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才能在供過于求的就業市場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呢?關鍵在于,要完成從T 型人才到π 型人才的轉變。
過去,企業對員工的需求是典型的“T 型人才”,也就是一方面有足夠的專業性,同時也有廣博的知識面。而“π 型人才”在“T 型人才”的基礎上,疊加一種或多種能力,形成復合型的競爭力。比如,一個程序員假如還懂管理,他的就業機會就是純程序員的7 倍左右。同時,因為第二技能通常是基于個人興趣,因此,它也許還能讓你重新愛上工作。
要想成為π 型人才,下面這幾種能力特別關鍵。
第一個是創造價值的能力。怎么才算創造價值?關鍵得看用戶有沒有因為你的工作變好。比如,你要想客戶因為你的工作變好,前提是人家得先買你的產品,這就倒逼你思考產品賣點。你要想讓產品賣出去,就得考慮客戶的需求,考慮同行的競爭,這就倒逼你去琢磨怎么降低成本,怎么提升功能。所謂創造價值,是從點到網的轉變。過去,很多人的工作只是在自己的點上提高成績,但未來,每個節點的工作,都需要讓網絡周邊的節點獲益。
第二個能力是跨領域創新能力。我們最好具備兩個或者更多的能夠彼此加持的技能。比如,很多人說建筑系的就業競爭大,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很多游戲公司在高薪招聘建筑專業的學生。因為建筑系學生繪畫、建模、計算能力很強,是很好的游戲設計師人選。
現在的很多創新都是跨學科創新的成果。比如,最早做智能手環的公司之一Fitbi 創始人詹姆斯·帕克玩任天堂的Wii 游戲機時,覺得設備很笨重,他就想,能不能把它變得更小巧便攜呢?這個想法層層傳遞,參與討論的有從事助殘行業的,有做工業設計的,還有人借鑒了電子寵物的設計。這些人的思考疊加在一起,就有了智能手環的雛形。
第三個能力是AI 能力。假如站在未來10 年回看,AI或許是對你職業影響最大的一項技術。比如,軟件能把文檔直接轉化成男女對談的播客節目。換句話說,AI 已不只是錦上添花,它就是花團錦簇本身。我們應該給自己定個使用AI的KPI,盡可能地把AI“吸收”到體內,和它一起成長。
第四個能力是IP 能力。假如你有個人IP,就等于發起了一項多邊交易,讓多家公司來爭取你,你因此獲得溢價。怎樣打造“IP 能力”?你可以找至少5 個了解自己的朋友,做個“求求你夸夸我”的小游戲。收集完大家的反饋后,找出重疊點,那就是你IP 的核心基因。
第五個能力是領導力。在AI 賦能的未來,組織的結構會越來越扁平化,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一點領導力。最簡單的方法是多組織一些能夠創造價值的事,比如,組建學習小組、興趣小組。
第六個能力是心力。所謂心力是“四個力”的疊加,底層是體力,上面是情緒力、思維力、生命力。體力耗盡時,會消耗情緒;情緒失衡時,會削弱思維;當三者都耗光時,生命也會隨之枯竭。
要成為具有強競爭力的“π 型人才”,得從底層開始一點點修復自己的心力。關心自己的身體,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關心自己的情緒,修復一些關系,創造身邊的小確幸;留出時間,思考人生的可能性。同時,警惕那些讓你焦慮的信息源。不要被悲觀的環境信息、重復的吐槽占據太多的注意力,而要把精力放在你能行動、能掌控、能改變的小環境上。
(摘自“得到App”,本刊有刪節,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