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市枕山面海、擁江攬湖,天臺山脈、四明山脈兩大“綠脈”和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三大“藍灣”在寧波市境內交匯,“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貌,造就了甬城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近年來,寧波市林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和省、市相關要求,堅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統籌開展全市野生植物保護管理工作,逐步摸清植物資源家底,科學開展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象鼻蘭等本地珍稀瀕危旗艦物種得到有效搶救恢復。
加強頂層設計
科學制定物種保護方案
珍稀瀕危植物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國家戰略生物資源。寧波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腹、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區域開放度高、開發強度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寧波市域范圍內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片段化、島嶼化現象日益增多,自然生境產生了較大變化,給本地各類野生植物的種群延續提出了挑戰。針對此類現象,寧波市林業局以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為重點,兼顧具有區域特色、分布區狹窄、種群數量稀少、受威脅程度高的物種,篩選出寧波珍稀瀕危物種207種,并基于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物種資源評估模型和物種搶救保護優先序列,提出了4大類8個方向重點保護項目,形成了《寧波市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搶救保護行動方案(2023—2035年)》,明確了相關工作重點、內容對象、保護路徑等,為現階段和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全市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搶救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加強本底調查
逐步摸清資源家底
著力完善寧波植物的“專屬檔案”。寧波市林業技術專家團隊歷時十年首次查明寧波市野生、歸化及露地常見栽培維管植物家底,其中野生植物191科847屬2183種,調查期間發現植物新分類群15個、省級以上地理分布新記錄種59個,編著出版《寧波植物叢書》(共8卷)和《寧波珍稀植物》專著。
2023年,《寧波市植物資源系統調查與特色資源挖掘》成果獲第十三屆國家梁希林業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寧波市林業發展中心著眼重點區域植物專項調查,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首次開展四明山區域寧波市林場范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專項調查。通過對83條樣線、11個樣地的系統調查,基本摸清調查區域內國家重點保護及特色野生植物的種類、數量和分布狀況,發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6種,記錄長序榆、金剛大等珍稀植物分布點772個。其中,寧波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全國極小種群物種小勾兒茶和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華頂杜鵑目前在浙江省已知種群數量、分布點最多的集中區。新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檜葉白發蘚,調查發現山蕨、米心水青岡等區域特色物種24個,其中越豆藤為寧波市分布新記錄。
加強科技攻關
重點實施旗艦物種搶救保護
聚焦象鼻蘭、圓頭葉桂、華頂杜鵑等本土旗艦物種搶救保護,開展野外回歸、遷地保護等系列技術探索。1964年,象鼻蘭在寧波首次采到標本,但在近年的植物資源調查中,一直未發現該物種的蹤跡,極有可能已野外滅絕。為填補象鼻蘭在寧波野外的分布空白,寧波市林業局近兩年先后在四明山、天童、寧波園林博物院(江北)和寧波植物園(鎮海)開展了不同海拔、不同樹種附生及不同朝向適應性等野外回歸試驗,完成回歸苗木400余株,部分回歸植株生長良好,順利開花,象鼻蘭引進回歸工作初獲成功。
寧波市林業發展中心在象山南韭山島本島及附近島嶼建立圓頭葉桂原生地保護監測樣地,系統研究其生物學、生態學、群落學等物種特征,初步分析了圓頭葉桂的瀕危原因,同時開展播種、扦插、嫁接和組培等種苗繁育試驗,目前已成功育苗2000余株并通過遺傳多樣性測序,分析了圓頭葉桂與香樟、浙江樟、普陀樟等近緣物種的親緣關系,為下一步圓頭葉桂嫁接砧木選擇等研究提供科學依據。針對四明山區域華頂杜鵑種間競爭激烈及原生境遭到破壞的現象,寧波市林業發展中心將相關地塊的撫育修復納入年度重點任務,累計撫育200余畝。研究建立華頂杜鵑種苗繁育技術,累計培育播種苗約2萬株,在四明山區域回歸種植超2000株,并在江西、湖南及省內的金華、麗水等地開展遷地保護試驗。此外,寧波市還開展了普陀鵝耳櫪、水松、銀杉、百山祖冷杉等38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收集保育工作,在四明山、鎮海(植物園)建立種質資源庫20畝,為下一步林木良種選育與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是自然生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石。下一步,寧波市將繼續開展重點區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等珍稀瀕危物種資源本底調查、重點物種搶救保護和重要物種遷地保護、珍稀瀕危植物優異種質的選育與利用等工作,確保全市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實現各方共建美麗家園的和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