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谷雨,一年中最舒適的時候,我應朋友邀約,一大早便急匆匆乘車穿海底隧道去了青島,不為別的,只為嘗一口久違的美味兒豬肉脂渣。
從記事起,我到底吃過多少回脂渣,怎么想也想不起來,至于因裝脂渣弄臟衣服,挨了父母多少回訓斥也說不準了,只記得脂渣的香。那時,我從口袋里悄悄摸索出一塊,迅速擱進嘴里,輕輕一嚼,便有股獨特的香氣往肺腑里沁。接著再嚼一塊,那縷縷的香氣讓人覺得倍爽、超恣。
朋友是一位新聞從業者,如我一樣偏好美食,這些年,他說是靠脂渣滋養著自己的口味,每有老友、新朋登門,他便熱捧青島已有400多年歷史的豬肉脂渣招待。脂渣包子、脂渣燴餅、脂渣燉白菜,每每讓人家飽腹打嗝的同時,不由得道一聲:“確是真正的美滋味兒。”
早年,我住在鄉下,常吃的脂渣不是現在青島市面上的那種。大人們特意去肉聯廠選了生豬脂肪,煉出油后的剩余物就是脂渣。脂渣色澤金黃,口感嫩滑,酥而不膩,趁熱或涼透了吃,都有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之感。由于生活拮據,早年吃脂渣是比較奢侈的事兒。像我家勞力少,花銷大,進項又不多,想吃頓肥肉都要摸摸口袋想想。當家里有了脂渣,我母親總是用不大的花瓷盤兒先留出一些,高高地擱在棚子上,當作父親下酒的菜肴。我那在外行醫的父親回家后燙好酒,從棚子上端下花瓷盤兒,抿一口燒酒,就一塊脂渣,隨即,酒和脂渣的香氣交融著在不大的房間中彌散,我和兄妹瞅著父親臉上漾著的微笑,都猜想豬肉脂渣可能是最好吃的美味兒了。
青島出產脂渣的歷史已有400多年,這在當地有史料記載。追溯青島脂渣的來源要從秀才進京趕考一事說起。明朝時,今青島李滄區有一名大家族里的公子進京趕考,等考完從京城返回來后,所帶食物和盤纏早已所剩無幾,兩人饑寒交迫。書童猛然想到包裹里還有做飯時熬干油后剩下的脂渣。取出一嘗,發現香脆可口,滿嘴留香。回家后,公子便讓書童“照葫蘆畫瓢”,反復試驗,花了若干時日方獲得脂渣做法。自此,脂渣成為當地的一種美食。
如今,青島最響亮的脂渣品牌多來自李滄和城陽兩個區,像鄭莊脂渣、李村脂渣都名聲不賴。上好脂渣的選料特講究,每頭成年豬只能出5斤左右的下胸肌肉,選這部分肉做脂渣,看重的是瘦肉多,肉質鮮嫩,口感好。原料的肥瘦配比是瘦8肥2,除了以鹽和味精入味外,不添加任何香料和防腐劑。脂渣制作的傳統工藝是把五花肉切成長約12厘米,寬約2.5厘米的肉條,放在鍋里煉制,將其中的油熬出來,讓肉條逐漸變黃,收縮成金黃色的脂渣。這期間,火候是關鍵,火大了脂渣發黑、變焦,吃起來沒滋沒味;火輕了,油膩味太重,香味卻不足;恰當火候制成的脂渣緊密適度,金黃不焦,香而不膩。
青島人吃脂渣食譜不少,直接干吃,滿口會留下肉渣的芳香;洋蔥切片,加脂渣、香菜末、碘鹽、老抽涼拌,脂渣芳香與洋蔥清香混搭,不失為一款上佳下酒菜;蔥段、姜絲爆鍋后加手撕白菜旺火炒至出湯,添脂渣、豆腐和粉條,再加入公雞和豬脊骨混合熬煮的高湯,慢火煲至半小時,一鍋香味沁人的脂渣燉白菜大功告成,吃起來,脂渣松軟筋道,白菜鮮美細滑,湯汁鮮味十足;將脂渣加香菇、香蔥、生姜后剁碎,拌以碎粉條、花椒面、茴香粉、碘鹽調成餡料,用老面發制的面皮蒸包子,是青島人都夸好的一種吃法。像我受邀去青島享受脂渣的誘惑,就是在嶗山腳下一家門面很大的酒店里與朋友吃的脂渣包子。那情、那景、那滋味,嗨,到今天我還在不時地回想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