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語言景觀作為社會語言學新興研究領域,在信息功能與象征功能之外,還具備獨特的文化功能。本研究聚焦廣西多民族文化背景,討論高校語言景觀的文化價值與建設機制。通過實地觀察和案例分析,選取廣西三所代表性高校作為研究對象,揭示其語言景觀存在民族語言應用范圍有限、民族文化元素整合不足、內涵挖掘和展現不夠深入以及缺乏互動性等問題。對應提出了拓展民族語言應用空間、系統整合民族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和增強互動性等實施路徑,旨在優化廣西高校語言景觀建設,使之更好地為民族文化傳承服務。
【關鍵詞】語言景觀;地域文化;廣西高校;民族元素;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H00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8-0089-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8.025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語言景觀文化功能研究”(項目編號:2022KY0933)。
語言景觀,作為特定社會和文化環境下公共空間中的文字使用和表達,不僅是校園信息標識的視覺表現,更是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樣性的重視,高校語言景觀建設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周曉春(2022)從教育場域的角度,揭示了語言景觀在校園文化構建中的文化認同作用,指出少數民族語言可見度低和邊緣化語言地位的現實[1]。劉青(2024)則以廣州理工學院為例,提出語言景觀是學校文化軟實力和公共影響力的關鍵要素[2]。這些研究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視角支撐。同時,地域文化傳承作為高校語言景觀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也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楊芳芳等人(2024)對廣西民族文化傳承創新進行了研究,提出重塑民族文化生態、完善公共文化建設、實現文化數字賦能等協同推進民族文化傳承的新路徑[3]。李偉娜(2024)則犀利指出廣西民族文化傳播效率低、渠道單一等現狀,提出新媒體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4]。這些研究為本文在地域文化傳承方面的探討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基于文獻可知,當前研究比較少見聚焦地方文化傳承的語言景觀建設討論,然而高校語言景觀對于傳承廣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可以為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播和創新提供新的視角和途徑。
一、高校語言景觀傳承地域文化的價值
語言景觀是指公共空間內的語言標識,是文化空間和文化意義的重要象征和生產要素[5]。高校語言景觀,指教育場域下的語言符號系統在空間話語中的物質形態,如反映學校歷史和精神的標語、學校建筑標識、文化雕塑銘文等。它們將地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以持續接觸到的語言信息為媒介,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的思想觀念中,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影響與熏陶[6]。因此,高校語言景觀不但承載著信息、象征的功能,更具備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7]。
(一)方言保護與傳承價值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廣西地區方言種類繁多,壯語、瑤語、苗語、侗語等共同構成了廣西豐富的語言文化生態。作為廣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語言之一,壯語的語音特點包括豐富的聲韻母和獨特的聲調系統,使之在表達上更加細膩和生動。詞匯方面,壯語包含了大量與壯族生活、生產、習俗相關的詞語,如“那”(水田)、“圩”(集市)等,這些詞匯不僅反映了壯族的稻作文化和商貿傳統,也體現了他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獨特理解和表達。在高校語言景觀中,保護和傳承這些方言具有深遠意義。首先,方言的保護有助于維護地域文化的多樣性,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和傳承。其次,方言的傳承對于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方言的傳承也有助于緩解語言沖突,促進語言和諧共生。最后,通過高校語言景觀的打造和推廣,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和感受廣西獨特的方言文化,促進地域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二)文化展示與教育價值
廣西是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12個世居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8]。民間音樂如壯族山歌、侗族大歌等,以其優美的旋律和獨特的演唱方式聞名;舞蹈方面,如壯族的扁擔舞、瑤族的銅鼓舞等,動作剛勁有力或輕盈優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民族美術如苗繡、壯錦等,色彩鮮艷、圖案精美,蘊含著獨特的民族神話和歷史故事。高校語言景觀作為校園文化的窗口,承載著文化展示與教育的重要功能,語言景觀可以通過文字、圖案,甚至聲音、色彩等多模態語言符號,組建構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時,高校作為教育機構,其語言景觀還具有教育價值[9]。通過語言景觀的展示,如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了壯族三月三等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可以使師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增強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文化交流與創新價值
廣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發展的見證,它記錄了民族的遷徙、融合、發展歷程,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10]。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如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體現了其在音樂文化領域的極高價值,還成為連接侗族人民情感紐帶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梁。苗族的“蘆笙節”和瑤族的“盤王節”,作為民族內部團結協作的象征,成為各民族間相互尊重、共同慶祝的文化盛宴的代表。這些古老儀式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高校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語言景觀則成為促進不同文化交流與理解的橋梁。廣西高校語言景觀中的多語種標識、民族文化符號等,有助于師生了解和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不同文化元素相互碰撞、交融,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態和創意。而高校語言景觀正為這種創新提供了平臺和土壤,這種傳承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更是對文化多樣性的貢獻。
二、廣西高校語言景觀地域文化建設現狀
本次調查采用實地觀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選取廣西區內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廣西民族大學、桂林學院和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包括綜合性大學、民族院校和專科院校,涵蓋南寧、桂林等主要城市。通過實地觀察校園內的教學樓、圖書館、食堂、宿舍、體育館等主要公共區域的語言景觀,并結合案例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關于廣西高校語言景觀地域文化建設的問題。
(一)民族語言的應用范圍相對有限
通過調查發現,部分高校在涉及民族特色建筑或區域時會使用民族語言進行特殊標識或文化展示,然而,這些民族語言的使用范圍相對狹窄,主要集中在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關的特定情境中,在校園的主流語言景觀中占比相對較小[11]。以標識類語言景觀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僅在校門采用漢語、壯語和英語進行多語標注,或局限于民族文化研究機構的名稱標識中使用民族語言,但校園內的道路指示牌、建筑物名稱標識、功能區域標識等仍然主要使用漢語和英語雙語形式,民族語言的使用較為罕見。而大部分院校如桂林學院、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仍以簡體中文為強勢語碼取向,如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標語語言使用情況表,結果顯示該校未呈現多語標識,民族語言標識缺失(見表1)。
高校是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其語言景觀應該反映出多元文化的特色。然而,由于民族語言在高校語言景觀中的應用范圍有限,導致校園文化多樣性的展現受到限制。這不僅影響了師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接納,也削弱了高校作為文化傳播平臺的功能和作用。
(二)民族文化元素的整合程度尚顯不足
研究發現宣傳類語言景觀在呈現民族文化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校園的宣傳欄、海報、橫幅等宣傳內容中偶爾會涉及民族文化相關的活動宣傳,如民族文化周、壯族三月三等,但這些宣傳往往呈現出零散、隨機的特點,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和組織。此外,盡管在校園內可以零星地看到一些民族文化元素的體現,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裝飾、雕塑、壁畫等,但這些元素往往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缺乏與其他校園景觀的有機聯系。這種孤立的存在方式不僅削弱了民族文化元素在校園內的整體影響力,也使得師生難以充分展現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同時,不同種類的語言景觀在呈現民族文化時未形成有效的呼應和協調,使得民族文化在校園語言景觀中的呈現顯得雜亂無章。這種不一致性不僅降低了校園文化的美觀度和協調性,也影響了師生對民族文化的整體感知和認知,也導致民族文化在校園語言景觀建設中不夠連貫和全面,難以在校園內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文化認知體系,從而削弱了語言景觀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
(三)對民族文化的內涵挖掘和展現不夠深入
在廣西高校的語言景觀中,盡管可以看到一些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但在對民族文化的內涵挖掘和展現方面,仍顯得不夠深入。首先體現在許多語言景觀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如使用簡單的民族文化詞匯或圖案,而未能深入挖掘這些元素背后所承載的豐富歷史、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具體來說,一些標識牌或宣傳欄上雖然出現了如“歌圩”“銅鼓”“壯錦”等民族文化詞匯,但在沒有相應解釋和背景介紹的情況下,師生可能只是對這些詞匯有初步的直觀印象,而無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其次,對于民族文化中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深層次內容,高校語言景觀也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展現。這些故事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智慧和價值觀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當前的語言景觀中,這些故事往往被忽視或簡化,導致師生難以深入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韻味和深厚底蘊。
(四)語言景觀的呈現缺乏文化參與感與互動性
從現狀來看,廣西高校的語言景觀多以標識類、宣傳類和文化展示類為主,達到總數的80%-85%。這些語言景觀在內容上雖然涉及民族文化元素,但往往是以單向傳遞信息的方式呈現,缺乏與師生的互動交流。例如,標識類語言景觀主要起到指示和引導的作用,在設計上往往只注重其功能性,即便某些標識中融入了民族元素,其文化內涵的展現相對有限,未能讓師生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民族情感。宣傳類語言景觀雖然偶爾涉及民族文化相關的活動宣傳,但宣傳方式往往較為傳統和單一,如簡單的海報張貼或橫幅懸掛,未能激發師生的參與熱情。文化展示類語言景觀雖然內容豐富,但這類語言景觀在呈現方式上往往過于靜態和被動。比如多以展板、實物展示等形式存在,雖然能夠直觀地展示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但觀者在觀賞時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缺乏與展品之間的深入互動。傳統、單一的語言景觀表現方式,不僅限制了觀者對民族文化內涵的深入了解和體驗,也削弱了語言景觀在文化傳承中的積極作用。
三、優化廣西高校語言景觀地域文化建設路徑
(一)拓展民族語言的應用空間,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為落實有效保護少數民族地區方言,從校園語言景觀建設角度,可以進一步加強民族語言的教育、推廣和應用。首先,可以在高校開設民族語言本科專業[12],在區域范圍內招生,也可以增加民族語言類課程,如壯語、瑤語、侗語等基礎語言課程,供學生自選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民族語言的認識、理解和交流能力。同時,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語言活動,如民族語言演講比賽、民族語言歌曲大賽等,鼓勵學生在校園活動中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和表達,提高民族語言的活躍度。接著,進一步完善校園的標識系統,在更多的公共區域和設施標識中采用多語并用的方式,增加民族語言的使用。例如,在圖書館的書架標識、體育館的器材標識等地方都可以標注民族語言,使民族語言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角落,增強師生對民族語言的熟悉度,從而更好地傳承和推廣民族文化。
(二)系統整合民族文化元素,全面規劃校園語言景觀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對校園語言景觀進行整體規劃,可以將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按照一定的主題和邏輯進行分類和整合[13]。例如,可以以廣西各民族的歷史發展為線索,在校園不同區域的語言景觀中依次呈現各民族的起源、遷徙、文化形成等內容,使觀者在校園內行走過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在語言景觀的設計上,無論是標識類、宣傳類還是文化展示類語言景觀,都可以采用統一的設計風格來展示民族文化元素。比如在色彩、字體、圖案等方面保持一致性,使民族文化在校園內形成統一而鮮明的視覺形象。或者以廣西民族服飾的色彩為基調,選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字體來書寫文字內容,同時搭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圖案,營造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展示各民族的獨特文化,還能夠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豐富語言景觀內容
語言景觀的內容設計上,可以通過民族文化研究專家的專業解讀,將深奧的民族文化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內容。例如,在介紹壯族銅鼓文化時,有關于銅鼓的歷史、制作工藝等專業內容,也有關于銅鼓在壯族傳統節日中的象征意義、使用方式等通俗講解[14],使不同層次的觀看者都能理解和欣賞民族文化。還可以通過講述各民族豐富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將民族文化以故事的形式融入語言景觀中,例如,在校園的文化長廊中,以故事壁畫的形式展示侗族鼓樓的傳說、壯族布洛陀的故事等,生動展現民族文化的同時讓觀看者欣賞到鮮活有趣的故事,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通過校園語言景觀民族文化內容的建設,師生不僅能夠了解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還能夠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內涵。
(四)增強語言景觀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提升校園文化體驗
語言景觀的形式設計上,可以擴展建構更豐富的多模態語言景觀。如在校園內的文化展示區域設置互動設施,民族語言學習觸摸屏、民族文化體驗游戲設備等。通過觸摸屏來學習民族語言的發音、書寫;通過游戲設備體驗民族文化習俗,參與虛擬的壯族三月三對歌活動、侗族搶花炮游戲等,以此增加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同時,可以開展師生參與的民族文化主題創作活動,如民族文化標識設計、宣傳海報設計、文化故事創作等。將優秀的師生創作作品融入校園語言景觀中,不僅可以豐富語言景觀的內容,還能增強師生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這些創作活動,師生不僅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創意,還能夠深入了解和體驗民族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和推廣民族文化。
四、結語
廣西高校語言景觀在地域文化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系統整合民族文化元素、拓展民族語言應用空間、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和增強互動性等策略的實施,不僅有利于保護和弘揚廣西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也能為高校師生提供一個更具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的校園環境,促進民族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具有民族文化素養和文化認同感的高素質人才,為廣西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這一研究也為其他地區高校在利用語言景觀傳承地域文化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周曉春.教育場域虛擬語言景觀風貌多維闡析——以國內民族類高校官網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06):36-44.
[2]劉青.民辦高校網站建設中的虛擬語言景觀分析——以廣州理工學院官網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21):33-37.
[3]楊芳芳,梁藝涵,梁芷銘.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廣西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研究[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7(05):34-41.
[4]李偉娜.融媒體時代廣西民族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文化產業,2024(19):145-147.
[5]張景霓,王佳赫.文化性、地方性與現代性:多模態旅游語言景觀的功能與規劃[J].社會科學家,2022(03):56-63.
[6]謝燕麗,尹小燕.高校校園語言景觀建設現狀及對策分析研究[J].文教資料,2024(04):126-129.
[7]金怡.高校校園語言景觀構建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1,39(02):115-118.
[8]阮嬌龍.廣西民俗文化融入高校翻譯教學的研究初探[J].今傳媒,2022,30(10):137-140.
[9]任坤.語言景觀的“文化功能”[J].文化產業,2024(23):113-115.
[10]陶雪琪.廣西民族特色村寨語言景觀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3.
[11]劉小萍.語言文化傳承視閾下南寧市武鳴區語言景觀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2.
[12]康忠德.關于民族語文專業學科發展的思考——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J].理論觀察,2013(04):91-92.
[13]楊靜,楊玉霞.高校校園語言景觀研究——以天津市七所高校校園標牌為例[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7(01):166-168.
[14]陳曉潔.銅鼓符號在文創產品中的實踐探索——以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為例[C]//云南省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西南地區青銅器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寧: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2019:6.
作者簡介:
任坤(1991-),女,山西交城人,桂林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社會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