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型白酒起源于我國北方黃河流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作為我國歷史優秀的傳統酒類,清香型白酒生產方式呈現開放性的特點,整個釀造過程由多種微生物共同參與,含有近千種風味物質,具有清香純正、余味爽凈、醇甜柔和的特點,可謂是“清字當頭,凈字到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因此,深層次分析和研究清香型白酒釀造中的微生物和風味物質,改進優化釀造工藝,對于我國飲品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有利于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清香型白酒釀造工藝
按照酒曲成分,可將清香型白酒劃分成三大類,分別是大曲、小曲與麩曲,其中“高粱”是三者主要的原料,但由于高粱的品種較多,不同品種高粱的支鏈淀粉、粗蛋白以及單寧含量等差異較大,因此膨脹系數、吸水性能以及糊化率等也呈現出了個性化的特點,在釀造清香型白酒的過程中,需要對高粱的品質進行嚴格的檢測,確保其各方面參數符合技術規范,為白酒的品質提供堅實的保障。
通過對清香型白酒工藝流程的觀察和分析可知,整個釀造過程涉及到一系列復雜且繁瑣的內容。清香型白酒的釀造由多個技術環節構成,整體可概括為三大步驟,分別是清蒸清燒——地缸發酵——清蒸二次清。以“大曲清香”為例,在實際釀造的過程中,需要優選品質良好的高粱以及相關輔料,采用“清蒸技術”處理好高粱、輔料等,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豌豆與大麥兩種材料,將各類材料混合到一起后,會形成“低溫大曲”,將其作為糖化發酵劑。第一次蒸餾結束后,將低溫大曲加入到酒醅內展開第二次發酵,并做好整酒處理。上述操作結束后,篩選出酒醅丟棄后,就能夠獲得純正、柔和的大曲清香,其主要成分有兩個,一個是乙酸乙酯,另一個是乳酸乙酯,二者的比例直接關系到成品酒的質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既能夠實現對原材料的有效利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產品的品質,提高成品酒的市場競爭力。
具體而言,應用酒曲釀造工藝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一大特色,這一工藝被國外釀酒專家稱之為堪比中國四大發明的存在,而“酒曲”本身是一種富含多種微生物菌的生態制品,因此分析清香型白酒釀造過程中的微生物,再對釀造工藝進行科學的改進和升級,有利于提高我國清香型白酒的釀造水平,強化飲品制造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2.清香型白酒微生物的群落組成與作用研究
2.1 微生物的群落組成
在釀造清香型白酒的過程中,為保證產品的質量,需要利用地缸等容器進行固態發酵。不同于濃香型白酒、醬香型白酒的窖池發酵,這種固態發酵所形成的微生物群落較為特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大曲微生物和酒醅微生物,另一部分是環境微生物,前者起主導作用,后者具有輔助作用。在整個固態發酵體系中,存在多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如乳酸菌、芽孢桿菌、細菌、霉菌以及放線菌等,這些微生物互相作用、彼此影響后,賦予清香型白酒獨特的風味。
2.2 微生物作用分析
2.2.1 乳酸菌
乳酸菌對清香型白酒的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酸度、風味以及雜菌抑制三個方面。
其一,酸度調節。酸類是清香型白酒釀造的關鍵元素,而乳酸是酸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的形成機理為:乳酸菌經過糖酵解反應后,自動生成丙酮酸,在乳酸脫氫酶的催化作用下,丙酮酸被還原成乳酸。乳酸調節發酵環境,使其保持在合理的pH范圍內。當發酵池的酸度適宜時,酵母的生長速率將會有所升高,有利于酒精的生成,能夠大幅提高出酒率。
其二,風味質量。乳酸菌的發酵會生成大量的風味物質,其中就包括乳酸乙酯,該物質的含量直接關系到清香型白酒的風味。因此,利用乳酸菌催生乳酸乙酯,能夠提高白酒的風味質量,賦予白酒獨特的清香。
其三,雜菌抑制。味道的純正度是衡量清香型白酒是否合格的關鍵指標,而影響清香型白酒味道的因素較多,其中就包括雜菌。因此如何有效抑制雜菌始終是白酒制造企業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權威研究表明,乳酸菌本身具有一定的去雜功能,可實現對白酒異味、雜味的有效抑制,確保清香型白酒的品質達標。
2.2.2 芽孢桿菌
對于清香型白酒而言,芽孢桿菌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提高發酵效率。酶類物質在清香型白酒的釀造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芽孢桿菌能夠產生多種酶類,如蛋白酶、淀粉酶等,同時還能夠促進蛋白粉與淀粉的快速分解,有助于提高發酵效率。另一個是改善白酒風味。芽孢桿菌不僅能夠生成酶類物質,還能夠釋放各種醇類物質,并抑制雜菌的繁殖,發揮出抗菌的功能,當雜菌的數量有所減少,醇類、酶類等有利于發酵的微生物增多后,清香型白酒的風味就會得到明顯的改善,從而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酒品的需求,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3 各類功能菌
清香型白酒釀造的功能菌指的是酵母菌、霉菌與細菌,三者的功能作用呈現出個性化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酵母菌。酵母菌素有“發酵動力”之稱,對于清香型白酒發酵效率的提升,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白酒的釀造初期,各種非釀酒酵母大量存在于固態發酵體系中,如假絲酵母屬、畢赤酵母屬等。在這些非釀酒酵母的影響下,釀酒酵母的豐度較低,但隨著發酵時間的不斷推移,釀酒酵母逐漸取代非釀酒酵母,豐度日益升高。在發酵的7-8d,酵母菌的數量最多,但8d以后,發酵渡過頂火期,酵母菌的數量就會逐漸減少。
其次,霉菌。霉菌被稱為白酒釀造的“糖化動力”,因為霉菌的淀粉酶活性較強,在發酵初期數量最多,起著糖化的作用,但當發酵時間超過3d以后,霉菌的數量就會急速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細菌。細菌是風味物質形成的前提,常見的種類較多,如微桿菌屬、棒狀氏菌屬以及節桿菌屬等都屬于典型的細菌。在清香型白酒釀造的全生命周期,細菌可能會出現二次、三次生長的情況,對白酒風味的影響較大。
3.清香型白酒中的風味物質研究
3.1 風味物質的鑒定分析實驗
在研究清香型白酒內的風味物質時,本文主要是采用實驗論證的方式。準備各種材料試劑、儀器設備,配置標準溶液。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后,從專業的角度出發,配置65%乙醇水溶液,主要的配置方法為:準備65mL的乙醇,將純凈水與乙醇混合到一起,形成100mL的混合物質后,放置到冰箱內留存待用,其中冰箱內的溫度應控制在4℃左右。在開展清香型白酒風味物質單標溶液的配置工作時,要選取甲醇、乳酸乙酯、乙醇以及乙酸乙酯等物質的色譜純溶液,在0.22μm針式過濾器的作用下,對色譜純溶液進行過濾后,保存在溫度≈4℃的冰箱內。在開展清香型白酒風味物質混合標準溶液的配置工作時,要在移液裝置的作用下,對風味物質進行吸取,同時還要用65%的乙醇水溶液對風味物質進行稀釋,經過稀釋后濃度應符合技術標準。將各種風味物質的質量濃度稀釋到合理范圍內后,從每個風味物質中提取200μm,將各個風味物質攪拌混合均勻后,制備成標準溶液,儲存到適宜的環境內。上述操作結束后,還要控制好色譜條件,主要是將各個環節的溫度控制在標準范圍內,整個工藝流程為:40℃→維持2min→升高到45℃→維持2min→升高到100℃→維持2min→升高到210℃。依次進行。除此之外,還要嚴格控制氫氣、空氣以及載氣流速等關鍵的技術參數,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3.2 主要風味物質
通過對氣相色譜法的合理應用,能夠準確檢測出各種風味物質在清香型白酒中的含量,如下所述:
3.2.1 酸性風味物質
酸性風味物質指的是乙酸,這種物質對白酒風味的影響較大,平均含量在650mg·mL-1左右。由此可知,在釀造白酒的過程中,也應按照這一數值控制酸性風味物質。
3.2.2 醇類物質
醇類物質作為白酒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襯托醇香,使香氣更加濃郁、豐滿的功能,且能夠延長香氣的持續時間。最終的檢測結果表明,甲醇在清香型白酒中的含量為165.60mg·mL-1,能夠滿足白酒對香氣和品質的要求,且有利于提高白酒的酒精含量,強化產品的競爭能力。
3.2.3 酯類物質
脂類物質指的是乙酸乙酯與乳酸乙酯,前者的含量為1552.59mg·mL-1,后者的含量為5056.01mg·mL-1。經實踐證明,將該物質的含量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對于白酒香氣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4.微生物對清香型白酒風味物質形成的影響機制
4.1 微生物代謝途徑與風味物質生成
在清香型白酒釀造期間,微生物的代謝途徑主要有兩個,分別是糖化與發酵。其中糖化指的是在釀造過程中,微生物對高粱內部的淀粉進行轉換,獲得糖,這一工藝程序由霉菌負責。發酵是微生物的另一代謝途徑,指的是酒精發酵與醋酸發酵。前者主要是酵母菌應用霉菌生成的糖對酒精進行發酵,在這一過程中,會將葡萄糖轉化成兩種物質,一種是乙醇,另一種是二氧化碳,該工藝環節的運行質量,直接關系到酒品的酒精含量以及風味特性。醋酸發酵是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利用醋酸菌對乙醇進行氧化,獲得醋酸后,給予白酒清香的風味。
4.2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對風味的影響
在固態發酵體系中,各類微生物以共生、競爭、寄生的關系存在,影響著整個發酵過程。清香型白酒的開放式混菌發酵工藝,主要就是利用不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關系,維持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再調節控制風味,為清香風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各類微生物在固態發酵體系中互相競爭但又彼此依存,共同賦予白酒清香、濃郁的風味。其中酵母菌與霉菌兩大功能菌,在工藝溫度較低的條件下,生長質量和代謝速度會顯著升高,能夠大幅度提高發酵效率,減少發酵周期,最多可減少30d,同時,酵母菌還能夠產醇生香,而霉菌則起著均衡內部水分的作用。此外,功能菌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菌,在初次生成、二次生成與三次生成的漫長周期中,可釋放香味成分,改善白酒的風味。
結論
綜上所述,傳統酒類清香型白酒的釀造具有技術工藝復雜、環節程序繁多等特點,一旦操作不當,不僅會浪費大量的資源,還會影響到酒品的風味,導致酒品市場競爭力不足,給企業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因此,在釀造清香型白酒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各類微生物對釀造工藝的影響,并掌握各種風味物質的形成影響機制,確保釀造工藝的具有專業性與合理性,為酒品的質量提供堅實的保障,促進我國飲品制造業的長久穩健發展。研究成果具備一定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價值,能夠為我國飲品制造業更好的釀造清香型白酒提供科學的指導、指明正確的方向。
作者簡介
萬思東(1993.08-),男,漢族,四川瀘州人,釀酒工程助理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