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銀瑩出生在河南洛陽市城北小李村。爺爺孫清娃是洛陽一帶有名的鐵匠,她從小就在鐵匠鋪里聽著叮叮當當的打鐵聲長大。
小時候,別的女孩玩扔沙包、踢毽子,孫銀瑩玩的是鐵錘、鐵砧和鍛造后的邊角料。13 歲時,她獨立打造出幾斤重的大油勺,家人頗感驚訝。
進入大學,孫銀瑩從書中看到有關洛陽鏟的記載。
洛陽先后有13 個朝代在此建都,尤其邙山一帶,很多朝代的帝王顯貴選擇魂歸此處。陵墓多,自然隨葬品就多。100 多年前,這里就出現了職業“尋寶人”。
雖然邙山有很多古墓,但因年代久遠地表幾無痕跡,要想找到深藏在地下的寶貝并非易事。這就要用工具在地上戳洞,通過辨別地下土層的土質,來推斷有無墓葬。孫銀瑩爺爺的舅舅陳印娃,是洛陽著名鐵匠。1923 年的一天,一位客戶來到鐵匠鋪,請他制作一把特殊的尋寶鏟子。陳印娃設計了一種鏟頭奇特的挖掘銳器,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洛陽鏟。孫銀瑩的爺爺就跟著陳印娃學藝,后來,孫家幾代人都是鐵匠。
孫銀瑩決定向爺爺請教,掌握打造洛陽鏟的技術。
爺爺取出一把最早的洛陽鏟, 這種鏟似半截筒瓦。裝上有韌性的木桿后,它可打入地下十幾米。當年的尋寶者,在地上隔五尺鑿一個洞, 通過鏟頭帶出來的土,看土為活土還是死土——死土是天然地層,活土是地層混亂,由于曾掘地埋人,將土翻過所致。
2014 年孫銀瑩大學畢業后,爺爺離世,她放棄自己的專業,重回鐵匠鋪繼承祖業。孫銀瑩作為家族中的第五代傳人,挑起傳承洛陽鏟制造技藝的任務。很快,鐵匠鋪變成一座小工廠,面貌煥然一新。
一把洛陽鏟的成型大概需要28 道工序,主要經過掄錘制坯、生火燒鐵、剪邊下料、磨形磨邊、手工捏竅、獨門淬火、爐火燒制等流程,每道工序環環相扣。
掄錘打鐵又臟又累,一把小小的鏟子,光掄錘子敲打就要四五百下,對于一個女生來說,體力是一種考驗。手臂經常酸痛得難以忍受,孫銀瑩卻笑著調侃:“這省去了我去健身房鍛煉的時間。”
洛陽鏟鍛造需要在高溫煉爐旁勞作,孫銀瑩必須身穿厚重的皮圍裙,這使得酷熱更加難耐。廠房里,她總是手拿鐵錘,聚精會神地敲打著一件半圓柱形鐵器,不時瞇起一只眼,觀察鐵器的弧度。她說,這是洛陽鏟鍛造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弧度太大帶不出土,太小土夾在里面,不易倒土。打造弧度沒有圖紙也沒有參數,樣子都在心里。
2015 年,洛陽鏟鍛造技藝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傳承人的孫銀瑩,也因此成為非遺新青年。
近年來,有人把洛陽鏟稱作“盜墓神器”,隨之而來的負面評價,令孫銀瑩很生氣。她說,洛陽鏟只是一種器物,沒有好壞之分,最重要的還在于使用它的人。
孫銀瑩說,洛陽鏟很早就被廣泛運用于考古。半個世紀前,我國考古工作者就用它探出了燒溝漢墓。當時為了探明地下古跡,有人提出用鉆探機取樣,但這樣做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毀壞文物。有人提議用洛陽鏟,在場的國外專家表示懷疑。最終他們用洛陽鏟鉆探了幾十個6 米深的孔洞,探出了地下的漢墓。
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等重大考古發現,洛陽鏟也功不可沒。當時,考古人員發現一號兵馬俑坑后,繼續往東北方向進行探土。他們把洛陽鏟插入地下5 米處時,發現泥土里有一些兵馬俑碎片。隨后,就發現了二號俑坑。
孫銀瑩說,考古工作者還能根據洛陽鏟帶回的泥土,分析出地下墓室的年代以及墓葬的規模等級。
考古學家認為,洛陽鏟推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考古鉆探技術。有一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率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就曾贈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陽鏟。這件禮物,就是孫銀瑩的爺爺打造的。
這個工具,因其對土層準確的探測,及對地下文物的保護能力,正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考古、勘探。僅從2020 年至今,孫銀瑩就把大批洛陽鏟出口到國外,被外國專業人士視為“考古神器”。
對孫銀瑩來說,打造洛陽鏟是技藝傳承,是爺爺的心愿,更是文化的傳揚。
(摘自《深圳青年》2024 年第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