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婚禮的前一天,我向未婚夫提出了分手。未婚夫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由母親獨自撫養成人。雖然談戀愛時我已了解到這一點,但一直覺得沒什么不妥,我們相處得也很好。但自從我們決定結婚以來,他母親便開始插手我們的事情。我們的婚禮,沒有一樣是按照我的心意籌備的。我跟未婚夫提意見,他卻說都是小事,應該順著他母親來,他母親也是重視才會這樣的。我一直忍讓著,但在婚禮的前一天,我崩潰了。我突然預見了自己婚后的生活。于是,我毅然決然地提出了分手。在外人看來,我的這個決定很沖動,但我很慶幸自己做出了這個決定。請問,我這樣做對嗎?
婚禮,作為一種社會公認的“承諾儀式”,意味著:我愿意跟這個人走入婚姻,成為終生的伴侶,共同肩負起婚姻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健康還是疾病,都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當我們開始認真踐行這個承諾時,卻發現關系并沒有朝著我們想象中的方向發展。
在幻想婚姻生活的過程中,雙方對于未來的生活方式、婚姻角色、經濟責任、贍養老人以及撫養孩子等方面,慢慢有了更具象化的設想,一些隱藏的沖突也開始慢慢顯現出來。在籌備婚禮過程中,家族的介入、雙方父母的要求、經濟壓力以及家庭文化差異等各種沖突,都會打碎此前戀愛時的“浪漫濾鏡”,讓雙方更真實、更現實的部分浮現出來。
小言因為未婚夫在婚禮籌備期間過于順從他的母親而決定分手。小言未婚夫的行為可能不僅是“媽寶男”的表現,還是對母親的情感過分依賴的表現。單親家庭的背景影響了他的依戀模式,母子關系緊密且缺乏一定的邊界,導致其與母親相處時退行至兒童狀態。他并非不愛小言,而是婚姻意味著他要與母親分離,成為另一個女人的丈夫,并給予她幸福。這種潛意識會讓他覺得這是對母親的一種背叛,而順從母親、不讓母親生氣,成為消除這種背叛帶來的愧疚感和分離焦慮的方式。

小言做出分手的決定,反映了她對自我完整性的保護和對自我邊界的保護,希望避免某種家庭悲劇的發生。
當然,在婚前敏感期,我們不僅會觸碰到對方的一些個人議題,也會觸碰到自身的某些議題,如潛意識里對婚姻的恐懼、對失去自主權的恐懼、對喪失部分自我的恐懼、對兩人生活融合的恐懼。這些可能會被無意識地投射到當前的關系里,在內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小言做出了婚禮前分手的重要決定。若小言有機會深入探討一下自己的依戀模式,直面并理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場分手便會讓她有更多的收獲。
比起“和誰結婚”,更重要的是“以何種自我進入婚姻”。婚禮前分手,雖然有可能被貼上“沖動”的標簽,但作為當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有能力為自己的幸福負責,這樣才會讓自己的選擇更有意義。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