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竇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寧波市奉化區的西北部,總體規劃面積85.28平方千米,東起溪口鎮,西至徐鳧巖,南起洞山北麓,北至四明商量崗、奶部山。其中,風景區范圍54.86平方千米,核心景區面積16.54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面積30.42平方千米。雪竇山以喀斯特地貌與丹霞地貌為主,丹霞地貌為沖洪積扇堆積,形成于白堊世晚期(方巖期)。特別是千丈巖、妙高臺、三隱潭、徐鳧巖等景點,獨特的地形特征,形成了溪口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和瀑布群。雪竇山佛教名山建設于2014年初啟動,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兩輪建設,名山框架初步建立,名山形象顯著提升,“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地位基本確立。
項目筑基,打造生態文化融合新標桿。2024年雪竇山名山公園“雙百”項目共有5個,文殊院項目建設、三隱潭觀光列車索道原址升級改造、佛教論壇主論壇場館建設、雪竇山上山道路兩側景觀提升、資福寺南廣場提升,合計總投資3.76億元。另外,市重點項目彌勒博物館半個月完成地塊政策處理、21天完成142座墳墓搬遷、68天實現供地即許可、80天完成主體結頂,118天移交展陳,以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統籌優化施工組織流線,全力打開施工作業面,約一天1%的進度推進近3.76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建設,創造“寧波速度”“奉化奇跡”。2024年10月15—17日,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為主題的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浙江寧波雪竇山圓滿舉辦,為促進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產業轉型,全力擘畫名山公園發展新圖景。按照“名山+名鎮+名村”的旅游場景體系,著力做好旅游場景的謀劃設計和建設文章,努力做好旅游產品與空間的有機銜接。繼續完善“一核一帶兩組團”格局,加快籌備建設法喜寺、奉慈禪寺、觀音院等11座寺廟,深入推進雪竇山寺院體系建設和“一寺一品”打造,優化升級雪竇寺、彌勒圣壇和浙江佛學院等功能性項目,持續推進雪竇山產品體系升級。加快武嶺西路文創產業特色街區、溪南音樂廣場、應夢里等休閑業態建設,蔣氏宗祠周邊地塊、寺前廣場等項目的運營謀劃,推進古鎮梳理式改造,儲備、招引一批首店經濟、網紅經濟、夜間經濟,釋放古鎮特色旅游商貿新動能。加快雪竇山區域民宿集聚發展,探索建立雪竇山區域民宿集聚綜合運營平臺,實施名山名宿帶動行動,打造山地旅游度假示范地。
品牌建設,奮力開啟名山建設新十年規劃。不斷鞏固雪竇山名山地位,啟動新十年建設規劃,充分挖掘核心景區、重點區塊、特色資源,以生態保護和利用為雙向驅動,著力構建名山、名鎮、名村聯動發展的全域景區新格局。做好事件策劃,打造品牌活動,持續放大世界佛教論壇效應,融合多平臺,打造品牌文化,力爭以旅游、文化、活動為主,在各級黨報、衛視等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加大加密發聲率。進一步挖掘和打造更具“未來感”,更符合當下年輕人喜好的新時代雪竇山故事,借助各大熱門社交平臺,多方位多頻次展現名山形象,制造名山話題,提升名山熱度。策劃名山大型活動品牌建設活動,持續提升雪竇山的影響力。
資源整合,持續打造兩岸文化交流中心。雪竇山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豐富的人文景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等。2015年獲國臺辦批準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2019年入選第一批“浙江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應充分發揮對臺工作重要窗口優勢,把臺灣作為交流主陣地,以彌勒文化為媒,積極開展兩岸青年尋根祈福之旅等活動,與臺灣佛光大學保持良好合作關系。透過彌勒文化,依托雪竇山自然資源稟賦,深入開展兩岸青年訪名山活動,持續推動奉化溪口鎮與嘉義縣溪口鄉“雙溪”產業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海峽兩岸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切實發揮兩岸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