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6 年9 月的某個夜晚,一個帶著行李的身影,正打算趁著夜色從德國小鎮卡爾斯巴德偷偷潛出。此人正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那一年,37 歲的歌德早已創作了多部詩歌和劇本,其中《少年維特的煩惱》更使他聲名大噪。然而,即便是在取得這些文學成就之后,歌德依然感到自己在創作上還有許多不足,他渴望更多的知識和靈感,于是決定前往意大利,親自探尋真正的藝術殿堂。
歌德為這次出行蓄謀已久,不惜放棄了魏瑪公國樞密顧問的職務,放棄了糾纏多年的柏拉圖式戀情,甚至放棄了作為著名文學家的身份——在后來的整個旅行途中,他都用假名示人,以此來避開狂熱的書迷粉絲。從1786年9 月至1788年5 月, 歌德在意大利逗留持續近一年九個月。他游歷了羅馬、龐貝、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并深入接觸了意大利的古代文物遺存和藝術珍品。
羅馬是歌德意大利之旅的第一站,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到這里來不是為了以我慣有的方式去享受,而是要努力接觸偉大的文物遺存,在我屆滿40 歲之前,學習和發展自己,積累心靈上的收獲。”羅馬被歌德譽為自己的“再生之地”。他被這里的藝術氛圍深深吸引,參觀了古羅馬的遺址和博物館,欣賞了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作品,這些偉大的藝術為他的創作積攢了新的靈感。歌德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我將變成一個新人回來……這是我的第二個生日,從我踏入羅馬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真正的再生。”
當歌德離開羅馬來到龐貝古城時,站在那片被火山灰掩埋的廢墟之上,他仿佛看到了古羅馬人的生活場景,那些被時間遺忘的壁畫、雕塑,讓他深刻體會到了歷史的滄桑與生命的脆弱。于是,他便在日記當中寫道:“ 在這里,我仿佛聽到了時間的低語,它告訴我,藝術是永恒的,而生命只是短暫的瞬間。”
在佛羅倫薩這座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城市,歌德參觀了烏菲茲美術館,被波提切利的畫作深深吸引。那些輕盈飄逸的線條、細膩豐富的色彩,讓他感受到了藝術的無限可能。在佛羅倫薩,他仿佛找到了藝術的靈魂,“它在我心中燃燒,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在整個旅游途中,歌德不僅被藝術所震撼,也同樣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他攀登了阿爾卑斯山,俯瞰著壯麗的雪山與峽谷;他漫步在托斯卡納的葡萄園中,品嘗著醇厚的紅酒;他站在比薩斜塔下,仰望著這座古老建筑的奇跡。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他的生活體驗,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在意大利游歷期間,歌德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還編輯了旅行日記,這些日記后來成為他寫作《意大利之旅》的重要材料。從意大利旅行歸來后,步入中年的歌德懷著對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的崇敬之情,對自己創作于青年時代的《浮士德》初稿進行了修改和續寫。可以說,“再生”的意義貫穿了歌德的整個意大利之旅,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觀也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歌德不再醉心于反封建、反傳統的狂飆突進運動,而是轉向古希臘羅馬藝術的那種完美、寧靜與和諧,把藝術視為天地境界和大自然精神的“最高表達”。
這次旅行不僅僅誕生了一本《意大利之旅》,歌德從意大利回來之后,還解鎖了植物學、地質學、解剖學等多個領域,儼然化身為一個跨界探索家。
他在意大利旅行期間深入研究了植物學,這一研究為他后來的《植物形變論》奠定了基礎。旅行結束后,歌德又繼續進行科學探索,發現了人類也有腭間骨,并提出了脊椎動物頭骨由脊椎骨變化而來的觀點。他還建立了氣象站,揭示了某山脈的火山起源,并對礦物進行了系統分類。而在色彩理論和形態學領域,歌德也同樣取得了重要成果,發表了《光學論文集》和《論植物變態的起源》等經典著作。他的科學研究不僅豐富了他的知識體系,也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意大利之旅對歌德而言,不僅是一次藝術的洗禮和靈感的激發,更是人生轉折的起點。正如他自己所說:旅行,不是為了抵達……
(本刊原創稿,黃雞蛋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