳播特性,符合新媒體傳播要求。
(三)加強國際合作與品牌建設
借鑒國際成功案例,和相關國家紀錄片制作方合作,優先尋求國家和政府主流媒體合作,共同開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紀錄片項目。通過持續創新和積累,打造具有中國風格和國際聲譽的品牌欄目,提升中國紀錄片的全球影響力。
打造旗艦合拍項目。借鑒國外權威媒體制作“品牌系列”模式,讓合拍活動常態化,使影響力持續發酵。也可設立“年度主題合拍計劃”,圍繞國際熱點組織多國團隊協作,用活動帶動紀錄片合拍的民眾關注度。
創新合作機制。推行“創意眾包”模式,可以全球征集選題,由多國導演分段拍攝,統一包裝制作。建立聯合制片人制度,確保各方在腳本、剪輯階段的決策參與權。
(四)新技術賦能全媒體傳播
主流媒體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精準推送內容,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形成有效的傳播策略。
數據驅動精準投放。通過數據分析海外社交平臺輿情,動態調整傳播策略,卯定兩國建交紀念日等重大時間節點進行傳播。建立海外網紅合作庫,針對Z世代開展“微紀錄片+網紅解說”組合傳播。
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通過社交媒體賬號推送等方式,增加與國際受眾的互動,例如:借助YouTube、Netflix等平臺,開設多語種官方頻道并優化算法推薦標簽;在Twitch等直播平臺開展主創連線答疑,增強受眾黏性。用戶共創內容生態,發起全球短視頻征集活動,遴選素材融入正片;開發AR濾鏡讓用戶模擬紀錄片場景,形成二次傳播。
(五)關注本土特色與全球視野的平衡
在國際人文交流中,既要展示中國豐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又要與全球多元文明對話,避免“文化折扣”。通過紀錄片,講述人類共同關切的故事,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和尊重。
在地化敘事策略。采用“全球議題+本土符號”表達,啟用目標國本土配音演員,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構建多層級話語體系,在學術層面提升議題權威性,在大眾層面,設計“文化盲盒”等衍生品,以輕量化方式傳遞深層價值。
搭建長效交流平臺。創立“‘一帶一路’紀錄片聯盟”,實現選題、人才、渠道資源共享。舉辦線上國際青年紀錄片工作坊,孵化跨國新生代創作力量。
四、結語
合拍紀錄片不僅是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構建形象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人文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合拍紀錄片《喜結蓮荔》的合作模式,是在全球化語境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的創新實踐,通過分析其創作和傳播實踐,探討提升合拍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效能策略和路徑。未來通過政策扶持引導、內容和敘事創新、國際合作加強、品牌建設推動以及新技術應用等,中國紀錄片有望取得更大的國際影響力,為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霍靜靜.中外合拍紀錄片敘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作者簡介|宋明韜,廣西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編導,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