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考場作文題目時,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往往是命題人的出題意圖,以及閱卷老師可能青睞的答題方向。在許多學生的認知里,作文似乎有著一套標準的,甚至是唯一的答案。但實際上,世界充滿無限可能,答案絕不是單一的。本期雜志中的豐富故事,恰恰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可以為我們打開寫作思維提供借鑒。
人生的道路絕非僅有一條,而是擁有無數可能。就像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因英語成績的短板,遺憾錯過浙江大學。但這絲毫沒有削減他對機器人的熱忱。他憑借對機器人的熱愛與執著,成功改寫了世界對中國制造的固有認知,讓“中國智造”成為創新與活力的代名詞。
生前寂寂無名的寒山,一生飽受貧困之苦,卻以一部《寒山子詩集》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耀眼光芒。他把對佛教的深刻理解以及修行的感悟,融入通俗易懂的詩歌之中,最終走向世界,這無疑是另一種別樣的人生選擇。
再看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默默付出,立下不朽功勛。他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書寫了壯麗的人生篇章,這又是一種令人敬仰的人生選擇。
除了這些名人,本期雜志還記錄了眾多普通人的精彩人生。比如,一心努力考博的小邸;在各自的成長賽道上奮力拼搏、期待頂峰相見的珍珠鳥女孩和白鴿男孩;還有在公交司機突發暈厥的危急時刻,勇敢出手的4 位少年。他們雖然平凡,但他們的人生同樣精彩,充滿了讓人回味的閃光點。
做一件事的方式也并非一成不變,沒有絕對固定的標準。例如,那位上課時總拿著折扇的語文老師,他的課堂內容從不局限于課本。在講解古代文學時,他刻意避開李白、杜甫等大家,他認為這些名家聲名遠揚,學生日后自然會深入學習。他熱愛教學,總是面帶微笑,卻又敢于跳出課本框架,講述許多饒有趣味的知識。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日常出行中,人們大多會選擇公共交通或者自駕上班,但《劃船上班169 天》的主人公別出心裁,選擇劃船上班。他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始終保持著敢想敢做的生活態度,不僅自己收獲了快樂,也為身邊的人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同一個問題,思考角度可以有很多。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糟糕的狀態所困擾,而《把糟糕狀態圈起來》這篇文章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學會將過去、現在和未來區分開來。一旦我們有意識地把不愉快的事件歸為“過去”,潛意識里就不會將當下的負面情緒全部歸咎于那件事,對未來也會持有更加樂觀的態度。
我們總是本能地期待世界是公平公正的,然而《世界一定公正嗎》一文卻揭示出,過度秉持“公正世界假設”,會使我們在面對明顯的不公現象時變得冷漠,甚至產生偏見。所以,我們應當有意識地跳出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
一直以來,我們常常被教導要適應環境,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要逆來順受。但《小反抗》一文卻指出,打破一些約定俗成、一直被盲目遵循的規矩,是非常有意義的。這種小小的反抗能夠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始終擁有選擇權,能夠保持獨立的自我,而無須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由于答案并非單一存在,在寫作時我們必須讓思維自由馳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挖掘出無數的可能性,將“文無定法”的理念發揮到極致,進而創作出別具一格的文章。
當然,換個角度來思考,是否存在一個通用的、唯一的答案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熱愛與堅持。無論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怎樣的選擇,只要我們心懷熱愛,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收獲屬于自己的精彩。
特邀名師于曉冰,字水寒,中學語文教師,原創公眾號“水寒說語文”主理人,減法教育踐行者。著有《減法教育》《用減法教語文》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