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迂回蜿蜒的山路上開了一個多小時,我們終于到了麗水遂昌神龍谷。這里樹木枝繁葉茂,夾岸密樹交柯,藤蘿恣縱,翠色橫流,谷中樹木群落基本保持著原生狀態,幾乎看不到人工砍伐跡象。雖然那天的陽光還不錯,但我們仍不時感到絲絲涼意。
沿著一條清洌的小溪前行,驀然看見對面立著一尊石像,同行的諸君問是何人,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定是湯顯祖無疑。”走過小橋,近前一看,果然是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明代杰出劇作家湯顯祖。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加之朋友們在一旁鼓動,于是叫來女兒,欣然與湯公合影,以圖多沾些文氣,日后寫文章時興許也能文思泉涌、妙筆生花。
湯顯祖與遂昌結緣五載,不能不說是遂昌的一份榮幸。萬歷十九年(1591),湯顯祖在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進呈一篇《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神宗,被貶徐聞縣典史。一年后遇赦,內遷浙江遂昌知縣。在遂昌,他重教興農、剿滅虎患、抑制豪強,終使這塊僻瘠之地大為改觀,桑麻六畜興旺,因而頗有政聲。卻因除夕縱囚,被政敵抓住把柄,遭惡語中傷,加之萬歷二十六年(1598),聽聞朝廷將派稅使來遂昌擾民,他不堪忍受,便向吏部遞了辭呈,不等批準,就揚長而去,回到家鄉。
當然一個七品縣令的政績遠不足以使其青史流芳,真正使其名聲大振的是他創作的“臨川四夢”,即《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四部劇作。而“四夢”中,首推創作于遂昌的《牡丹亭》,沈德符曾說:“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可謂推崇備至。《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在當時幾乎家喻戶曉,“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那份奇異浪漫的愛情,感天動地,景區內如麗娘瀑、牡丹亭等,與之相關的景點俯拾皆是。
神龍谷的妙處,在于漸入佳境,最令人震撼的景點莫過于神龍飛瀑。此瀑一墜三折,落差竟有300余米,聲傳數里。仰望第一折瀑布,水自山崖奔突而出,水花四濺,形成數米高的水霧,并可聞水流沖擊山體的巨大轟鳴聲。再前行十幾米,第二、三折瀑布更為奇險,一道白練從陡壁上抖落而下,比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廬山瀑布有過之而無不及。山谷地帶容易形成云霧,瀑布在霧后若隱若現,通常山谷中風大之時,瀑布三級水流會隨風勢產生輕微的左右搖擺,饒有情趣,氤氳迷茫中,若游龍意欲騰空出谷,這或許就是神龍谷得名的緣由吧!我們倚著護欄,俯身欣賞這壯觀的美景,仍不免兩股戰戰,幾位恐高的友人,更是不敢看上一眼,早貼著一側峭壁小心翼翼地往下挪步。不過,他們也不必為之抱憾,隨后的觀瀑臺視野更為開闊。飛瀑撲落百丈,前望唯覺天高地闊,白云綠野,畫境無窮,令人心曠神怡。
神龍谷的地名,總讓我不由想起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小說,那些身懷絕世武功的世外高人,往往隱逸在此。而武俠小說畢竟是文學創作,現實中給這方山水留下義膽俠骨的是戰功赫赫的粟裕大將。當年粟裕、劉英曾率領紅軍挺進師進駐遂昌,在崇山峻嶺間開展了長達3年的游擊戰爭。昔日壯懷激烈的崢嶸歲月,已被深深鐫刻在景區的碑文《將軍破壁》中。
纏綿悱惻的愛情文化和蕩氣回腸的紅軍文化與山山水水融合在一起,使得神龍谷既有柔婉之美,又充滿陽剛之氣,底蘊頗為豐厚,也就多了可賞可悟之處。一行人對此次神龍谷乃至遂昌之旅贊不絕口,話題自然就轉到龍泉的旅游開發上,兩者比較,差距已是越來越大,不由心生憂慮。言談間眾人雖不乏豪情,終歸是書生意氣,清談而已,要提出一些切實可行能改變現狀的見地,仍需沉下心來,做些深入的思考才是。
歸途,大家都說不枉此行,那曲曲彎彎的山路如今在我看來,也多了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