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積極探索在現代化道路中融入人文底色,賦予經濟發展深厚的人文價值,注重人文與經濟的相互激蕩、彼此生發,將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相互融合,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使人文經濟成為杭州的核心競爭力。
觀念的進步是人文經濟發展的基礎。觀念的進步在杭州體現為“最美精神”市民觀念的進步、黨政機關人文觀念的形成、城市建設“人民至上”觀念的滲透。
首先,用人文理念構建起“有為政府”。杭州不斷健全“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機制,縱深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具體實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X”民意互動平臺實現了深度問政問效,激發出廣大市民參與治理的主體性和自覺性,促進共建共治共享。如“我們圓桌會”電視節目推出以來,話題涵蓋了城市建設、社會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民生需求、創新發展等城市發展各個領域。截至2024年6月,共播出1496期節目,涉及1187個城市公共話題,超過2000多名職能部門代表出席討論,上萬名市民參加節目。
作為“最美現象”的發源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培育弘揚,“向美而生”“從善如流” 的“ 最美精神”成為杭州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最美精神”的人文觀念不斷滲透進市民生活。作為“最美現象”的發源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培育弘揚,“向美而生”“從善如流”的“最美精神”成為杭州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杭州市共涌現出“時代楷模”1位、全國“誠信之星”1名、全國道德模范7名、“中國好人”42例,各級各類“最美”人物3萬余人,先進典型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最后,“人民至上”的觀念貫穿了城市發展始終。2006年,圍繞“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杭州提出了“生活品質之城”的城市發展目標,隨后深化了“東方品質之城”的戰略目標;2020年,杭州提出圍繞“數智杭州·宜居天堂”的發展導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2022年,明確要求杭州“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2024年,更是明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大氣開放”的人文精神充分注入城市建設之中,杭州人民城市生活品質格局日漸提升。
杭州把城市作為文化與經濟雙向貫通的載體,推動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雙向交融,將杭州文化精神滲透到產業、企業、景觀、科技、治理等方方面面。
首先,“世界遺產群落”保護機制不斷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如今的杭州已成為擁有3項世界文化遺產和5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城市,以史為軸,將“三世遺”與南宋皇城遺址、錢塘江古海塘等申遺備選項目“串珠成線”,歷史古鎮古村落和非遺項目進一步“串珠成鏈”,形成世界遺產保護利用的“杭州樣板”模式案例。如2022年度“構建良渚遺址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機制”榮獲浙江省改革突破獎提名獎,良渚古城遺址自2019年申遺成功至2024年12月,已累計接待游客超800萬人次。
其次,產業事業互動的機制構建起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數字內容、影視生產、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現代演藝等優勢發展行業更是不斷做大做強,以“之江文化產業帶”和“大運河文化產業帶”為引領,支撐起杭州創意“橫向”引擎與“縱向”引擎格局逐步構建。截至2024年底,“兩帶”入庫項目127個,涉及投資額超1430億元。年度重點推進的34個項目全部開工(園),涉及投資額489億元。
與此同時,創新“文化管家”服務模式,向老百姓提供文化宣傳、培訓講座、活動策劃、品牌打造、數字文化及場館運營等一攬子公共文化服務,開啟了文化服務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以蕭山區為例,到2024年,“文化管家”已覆蓋了23個鎮街、570多個村社區,開展活動近兩萬場,服務群眾485萬人次,榮獲2024群眾文化品牌典型案例。
最后,“和諧創業”的模式不斷賦能形成杭州數字經濟業態。經過20年發展,“勞動過程屬于人民,勞動成果屬于人民”的“和諧創業”模式賦能杭州的數字經濟業態,進一步推動習慣于翻“六吊橋”的杭州本地人的創業創新,大量小酒館、咖啡館在杭州弄堂自家樓下開始直播,創業進一步成為杭州本地人的生活姿態和生活方式。到2023年底,杭州已有綜合類和垂直類頭部直播平臺32家、近5萬名主播。全國網紅主播前10位和前100位中,有一半以上在杭州產生和落地。注冊直播相關企業超5000家,居全國第一,帶動就業超100萬人。
民生福祉增長是人文經濟發展的核心部分。經濟繁榮往往伴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勞動力市場的活躍和社會財富的增加,為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用于改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進而提升整體社會福利水平。
首先,經濟增長有效帶動了民生福祉水平的提升。“八八戰略”引領下,杭州持續完善經濟體制,經濟總量從千億級起步,2015年首次突破萬億元,2023年經濟總量更是邁上新臺階,全市生產總值20059億元、增長5.6%,成為全國7個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之后新一個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的城市。在民生福祉方面,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12898元增長到2024年的76777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2005年的每人每月約300元提高到2025年的1301元。
其次,“最多跑一次”改革高效解決了民生問題。以追求善治與善政的統一作為杭州“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服務目標,不斷提高審批效率,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潛力、活力、動力。近年來,杭州更是在民生政務服務領域不斷加大創新,實現了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2024年,杭州市本級大廳日均辦事人流量從5000余人次減少到3000余人次。
最后,“文化惠民”活動充分提升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送戲下鄉”“你點我送”“文化走親”“非遺進校園”以及紅色電影等文化惠民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最大程度滿足。如杭州大劇院截至2024年9月前,演出場次超過6000余場,其中公益演出占比持續保持50%以上,真正做到了用心打造一座讓人民群眾具有獲得感與幸福感的劇院。
高質量發展的特點在于創新,而激發創新潛能離不開理性包容的人文精神。杭州自古以來兼容并包思想下的經濟倫理和容錯理念,打造生活品質之城文化氛圍的浸潤,新時期的“和諧創業”實踐,都為營造充分尊重生命、提升人民幸福感、樹立正確政績觀、克服異化現象等提供了土壤,形成一種倫理的力量與經濟辯證互動的合力。
首先,秉持“科技向善”的政府數字治理解決人民痛點問題。 2016年4月,杭州成為全國首個探索城市大腦的城市,一直以來圍繞“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切身關注的問題為導向,場景應用不斷優化升級,城市治理的痛點、堵點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得到有效解決,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得到有效提升。截至2024年7月,杭州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率”達到99.7%,585項個人事項“一證通辦”、279項涉企事項“一照通辦”。
其次,通過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不斷引進人才。杭州人才凈流入率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列,連續14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成為創業者心目中的“東方硅谷”;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4全球創新指數》先期報告顯示,杭州在全球科技集群中保持第14位、在中國上榜的集群中位居第6位,連續3年進入世界前15行列;從制度頂層設計到配套保障措施,從大環境營造到個性化服務,杭州在人才工作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有效探索創新。
最后,以“國際賽會之城”推動全球優質資源的集聚。從G20杭州峰會,到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再到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和“良渚論壇”,杭州“國際賽會之城”打造步伐不斷加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建設不斷深入,“中國動漫之都”“全國數字內容產業中心”“華語影視內容生產中心”等產業品牌影響力輻射海內外。連續舉辦二十屆的中國國際動漫節成為國內規模大、人氣旺、影響廣的動漫專業盛會之一,并被列為國家“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項目。
杭州的探索與實踐表明,發展人文經濟,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其深刻內涵是以人文力量賦予經濟活動深厚的人文價值,規范、調整、引領經濟活動。它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揚棄人的自我異化、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理想,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共同富裕的新文明范式。
(作者系浙大城市學院城市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幸福城市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