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策找人”的精準滴灌到“鏈長制+鏈主制”的產業協同,青島正用系統性改革思維把握民營經濟發展的深層邏輯,鍛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樣本。
青島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全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近期落下帷幕,青島這座北方經濟重鎮再次以制度創新的魄力,為全國民營經濟轉型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青島解法”。從“政策找人”的精準滴灌到“鏈長制+鏈主制”的產業協同,青島正用系統性改革思維把握民營經濟發展的深層邏輯,鍛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樣本。
與杭州“店小二”式服務不同,青島創新提出“全周期陪伴”理念,將政府服務嵌入企業成長的每個階段。從初創期的“創業服務包”,到成長期的“專精特新專屬服務”,再到成熟期的“上市培育計劃”,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閉環。這種精細化服務頗有成效:2024年青島45家企業入選山東民企200強,17家進入前100強,實現五年持續增長。更值得關注的是,青島通過“政策通”平臺實現惠企資金全流程兌現,共有3.8萬家(次)企業完成線上申報,平臺兌現資金共計35.97億元,將政策紅利精準送達市場主體。
這種服務模式的創新本質在于打破傳統政策供給的“大水漫灌”。通過建立龍頭企業“免審即享”獎勵機制、中小微企業轉貸引導基金等創新舉措,青島正構建起“金字塔型”企業培育體系。從雛鷹企業到瞪羚企業再到獨角獸企業的梯度培育,形成了萬馬奔騰的發展態勢。2024年新增1家民營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和51家民營上市公司的成績單,正是這種培育機制的階段性成果。
同時,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和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雙重挑戰,青島民營經濟的“成長煩惱”也頗具典型意義。傳統制造企業在環保壓力下的產能瓶頸,科技型企業核心技術攻關滯后的發展困境,折射出城市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深層矛盾。有關數據顯示,青島民營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雖逐年提升,但每萬家民營企業專利申請量僅為深圳的四分之一,這種創新能力的落差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短板。
如何突破創新瓶頸?青島選擇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通過“雙灣計劃”對接深圳創新資源,引入產業基金破解融資難題;另一方面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并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全市擁有3557家創新型中小企業、5217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6家“小巨人”企業的成績單,標志著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更值得肯定的是,青島通過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設立天使母基金等舉措,正在重塑“硬科技”創新生態。
近日召開的全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提出“破除要素使用障礙”“公平開放基礎設施領域”“完善企業治理結構”等舉措,直指當前營商環境的痛點。通過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將企業訴求轉化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這種“問題導向”的治理思維正在重塑政商關系。2024年全市民營投資項目4484個,同比增加379個,實現投資增長5.8%,拉動全市投資增長3.4個百分點,也是市場信心回升的直觀體現。
然而,更深層的變革在于制度供給的系統化。青島通過制定《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辦法》、設立“青島企業家日”等制度創新,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化、法治化。這種制度重構不僅體現在政策文本層面,更通過“合成謬誤”治理、精準把握政策“時度效”等實踐,避免政策執行中的“撞車”現象。
展望未來,青島需要在三個維度持續突破:一是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破解創新型企業融資難題;二是強化數字賦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優化要素配置,構建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當政策賦能與創新突圍形成共振,青島完全有能力在新舊動能轉換中蹚出一條新路,為北方民營經濟發展樹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