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敏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第三小學副校長,武寧縣紅色文化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獲武寧縣“優秀班主任”、九江市“小學語文工作先進個人”、九江市“師德師風標兵”等榮譽稱號。2021年參加江西省大中小學紅色文化課程教學比賽(小學低年級組)榮獲一等獎;2022年榮獲江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廣播體操比賽三人操項目金牌;2023年入選九江市教體系統師德師風宣講團。所帶班級獲得“武寧縣級書香班級”“江西省優秀少先隊中隊”等榮譽。
多年來,張敏以愛為筆,以責任為墨,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教育畫卷。她在鄉村教育的舞臺上默默耕耘,從一人一校的教學點,到武寧縣第三小學副校長的崗位;從普通教師,成長為武寧縣紅色文化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她的每一步,都寫滿了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在愛與溫暖中堅定信念
張敏的教育生涯,始于一所偏僻的一人一校教學點。那時候,學校的條件十分艱苦,她每天都要面臨通勤的難題。學校位于偏遠之地,她只能住在離校七里地遠的鎮上,每天騎著電動車往返于學校和住所之間。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電動車無法騎行,她只能選擇步行。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在泥濘的道路上,她常常走到腳磨起泡。即便如此,她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支撐她的,是那群可愛的孩子們。
每天清晨,當她迎著晨光前往學校時,總會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路邊等候著她。他們那純真的笑臉,如同清晨的陽光,驅散了她一路上的疲憊。有一次,大雨傾盆而下,去學校的一段路被水淹了,無奈之下只能停課一天。然而,第二天她剛到學校,孩子們就圍了上來,紛紛告訴她:“老師,昨天我們去了學校好幾趟,等了好久你都沒來。” 那一刻,張敏的內心被深深觸動,孩子們的這份牽掛,讓她感受到了教育中愛的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的純真與善良也時刻溫暖著她。有一篇課文描寫了楓葉紅似火的美景,第二天,當張敏走進教室時,她看到講臺鋪滿了紅似火的楓葉,一張卡片上寫著:“老師,天氣漸涼,愿這堆火能給您帶去一些溫暖。” 下面是一個個字跡不同的簽名。那節課,張敏微抬著頭,努力不讓眼淚流下來。她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堆楓葉,更是孩子們對她的愛。
還有一次,一連下了十幾天的雨,班里幾個學生都患上了感冒。張敏心疼不已,每天早上、中午,她都會帶著孩子們去宿舍倒開水泡藥。然而,沒兩天,她自己也被傳染成了病號,咳嗽、流鼻涕、發燒,身體十分不適。在課堂上,她實在撐不住了,只能讓孩子們自習,自己趴在講臺上休息。因為吃了藥的緣故,她竟然打了個盹。當她醒來的時候,眼前全是一張張稚嫩的臉。班長雯雯乖巧文靜地說:“老師,您發燒了,我學著您照顧我的樣子,把剛浸了冷水的毛巾敷在您額頭上。”露著兩顆虎牙憨厚實誠的小鍇把胖乎乎的小手舉到她眼前,說:“老師,我的藥還沒吃完,給您吃吧。”貪玩好動的小宇也睜大著眼睛認真地說道:“老師,您回宿舍休息吧,我會遵守紀律,不吵鬧。”孩子們的這些舉動,讓張敏深刻地體會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愛的傳遞。
擔任班主任期間,張敏將自己的愛與心血都傾注在每一個學生身上。每學期,她都會用心做好三件事,這些事看似平凡,卻飽含著她對學生深深的關懷與期望。
新學期伊始,她會為學生寫一篇熱情洋溢的致辭,真心實意地鼓勵大家邁開新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并表達與他們同甘共苦的決心。期末到來,她會給學生寫一次精選評語,根據不同學段,結合學生特點,采用不同文體。班級里有多少名學生,就有多少份評語。此外,她會開好期末最后一次班會,除了總結一學期來學生各方面的表現,也會讓孩子們總結一下她這一學期的表現。
一晃多年過去,在這個小小的教學點,張敏與孩子們相互陪伴,共同成長。孩子們的愛,讓她深深地愛上了這份職業,也堅定了她在鄉村教育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念。她明白,教育離不開愛,只有用愛去澆灌,才能讓孩子們茁壯成長。
紅色文化教學的蝶變之路
除了在日常教學中用愛溫暖學生,張敏在思政教學領域也不斷探索前行。在思政教師隊伍中,張敏曾經是一名新兵。2021 年,學校推薦她參加江西省教育廳舉辦的全省大中小學《紅色文化》課程教學比賽,這成了她踏入思政教學領域的契機。
當時,她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本由江西省自主研發的《紅色文化》教材,意義重大。然而,這本教材既沒有教參,也沒有教學案例可借鑒,張敏在接到任務的那一刻,感到壓力如山。但她沒有退縮,而是強迫自己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地翻看教材。遇到不懂的地方,她便虛心向身邊的老師請教,把老師們提出的建議一字不落地記錄下來。晚上回到宿舍,她不顧一天的疲憊,開始嘗試備課。一遍不行就再試一遍,直到認為比較完整了才肯休息。
她備的第一節課是小學低段第一單元第一課的《閃閃的紅星》,內容看似簡單,卻要撐滿一節 40 分鐘的課堂,這讓她絞盡腦汁。
想了兩三天都毫無頭緒,直到在語文課堂上,一個孩子的回答給了她靈感。那天她在上《畫楊桃》一課,問孩子們楊桃像什么,有個孩子說像五角星。這讓她聯想到紅五星,于是她決定從孩子熟悉的身邊事物導入,先讓孩子們認識五角星,再認識紅五星,最后了解紅五星的意義。在觀察紅軍戰士在長征路上的三幅圖這一環節,她巧妙地借助孩子們喜歡且容易接受的影視資料,引導孩子們發現紅軍不怕困難、紀律嚴明、愛護老百姓等可貴的精神品質。
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張敏不斷地請教、思考。從縣賽到市賽,再到省賽,她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獲得了江西省大中小學紅色文化課程教學比賽小學組一等獎。這次獲獎,不僅是對她個人教學能力的肯定,更是對她努力傳承紅色基因教育事業的認可。
此后,張敏并沒有滿足于已有的成績,她繼續在思政教學領域深耕。她深知,紅色文化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在日常教學中,她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讓紅色文化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走進孩子們的心中。她會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紅色紀念館,讓學生們親身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她還會邀請老紅軍、老戰士走進校園,為學生們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紅色基因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采詩之旅點亮藝術之光
著名兒童文學家金波說:“一個小孩子從小受到詩的熏陶,可以使感情世界豐富多彩,善解人意,與人和諧相處……”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接觸到詩歌,感受文學藝術的魅力,張敏組織了一系列采詩活動。
在采詩之前,張敏帶領文學社組織了一次踏春采風活動。畫風箏、放風箏,制作樹葉粘貼畫,“飛花令” 游戲…… 孩子們置身大自然中,盡情地交流、體驗踏春習俗,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懷和春天的美好。“大自然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在這里,他們的靈感被激發,對世界的感知更加敏銳。”張敏說道。
踏春歸來,便是“暢吟春天,詩潤童心”現場采詩活動。活動伊始,張敏播放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跟著唱。歌曲結束后,張敏讓大家分享踏春的心情,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沉浸在踏青的快樂中。這時,張敏巧妙地將課堂氛圍進行調整,引導孩子們用詩歌來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她通過一段視頻資料,讓孩子們大概地了解什么是現代詩歌。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寫詩,張敏向他們推薦了幾首優秀的兒童詩作品,和他們一起輕輕地吟誦,并指導他們閱讀。她引導孩子從自己的視角去看春天,問他們:“詩人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他是怎么找到春天的?”“那你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
在采詩活動中,張敏還安排了一個仿寫環節。她和孩子們分享了上周采桑葚的一些圖片,并朗誦了一首小詩《吃春天》:“我在桑葚園中吃到了春天,春天是那紅得發黑的桑葚……” 孩子們受到啟發,紛紛說道:“我也吃過春天”“我在清明粑里吃到了春天”“我在爺爺的菜園里吃到了春天”…… 張敏順勢引導他們去生活中尋找春天,如輕柔的春風、轟隆隆的雷聲、開著白色小花的豌豆苗等等。孩子們當堂試水,創作出了兩百多首詩。雖然孩子們的語言很稚嫩,甚至有些笨拙,但這些來自孩子內心最單純的聲音,卻深深打動了張敏。
在張敏的引領下,孩子們在詩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暮春時節,張敏在孩子們心田播下的那顆詩歌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長大、開花,芬芳著他們的整個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