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新時代立法工作中,數字化賦能已經成為重要的實踐手段。數字化與立法工作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立法效率,還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限于技術手段、資源共享、人力資源等多重因素,地方人大在立法工作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效果不一,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間。在數智化背景下,研究數字化賦能地方立法工作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面臨的困境,探索實施場景和框架建構,對于健全完善公民依法有序參與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在立法實踐中書寫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立法;全過程人民民主;數字化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作出部署,強調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立法是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在立法工作中堅持和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踐行黨的性質宗旨的具體體現,是立法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2023年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立法法的決定。此次修訂,將“全過程人民民主”寫入法律,并在多個方面完善和發展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對于在新時代地方立法工作中有效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出更高要求。
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情況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特點,有利于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各地人大及其常委會高度重視在立法工作中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網絡征集意見平臺等途徑廣泛征求民意,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主體作用,確保立法工作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求;加強立法調研,深入了解基層實際情況和群眾需求,為立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撐;通過多種渠道加強立法宣傳和解釋工作,提高立法透明度和公信力,使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和支持立法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各地在立法工作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施效果不一,部分地區地方立法工作還有一些提升空間,體現在立法規劃尊崇民主、立法過程反映民意、立法宣傳符合民需、立法價值深入民心等方面。首先,地方立法規劃的民主參與程度有待提高。由于調研質量不高、部分地區調研不夠深入,基層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得到充分的聽取和采納,導致一些法規可能無法真正反映民眾的需求和利益,影響了立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地方立法過程的透明度有待加強。在立法過程中,信息披露不夠充分,民眾難以了解立法的背景、目的和內容,對立法工作的了解程度不高、參與度不夠,導致民眾對立法過程產生質疑和不信任,從而影響立法工作的順利開展。再次,立法宣傳需與時俱進,把握時代性、規律性。立法宣傳的渠道不夠多樣化,宣傳的內容不夠貼近民眾需求,宣傳的效果評估不夠科學,影響了公眾對立法的關注程度和參與深度。此外,地方立法價值深入民心效果評估反饋機制不夠健全。如對法規內容的研究和分析不夠,對法規內容與實際需求相符合的程度缺少后續研究;法規實施效果評估機制不夠科學,針對地方立法實施效果的全面、專業評估不足。此類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立法質效的提升,也影響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程度。
二、以數字化賦能立法工作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面臨的主要困境
在數字化時代,借助數字化技術和手段,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工作,是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任務。然而,當前背景下,以數字化賦能在立法工作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也面臨著一些困境,亟待解決。
引導政策與示范機制規范缺失。雖然數字化技術為在立法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導致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在應用數字化技術時容易出現不一致的現象。此外,由于缺乏明確的政策引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在推進數字化賦能的過程中會出現盲目跟風、重復建設等問題。
基礎設施與平臺建設參差不齊。雖然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立法工作中,很多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平臺建設仍然滯后于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導致部分地區在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立法工作時,無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影響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施效果。
訴求統籌與智能分析難以落地。在立法工作中,如何將民眾的訴求進行有效統籌和智能分析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等各種原因,使得訴求統籌和智能分析在實際工作中難以落地,影響了對民眾訴求的及時回應[1]。
代表履職便捷性待提高。代表在立法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代表履職的方式仍然較為傳統,缺乏便捷性。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亟須通過數字化賦能提高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效率,提高代表履職的便捷性,更好地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施。
公眾參與積極性較低。公眾參與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公眾參與立法工作的積極性偏低。這既與公眾對立法工作的了解程度有限有關,也與數字化賦能的方式吸引力不足有關。為了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推廣數字化賦能的立法工作方式,讓更多的公眾了解并參與到立法工作中來。
立法宣傳效果影響力不足。立法宣傳是提高公眾對立法工作關注度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的立法宣傳效果仍有待提高。一方面,傳統的宣傳方式可能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數字化賦能的宣傳方式尚未充分發揮作用,需要嘗試利用數字化賦能提高立法宣傳的效果和影響力。
三、以數字化賦能新時代立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框架建構
技術浪潮的迭代,新文化新理念的更新,使得立法實踐需要適應新變化,作出新發展,以數字化賦能新時代立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筆者嘗試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立法的實質效果的考量,作出前瞻性框架的建構。
基礎保障:以數字化賦能在立法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礎。在以數字化賦能立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過程中,需要建立一系列基礎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數字化平臺和設施,提供便捷的在線參與和投票渠道,使公眾能夠更方便地參與到立法過程中來;制定規范的政策和法規,明確數字化賦能立法實踐的權責和流程,確保其合法合規;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提高數字化賦能立法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場景設想:以數字化賦能在立法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場景。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地方人大立法調研、立法程序和立法質量等方面提供多種應用場景,推動地方立法工作向更加現代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例如,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呈現更全面、準確的法律信息和知識資源,幫助立法人員更好地了解法律背景和相關案例,為立法提供更準確的依據和參考。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共享,提高立法效率和透明度。可以將數字化技術用于立法過程的監督和評估,確保立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可以建立在線征求意見平臺,方便公眾直接向政府提交意見和建議,政府可以根據這些意見進行決策或調整。此外,還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開展公眾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法律法規的認知度和理解度。
前景展望:以數字化賦能立法實踐的需求和風險防范。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以數字化賦能未來立法實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需要更高效、精準的數據分析和預測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社會需求和民意動態;需要更便捷、高效的參與方式,促進公眾對立法工作的參與和監督。然而,數字化賦能立法實踐也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首先是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如何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進行數據收集和使用,以此確保數字化賦能立法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其次是算法偏見的問題,如果算法設計不合理或存在偏見,可能導致不公正的結果和決策,需要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政策,確保數字化賦能立法實踐的安全性和公正性。此外,也需要加強對數字化技術的監控和管理,防止濫用和不當使用的情況發生。
應用價值:解困境、助數字化、引導價值、回應公眾。有利于解決地方人大在立法過程中面臨的公眾參與意愿不高、代表履職效果受限、立法宣傳效果不佳、監督流于形式等困境。便于以民意大數據賦能人大數字化改革,推進“智慧法治”建設發展。易于借助算法推薦技術引導公眾認知和行為正向發展,實現立法背后的價值導向。易于借助數字人文實現精準性規劃、實施和宣傳策略,推進立法全過程民主實質化,回應公眾價值訴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新時代新征程的立法工作,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既要擔負起為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法治保障的歷史使命,又要擔負起自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政治責任。為此,在數字化視域下,以在新時代立法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為核心,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人文等引入立法工作中,評估既有立法實踐效果,解構立法工作內部結構,探索實施場景和優化路徑,對于地方人大在立法過程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黃毅,宋子寅.論數字技術賦能背景下基層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施機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2):41-48.
[2]陳姿君.全過程人民民主視域下數字人大的建設路徑[J].海峽法學,2022(3):113-120.
[3]宗鐵巖,劉煥明.數字技術賦能全過程人民民主:邏輯、困境及紓困路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4(2):9-17.
[4]宋菁菁,王金紅.數字人大建設何以促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創新路徑與前景展望[J].學術研究,2022(2):67-74.
[5]許峰.全過程人民民主論域下的地方人大數字化改革機理探析:基于浙江衢州市“數字人大”建設的分析[J].電子政務,2023(10):116-132.
[6]吳江,方帥,林蔚.數字化激發地方立法新活力[J].浙江人大,2022(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