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東盟音樂周是廣西藝術學院以“立足廣西、服務全國、輻射東盟、面向世界”為主旨所主辦的國際性大型音樂活動。其創辦伊始以中國民族管弦樂專場揚帆啟航, 隨后確立為每屆閉幕式的專屬形式。如今中國- 東盟音樂周已昂首走過十二個春秋,推出音樂會二百余場,本文僅以閉幕式所上演的近百部民族管弦樂隊作品為觀照,詮釋中國- 東盟音樂周為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注入的這一縷馨香。
一、文脈傳承的自信展示
中國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匯聚而成的多元文化。在歷屆閉幕式上,展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音樂作品居主導地位。
(一)傳統文化尊古出新
文化在場,國樂在先”。①中國作曲家以守正不守舊的表現方式盡情展示著民族氣韻濃重的華夏五千年文化。
在第九屆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上,中國第一位作曲博士、中央音樂學院資深教授唐建平帶來的《后土》就是一部將民族歷史文化聚積為深刻思想性與現代美學的代表之作。作曲家用四首少數民族原生態民歌(彝族的《打歌》、哈尼族的《情歌》、撒尼族祭奠地母的《祭祀》獨白、彝族的《海菜腔》)代表著人類世界聲音,以預制錄音混合音樂創作的形式嵌入音樂表述之中, 樂隊聲部則代表客觀世界聲音。作品開篇就讓人真切感受到了天、地、人和合共生的敘事場景:僅用一支梆笛高頻音質開場, 以多種演奏技法搭配有限控制的方式重復D 與降A 兩個音高,好似自由而來的天際之音。緊接著樂隊伴隨著古老的民歌, 以配器漸強的手法將各組小二度音簇, 從低音樂器組的持續長音逐步疊入高音樂器組, 不斷進入的樂器組使得力度逐漸攀升, 樂隊在sfff 時構成十二音和聲狀態,浩瀚無垠的聲浪艷光四射地涌向觀眾, 填滿整個空間后隨之靜默,原生態民歌依然延續,敘事場景渾然立體。作曲家以“音色象征性”進行著文化意象的塑造……
第三屆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上作曲家王丹紅的《云山雁邈》,主題旋律借鑒了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但更為亮眼的是作曲家在音樂織體建構中參考了中國水墨畫極為核心的技法之一———皴法:以音高運動軌跡模仿著繪畫筆觸的形態。在第19 至第32 小節,作曲家用曲笛、高音笙以單音重復、鋸齒狀不斷往返與同音的重復,構造出頓挫曲折的音效, 而多頓挫多曲折的手法正是皴法中表現陡峭山石的“斧劈皴”技法。在第152 小節至159 小節,柳琴、琵琶、古箏的點狀泛音與隨后的曲笛、高音笙與中音笙一連四斷的技法要求,屬于皴法中“米點皴”用來虛化遠處山巒的技法。
以聲音力度模仿著墨色濃度。從第33 小節開始加入“斧劈皴”形態的樂器組別越來越多,音響越來越強,“筆墨”也越來越重,在第39 小節力度值已為ff, 當音樂進入到第46 小節時突然漸弱直至pp,能量的消散類似“飛白”。作曲家將“音畫同源”的深層美學聯結在一起,觀眾即使閉眼聆聽,也能在腦海中構建出立體的山水影像。
閉幕式中深耕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作品傲然展示著:溫德青的二胡協奏曲《痕跡》之五創作意象分別為中國書法的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王次恒的笛子協奏曲《燕歸來》樂思來自北宋詞人晏殊《浣溪沙》的感悟;周龍的琵琶協奏曲《霸王卸甲》以楚漢之爭作為題材; 鄒航的民族管弦樂《流光溢彩》創作意象來自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龜茲文化;韓蘭魁的民族管弦樂《月牙泉的故事》以敦煌文化為創作背景;劉青的民族管弦樂《偶戲》表現閩南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懸絲傀儡”;劉長遠的打擊樂與樂隊《龍躍東方》將江蘇民歌《茉莉花》曲調進行提煉而融入作品等等。還有許多表現祖國壯美河山的音樂作品,如潘皇龍的笛、簫、琵琶與樂隊《風入松》、史付紅的低音革胡與樂隊《高山流水- 絕弦》、梅廣釗的民族管弦樂《岳峰天韻》、劉湲的民族管弦樂《秋山聞道》、郭鳴的民族管弦樂《錢塘江·源》、房曉敏的揚琴協奏曲《清風曉月》等。
(二)地域性少數民族作品
在閉幕式中, 展現中國當代少數民族自身文化色彩的音樂作品十分豐富, 如民族管弦樂趙曦的《土家風情》、朱琳的《侗鄉》、呂軍輝的《多彩八桂》、陸培的《云之南》、蘇瀟的《疆域》以及劉灝的中阮、柳琴與樂隊《澳門印象》、周湘林的古箏與樂隊《扎年》等。其中,選擇歷經世代傳承獨有的民族樂器作為獨奏的協奏作品更是別具一格。
在第四屆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中, 由作曲家陳昆鵬創作的葫蘆胡協奏曲《布洛陀的故事》,以廣西特有的葫蘆胡作為獨奏樂器。葫蘆胡壯語稱冉卜,“冉”為胡琴統稱,“卜”為葫蘆,是一種用葫蘆制作的胡琴,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音樂會所演奏的葫蘆胡是由作曲家經過多年研究、多方面改良與系列開發的中音葫蘆胡,在發音上,較傳統的葫蘆胡更加靈敏、音色更渾厚、音域更寬廣;在演奏技法上,突破二弦胡琴類單旋律的束縛,將拇指加入演奏技術之中,由此可以演奏出兩個聲部的曲調?!恫悸逋拥墓适隆分黝}旋律根據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靖西壯族上甲末倫民間音樂素材進行重塑, 同時融入壯族典型的三音列與四音列的音階形式,形成“多宮”羽調式。民族格調濃郁的葫蘆胡旋律, 伴以民族管弦樂隊氣勢磅礴的烘托, 摹繪出壯族先祖開天辟地氣韻沉雄的歷史形象。
在第十屆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上,作曲家侯道輝創作的波洌協奏曲《印象三月三》,選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為廣西地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成功復活的民間樂器“波洌”作為獨奏樂器?!安ㄤ!睘閴颜Z音譯,“波”意為吹,“?!币鉃楣堍?, 外形類似于西洋雙簧管的木制吹奏樂器,管身從原生態的7 孔擴展為現在的8 孔, 音質高亢明亮卻不失柔美?!队∠笕氯肥且徊侩p主題作品:第一主題由四音列C-D-F-G 動機發展而來,第二主題則取材于享有壯族民歌“活化石”之稱的那坡民歌與嘹歌。身著壯族服飾的演奏家在民族管弦樂隊活潑歡快的氣氛中, 將觀眾瞬間帶入了喜慶歡歌的節日之中。作曲家侯道輝由衷地感嘆道:“選用民族地域性樂器,體現地域民族特色的作品目前還是太少, 要讓民族瑰寶真正得以煥發青春仍然任重而道遠?!蔽拿}傳承的魅力,民族文明的燦璨, 中國作曲家們以一部部飽含深意與文化內涵的精品力作,給人以自信十足的藝術享受!
二、開放包容的音樂交流
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所上演的音樂作品,涉及東南亞及世界各地16 個國家和地區。面向東盟開展音樂文化交流、擴展與世界各國的文明互鑒是中國- 東盟音樂周的鮮明特點。由于外域作曲家文化、思維模式、樂器發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作品在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演繹下具有別具一格的文化體驗。
如在第三屆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上,馬來西亞現代作曲家協會會長余家和創作的《開臺》,靈感來自馬來西亞皮影戲的籌備儀式,目的是凈化將要進行皮影戲的區域。作品打擊樂的占比很大,其織體形態雖然縱橫交錯較為“凌亂”復雜,好似在控制中的“失控”, 但東南亞多文化的韻律卻十分濃郁。其他樂器組別則采用可控制的偶然音樂創作方式,表現儀式中傳遞樂器和木偶之間緊張而又莊嚴的過程。中國民族管弦樂隊音律在極高音區形成“先鋒” 式色彩效果烘托出儀式的神秘感,異國文化的音響帶來了十分新奇的聽覺感受。
又如在第十二屆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上,由越南作曲家杜紅全創作的協奏曲《春之魂》,選用越南唯一代表的民族樂器“獨弦琴”來作為獨奏樂器。獨弦琴是一種臥式單弦泛音撥奏樂器,音質輕靈纏綿、如絲如綢。作曲家以越南北三角洲民歌“清角” 六聲音階的徵宮調式為基礎, 構建大跳后級進環繞為主的旋律線條,獨弦琴聲部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隊或支聲復調或伴奏映襯,宛如綠蔭環抱潺潺流水般如詩如畫,越南個性民族樂器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之間的和美對比令人驚艷。
在融通中西文化交流中, 由美國作曲家邁克爾·提普森創作的民族管弦樂《中國花色》于第五屆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上,采用將中國元素的“底色”加入西方油畫“顏料”的方式來進行創作。作曲家說:“我不是將音樂直接渲染成東方色彩,而是將西方音響色彩融入東方音色之中?!弊髌分黝}框架選取中國走出國門的民歌《茉莉花》作為旋律發展的基本“骨架”,通過多種加花、改變韻律時值等手法充實內部“血肉”, 形成西方審美下的中國風格。在音樂的具體進行中,通過復調手法將純音色線條不斷疊加逐漸進階為混合音色并復雜化,其多層次、多組別色彩的旋律繁復交織,如同陽光下絢麗盛開的鮮花搖曳生姿,《中國花色》在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演繹下淡雅清純、幽香怡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印尼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阿斯馬拉說:“我在此有幸認識了很多音樂家,也了解到很多音樂創作的新風格,這對我的創作有很大幫助。希望以后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來獻給世界。”越南文學藝術聯合會主席、越南音樂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主席杜紅全熱情表示:“我們每年都會像過節一樣來到中國,我要把越南的當代音樂、民族音樂介紹給大家,讓音樂在這里匯聚、綻放,連接我們每一個人?!?/p>
隨著中國民族管弦樂專場閉幕式日漸深入的多元文化交流,由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異國音樂風格的民族管弦樂作品也開始在閉幕式中相繼呈現。如陸培的《觀世·音》, 借用了加美蘭音樂的音階特點,東南亞音樂風格濃厚;房曉敏的《火之舞》,以強勁粗獷的音樂風格,描繪了新加坡印度族興都教“蹈火節”的慶典場面;呂軍輝的《山海相約》同樣將越南的獨弦琴融進了中國管弦樂隊之中。陳明志的中阮、打擊樂與樂隊《熱帶雨林之歌》同時融合了西班牙的弗蘭明戈、印度尼西亞的克恰克舞、安克隆琴以及印度的拉卡和拉丁舞曲六種風格,表達出“民族管弦樂為母體,世界音樂為羽葉”的音樂意境等等。
音樂交流、文化互鑒進一步增強了東盟區域間乃至世界多元文明的彼此融通,也為中國民族管弦樂走出國門實現近距離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助力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
(一)搭建國際音樂創作平臺
中國- 東盟音樂周所具有的地域性和國際性雙重優勢,需要高水準、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予以支撐。音樂周于2012 年(第一屆)就向國內外優秀作曲家們發出熱忱的召喚, 殷切期待更多不同民族文化意蘊的中國管弦樂作品薈萃于此。在世界各地專業音樂院校與藝術院校的大力支持下, 風格多樣的新創作品源源不斷, 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創作格局。
(二)展示新生代作曲家作品
就培養中國民樂創作新生力量來說,中國- 東盟音樂周不僅僅為新生代作曲家們創建了近距離學習的良好環境,更為可貴的是給予他們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展示的機會。迄今為止,閉幕式首演新生代作品34 部,占據所有演出曲目的1/3,很多作品在此脫穎而出,并進一步在國內外重要比賽中獲得重要獎項。作為新生代一員的筆者對此深有感觸,在國際音樂舞臺上學到的知識與經驗是作曲理論課程中所無法感悟的。今天的新生力量就是明天的中堅力量,新生代音樂作品的創作對于不斷豐富民族音樂曲庫、傳承中華文明、促進民族管弦樂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培養中國民樂演奏人才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樂團全力承擔中國- 東盟音樂周閉幕式作品的呈現。樂團由本學院青年專任教師和本碩學生聯合組成,一級指揮家蔡央教授擔任常任指揮。樂團經過近百部作品的演繹日趨成熟,綜合素質、專業素養、演奏技藝整體水平跨越式提升,且已成為一支同時配有廣西本土樂器與其他國家個性樂器(啵咧、銅鼓、獨弦琴、匏琴、彎琴、佩薩琴、烏德琴、圍鑼等)編制齊全的大型演奏團體。
盡管十二年來的歷練還不足以稱其為“資本”,但能夠與國內外知名指揮家、演奏家經常近距離交流合作,不斷汲取直接或間接經驗,已成為民族樂團快速成長厚積薄發的優勢資源:新加坡華樂團常任指揮郭勇德連續三屆的合作、廣東民族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劉順教授連續兩屆的合作、菲律賓指揮家喬斯菲諾·奇諾·托萊多、笛簫演奏家教育家詹永明、泰國傳統木管樂器演奏家馮薩澤恩·蘇贊姆、日本尺八演奏家福田輝久、美國打擊樂演奏家馬克西米蘭·瑞芬、波蘭大提琴演奏家托馬斯·圣·特萊爾之間的合作等等, 每一次寶貴的互鑒交流都是一堂和而不同的大師課。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樂團依托中國- 東盟音樂周的國際舞臺,始終處于技藝與藝術修養的精進之中,目前已成為綿延不斷輸送中國民族音樂表演演奏人才的培育基地。
結語
中國- 東盟音樂周是中國與東盟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音樂橋梁,中華文明的底蘊托起了一幕幕多元交融的美景。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特色引領和內涵式發展,有容乃大,為持續增進同東盟各國的友誼、拓展國際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 東盟音樂周連續多年成功舉辦,已成為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進程中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① 吳玉霞《新時代民樂藝術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中國藝術報》2024 年1 月31 日,第5 版。
② 侯道輝《壯族波洌及作品的藝術特色》,《藝術探索》1998年(S1)版,第358 頁。
③ 筆者于2023 年6 月23 日對作曲家的采訪。
④ 作曲家于《中國花色》作品的簡介。
⑤ 2015 年6 月5 日在第四屆中國- 東盟周“高峰論壇”上的發言。
⑥ 2023 年10 月18 日在第十二屆中國東盟音樂周開幕式上的致辭。
⑦ 李宗文《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精彩上演》,《南寧晚報》(多媒體數字報),2017 年6 月1 日,第4 版。
[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立項2025 年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一流學科建設項目“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研究成果,2024 第十三屆中國- 東盟(南寧)音樂周第六屆音樂論文征集評選“音樂評論”類一等獎。]
石峰博士,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講師
(特約編輯 于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