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四明山腹地,橫跨余姚、海曙、奉化三地,與寧波市林場“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建設管理,總經營面積近1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77萬立方米,負氧離子濃度常年較高,既是寧波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長三角地區熱門的生態旅游目的地,被譽為“浙東綠肺”和“天然氧吧”。
從“砍樹”到“看樹”的生態發展
20世紀50年代,寧波市林場曾是浙江省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隨著生態保護理念的興起,2002年寧波市全面停止國有林場經營性采伐,開啟從“砍樹謀生”向“看樹致富”的轉型之路。2003年,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掛牌,依托寧波市林場的生態資源,逐步發展成為集生態保護、休閑旅游、自然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先后獲評“浙江省森林康養基地”“浙江省自然教育基地”,從昔日的“伐木場”蛻變為寧波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從“自然”到“景觀”的生態建設
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深入開展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千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重點綠化工作。2021年以來,累計完成生態修復3300畝、森林撫育2.7萬余畝,松材線蟲病防治面積4萬余畝,鋪就了良好的生態底色。
雙湖映翠,林間仙境。深秀谷是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門面擔當”,由“深湖”與“秀湖”兩個人工湖組成,夏季清涼宜人,是避暑納涼、親子徒步的首選地。距離深秀谷10千米的鵓鴣巖景區,因洞旁山谷中時有鵓鴣聲聲啼鳴而得名。巖洞上部為陡懸于山谷間的峭壁,洞頂一股飛瀑直流而下,飛珠濺玉,吐霓掛虹,落地匯成清澈沒膝的水潭。
高山平湖,傳說之地。仰天湖是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又一核心景點,海拔800多米,面積約40畝,為四明山深處的一個山間小盆地。相傳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為朱元璋覓蔭地,至仰天湖見五座山峰圍一泓清水而立,呈五龍爭珠之勢,實為龍脈之地。傳說已無從考究,如今的仰天湖是后來人工挖掘的。湖面上微波粼粼,一棵枯樹橫臥其中,湖邊一條青石小路圍繞,景色迷人。
打卡勝地,鳥語清幽。商量崗又名相量崗,位于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側。相傳有三位仙人在此商量過建寺問題,因而得名。商量崗還有一石條,名“仙人橋”。這里以夏季涼爽聞名,被稱為避暑勝地。主峰乳峰,又稱奶部山,海拔915米,夏季氣溫不超過28攝氏度,當地有“崗上無夏天,白天不用扇,晚上不離被”之諺。
從“數量”到“質量”的生態理念
規劃引領發展。編制完成《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2021—2035)》,在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大背景下,謀定做好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兩篇文章”,充分發揮森林生態和經濟雙重功能的十年發展目標。編制完成《寧波市林場科技創新發展規劃(2025—2035年)》,圍繞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創新平臺、人才隊伍等方面,提出林場未來10年林業科技發展戰略。依托北緯30度黃金生態帶的獨特區位優勢,打造長三角地區林木良種培育示范標桿,構建“種質資源庫+智能育苗基地+生態栽培示范區”三位一體的現代林業科研體系。
科技驅動創新。持續強化生態保護屏障,通過布設監測樣地,首次發現了國家近危級珍稀植物——球果假沙晶蘭的野生種群,系浙江省內現存最完整的球果假沙晶蘭群落之一,不僅刷新了寧波市高等植物名錄,更證明寧波市林場保留有罕見的原始生境特征,為研究華東地區真菌—植物共生網絡提供了活體樣本。引進象鼻蘭組培苗,開展象鼻蘭野外回歸,持續對各回歸點開展跟蹤監測,記錄成活率和生長情況,試驗取得初步成效。開展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包括收集保存林草種質資源、野生重點林草種質資源、栽培利用林草種質資源和關鍵節點林草種質資源,開展特異(優良)林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篩選和繁育等工作,進一步發掘優異基因資源,開展新品種培育。
項目攻堅增效。啟動森林火災高風險區綜合治理項目,投資1416.74萬元,購置巡護無人機和智能機巢7架、小型火場偵察無人機1架、早期火情處置查打運一體無人機1架、加裝雙光譜瞭望監控10套、安裝紅外探頭普通監控10處,提升林場森林火災綜合預測和治理水平。開展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樣地建設工作,建設和調查6個1萬平方米和21個400平方米樣地,布設51臺紅外相機、6臺氣象站、6臺物候相機和6臺聲波記錄儀,夯實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數據基礎。推進“多感合一”平臺建設,利用“空天地”一體監測、大數據分析、智能網格等新技術,研究探索林地資源監管、森林防火防蟲害、自然保護地建設等林業工作數字化管理和發展模式,為推動林業治理服務現代化提供支撐。
從“保護”到“共富”的生態實踐
基礎設施全面完善。與四明山鎮簽訂“林旅”合作協議,聯合完成黃金古道生態廁所、垃圾桶、十字褲生態停車場、青虎灣崗等配套設施建設??偼顿Y400萬元,新建黃金古道和十字褲生態游步道8.7千米、生態停車場350平方米、生態廁所3座,改造2處老舊管護用房升級為多功能生態服務驛站。完成寧波市級首個森林防火巡護道與農村公路共建,總長約3.86千米,緩解熱門生態觀賞點節假日交通擁堵問題,實現森林防火與農村交通“雙贏”發展。
生態旅游釋放活力。連續多年舉辦“歡樂四明、七彩酷跑”主題活動,以“生態+運動”為主題,平均每年吸引超過3000人次參與,打造集運動、娛樂、生態體驗于一體的體育盛會。以四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基礎資源為平臺,“政府+市場”雙向發力,創建紅楓櫻花節、森林音樂節等標志性文旅活動,近年共計綜合收入超1.36億元。推進與唐田村共同打造“黃金古道—高山杜鵑”精品旅游環線,編制小微區域專題規劃,以金錢松為核心景觀,串聯四明山區域最具特色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典范。
國鄉合作提升動能。充分探索國有林場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提升林地綜合效益的路徑和方法,與四明山鎮政府簽訂“農旅”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共建,改造升級閑置管護用房,投資260萬元,打造占地23畝的高山霧耕主題觀光示范園,通過無土氣霧栽培技術,生產“霧耕”蔬菜,提高傳統農業種植效率。推廣林業干部駐村服務形式,為弘揚村提供2780株北美冬青和杜鵑,助力鄉村綠化美化,提升林地經營水平。與周邊9個鄉鎮簽訂聯防聯控協議,織密四明山區域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網,實現連續30多年無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