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2025年,作為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經濟正創造出更多“低空+”場景,推動各行各業與低空產業融合發展。
2025年被業內稱為低空經濟“安全年”。在3月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行的中關村常設展上,本刊記者看到不少相關低空“黑科技”在未來產業區域亮相。
近年來,隨著無人機的普及發展,無人機“黑飛”、惡意入侵等公共安全問題時有發生。保障飛行安全,反制防御設備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低空經濟展區,理工全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理工全盛”)BAT-6000型低空無人機防御系統首次亮相中關村論壇年會。
“我們的無人機防御系統能對違規侵入的‘黑飛’無人機進行高精度定位偵測、視頻跟蹤、智能識別和精準干擾管控。目前已在眾多行業和場合應用,如機場、運動會、石油石化、電網等。”理工全盛售前總監張錚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北京市首條常態化無人機配送航線在延慶試點成功,帶來了高效便捷的外賣服務。空中游覽項目的開展讓游客從全新視角領略延慶的壯美山河。低空智能化巡檢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八達嶺長城全天候的巡查。
一個“棒棒糖”形狀的設備在展區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這是一臺無線電測向偵測器,它通過無線電頻率掃描特征識別和解碼來發現、側向、跟蹤非法入侵的無人機,支持單機工作和組網工作,系統采用一體化設計,集成度高。它可以通過寬范圍的頻率掃描,偵測截獲無人機與遙控者之間的遙控、圖傳等信號,可在夜間、濃霧及惡劣天氣下連續工作。
據張錚介紹,理工全盛自主研發的無人機防御系統,依靠多站、探測加算法的優勢,能夠準確定位無人機信息,反制區域1至2公里,探測區約5公里。
“目前低空經濟迅猛發展,無人機防御系統也隨著行業不斷進步,該系統屬于低空經濟的感知層、防御層范疇,能夠為低空管理服務平臺提供‘低慢小’無人機相關數據,實現對低空無人機有效偵測、跟蹤、定位、識別。同時,通過圖像跟蹤、定向電磁壓制技術,可實現對無人機的可視化判斷和對危險目標的定向干擾打擊。”張錚說。
在無線電測向偵測器旁邊還有一架大型無人直升機。這是中國首個噸級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來自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北京清航紫荊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航裝備”)。
長期以來,國外對交叉雙旋翼構型無人直升機實施嚴格的出口限制。清航裝備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制了半剛性交叉旋翼系統、高魯棒性交叉雙旋翼空氣動力學模型、交叉雙旋翼飛行控制系統以及傳動系統。團隊研發的重型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達1.2噸,有效載荷600公斤,單向航程可達1000公里,最大續航時間為10小時。業內專家表示,這一項目不僅是我國無人直升機技術的重要突破,還填補了國內直升機構型的空白,打破了國際技術壟斷,具有重要的技術價值和戰略意義。
清航裝備現場負責人崔佳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與傳統構型直升機相比,交叉雙旋翼構型無人直升機具備五大顯著優勢:高載重比、高穩定性、高抗風能力、長懸停時間和優異的高原性能。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的升力和載重能力提升了30%,載荷比接近1:1,是目前所有直升機構型中最高的。其抗風能力提高了1-2級,即使在8-9級陣風條件下也能穩定起降和飛行。此外,該構型能夠有效避免“死亡渦環”現象,特別適合在海洋、峽谷、高原等氣流復雜的環境中執行任務。
業內人士認為,交叉雙旋翼構型無人直升機的成功研制,將有效解決我國在高層滅火、森林滅火、應急搜救、通信與電力巡檢、物資投送、風險監測、危化品處置、地震與地質災害救援、海上巡檢以及醫療救護等領域缺乏高性能無人直升機裝備的難題。
3月30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重點領域成果發布與供需對接會——低空技術產業專場”成功舉辦。
會場上,北京低空元素“拉滿”。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湯健表示,我國低空經濟在政策精準供給、市場需求釋放、技術迭代突破、產業鏈群集聚的協同驅動下,從概念走向現實、從區域探索走向全國,正快速崛起,成為萬億級的新興產業。
北京擁有科技、人才、政策優勢,發展低空經濟是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北京市不斷推進低空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2024年9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和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四部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從持續加強低空經濟技術創新、構建監管與運行服務技術支撐體系、打造全國低空飛行應用創新示范等方面,加強政策決策和任務部署,搶抓低空產業密集創新和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加快探索低空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北京市低空經濟引領示范、輻射、帶動能級。
理工全盛自主研發的無人機防御系統,依靠多站、探測加算法的優勢, 能夠準確定位無人機信息,反制區域1至2公里,探測區約5公里。
“我們還積極加強市區協同。2024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和延慶區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中關村延慶園無人機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推動將中關村延慶園打造成為北京無人機產業重點承載區,構建、研發、孵化、加速轉化服務的全鏈條產業功能空間。中關村延慶園目前已集聚了航天、時代飛鴻、遠度互聯、清航裝備等一批優質企業。”湯健說。
北京市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已初步形成低空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尤其是延慶區,作為全國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已實現技術突破、場景落地、產業集聚三大創新。
北京延慶區委常委、副區長蘇禮華介紹:“發展低空經濟,延慶有空域優勢。北京的空域管控非常嚴格,但延慶擁有以八達嶺機場為中心的真高1098米、374平方公里的獨立空域,空域條件非常獨特,所以近年來我們把低空技術產業作為一號產業在推進。”
北京市首條常態化無人機配送航線在延慶試點成功,帶來了高效便捷的外賣服務。空中游覽項目的開展讓游客從全新視角領略延慶的壯美山河。低空智能化巡檢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八達嶺長城全天候的巡查。
“我們跟億航智能也在對接,在低空文旅方面,下一步準備在延慶做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蘇禮華說。
低空技術產業在延慶區已呈集聚之勢,同時延慶區也在積極示范應用場景,研究如何利用產業優勢更好賦能城市管理。
據蘇禮華介紹,延慶區將對外發布城市綜合管理應用平臺,同時發布八達嶺長城垃圾清運、冬奧園區郵政無人機試點配送、“媯水農耕”(延慶區創立的北京市第一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配送等應用場景的方案,讓低空技術走進更多延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每一次通信技術的革新都預示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6G列入未來產業培育方向,這意味著6G技術與產業生態的融合進程由此開啟。
在低空經濟領域,6G的潛力同樣不可估量。6G作為更先進的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有望超越傳統通信范疇,通過感知與通信融合、人工智能與通信融合、空天地一體化等愿景,為“低空+”打造擁有無限潛能的“空中高速公路”。
3月29日,以“探索技術趨勢 引領產業創新”為主題的6G技術與產業創新論壇在中關村論壇期間舉行。北京移動和中關村泛聯院共同完成的雙頻通感立體網絡當日在論壇上發布。
據中關村泛聯院首席科學家、中國移動研究院集團級首席專家劉光毅介紹,雙頻通感立體網絡通過融合4.9G通感網和毫米波通感網的優勢,構建了一個高效、可靠、智能的通信與感知一體化網絡。通過雙層網協同互補,可實現通感一體,同時滿足高精度應用需求。雙頻通感立體網絡解決了復雜環境下的通信與感知難題,可以提供600米以下低空無縫覆蓋,為后續低空經濟相關的發展、測試驗證提供優勢的網絡環境,為智慧城市、無人機飛控、工業互聯網等場景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業內人士認為,從產業角度看,6G發展要以場景為牽引,需求為導向,商用閉環為目標,而不是完全靠技術驅動。
“將來我們除了有一張網絡,還有業務、應用,相關的終端可以和網絡發展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雙向驅動,加快6G應用落地。一方面給用戶帶來真實6G感受,一方面真正賦能整個社會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劉光毅說。
面向垂直行業和消費者端,低空經濟正是6G商業應用路徑最有前景的領域之一。
劉光毅認為,從整個社會發展需求角度來看,無人機送貨、空中交通在未來都將注入真實生活,而6G,能讓空中交通更加安全、智能、健康。
“從陸地到天空、水上,6G可以讓整個交通體系變成立體交通體系,這是未來6G需要重點發展的場景和方向。” 劉光毅說。
(作者系《瞭望東方周刊》低空經濟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