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華,這個初高中英語試卷作文題里的釘子戶,是中國考生最常用的答題“馬甲”。那些年,李華很忙,總有寫不完的信,許多信都寫給外國筆友,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分享健康建議、分享日常生活。這些信的答題模板里,常以“I’m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做結尾,但李華們默認,這些信不會有回音。直到外國人突然涌入中文社交媒體小紅書,被“回憶殺”的李華們留言感慨:李華終于收到信了。
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不解:李華是誰?看到這條留言,留學歸來的00 后李瑤華和在海外留學工作10 余年的湄子醬相繼發出“誰是李華”“李華來信原委”的視頻。通過她們的分享,許多外國網民被李華的心意打動,開始鄭重地給李華回信。
湄子醬是個90 后。12 年前,她還在北京西城區念高中。以“李華”的身份,她給外國筆友寫了上百封英文信,她也曾抱怨:我畢竟不是李華,永遠也不會真的需要給什么外國朋友寫信。給假想的朋友寫英文信,有什么意義呢?直到曾經假想的Sarah、Linda 涌入中文互聯網,“就像李華的筆友突然在現實中出現了,這很神奇”。
“感覺我們準備了十幾年,就為了這一刻,這是等待的魔力。”李瑤華在視頻里發出英文邀約:如果愿意,你可以給李華回信。
很多外國網友給她們發私信,也有很多人真的寫了“給李華的回信”。
“Dear LiHua……” 美國人Linda 在回信里寫:“你提到的音樂節怎么樣了?真遺憾我沒能參加。我最近也開始聽你們的音樂,真是動人。你上學期考了全班第一,太厲害了……你多年前提到的模型飛機,還有照片嗎?
至于你提到的生日禮物雖然沒送到,但你的來信已經是最好的禮物。”
Linda 徹夜未眠, 她說自己像個孩子一樣迫切想要第一時間閱讀和回復中國網友的評論,讓李華知道,自己終于收到來信,深受感動,為遲來的回復道歉。
大洋彼岸, 有李華給Linda 更新了一條留言:李華12 歲時開始寫信,她寫了大概幾百封沒有回音的信,一開始歡喜,后來厭倦,18 歲時她決定不再寫信。現在,她30 歲,為生活奔波,無比疲憊的時候,她看到了一封來自十幾年前的回信,她哭了。她想把過去寫的幾百封信找出來給你,但是它們已經被18 歲的她丟掉了。現在的她想對你說:我真的等了很久,謝謝你的回信。
這樣給李華的回信還有很多。李瑤華看得出,他們很真摯,顯然仔細看了許多李華的信,才能對許多細節做回應。
有時,孩子們會故作深沉,裝大人;成年之后,反倒是大人,會想要找回童真。
很多外國網友在看到李華來信之后,說起童年時干過的另一件傻事:挖洞。
在中國的李華為考試而寫英文信時,英文世界里的許多孩子曾天真地相信,只要在地上一直挖洞,挖得足夠深,就能到達中國。“這是一個玩笑和天真的想法,但或許在那個時候,我們本能地在尋找一種連接。”Mica 在給李華的回信中寫道,“今天我們再次開始挖洞。”2025 年的1 月,他們真的挖到了中國,得知“你一直在等待我們”。
李華的信,挖一個洞去中國,是兩個微妙的隱喻。原本獨立存于各自時空和語境的信息,突然破了壁,甚至形成了互文,彼此勾連。在逆全球化的聲浪和日趨分裂的世界里,這些聲音如此珍貴,像回旋鏢一樣,猛地擊中了許多人的心。
如果說,過去“李華的來信”是無意識地以范文模板作答,是獨角戲和不得已而為之;眼下,褪去稚氣,再度提筆寫信的李華和Michael 們,真正開始走心交流。
湄子醬在海外生活了12 年,客居異國他鄉,她常常需要額外的努力,來扭轉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和誤解。但有時她也力不從心,所有努力似乎只是“單方面的付出”,難有心與心的交流。她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太渺小——這也是為什么,當很多外國人陰差陽錯地來到小紅書和中國人交流,湄子醬備受鼓舞。“好像有千千萬萬個我,在做我大學時候就努力在做的事情,效率一下變高很多,在三五天之內,也許西方國家的許多人對我們的印象就有極大的改觀。”
一位美國人視頻回信說:“對我們來說,分辨真假并不容易。我過去一直以為,世界仇視美國人。我很感激,這原來是最大的謊言。”——這個認知沖擊也解釋了,為什么他們在中國網民的熱情歡迎中,備感受寵若驚。
李華給外國筆友寫信的這些年,也是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時期。這項技術曾經許諾:打破時空、連接一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現實是,即便有全球化浪潮推動,我們和世界、他人的關系,其實也遠非設想的那般更緊密、更團結。
“李華的回信”和“終于挖通的洞”的互動,給了許多人溫暖和慰藉,但我們應當正視,現實中,我們仍然相隔遙遠,仍在管中窺豹。AI 和AR 的技術聯絡,不足以取代面對面擁抱握手,不比注目交流來得有力量。
Mica 在給李華的回信中說:“我們的世界分裂得夠厲害了,現在是時候重新編織在一起了。”世界大概不會停止分裂和極化,但人的心靈與情感渴望連接和認同。
(摘自“南風窗”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