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取月和26 審日議,了市十人六民屆政人府大關常于委本會市第2二02十4 次年會度議環聽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對進一步做好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2024 年:全面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各項目標任務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在報告中說,2024 年本市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完成年度生態環境保護各項目標任務。
環境空氣質量狀況。2024 年,本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穩定,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為 ,同比上升 0.8 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 28.4 微克 / 立方米(國家考核目標值為 30.7 微克 / 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比例為
;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臭氧濃度分別為43、30、144 微克 / 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
、
,均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濃度分別為 1 毫克 / 立方米、7 微克 / 立方米,均同比持平并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一級標準。
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2024 年,本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273 個考核斷面(40 個國控斷面和 233 個市考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為 ,同比上升 1.5 個百分點,為歷年最優;40 個地表水國控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為
(國家考核目標值為
),繼續保持歷史最好水平。
土壤環境質量狀況。2024 年,本市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為 ,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其他生態環境狀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 (國家考核目標值為
),同比上升 4.5 個百分點,全市噪聲投訴量同比下降
,輻射環境質量、地下水水質繼續保持穩定,環境安全風險平穩受控。
其他主要指標完成情況。2024 年,本市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四項主要污染物重點工程累計減排量分別為 19662 噸、18806 噸、92779 噸和 9766噸,均完成國家下達的考核目標要求。
2025 年:六大任務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2025 年,本市將全面推進美麗上海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主要任務包括六方面。
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全面完成第三輪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實施固定源、移動源、揚塵源、社會面源協同攻堅,引逼結合淘汰國四柴油車 3 萬輛、國二非道機械 1000 臺。更高標準推進碧水保衛戰,深入推動雨污混接排查整治,推動雨水污水處理“廠站網”一體化建設運維管理,建成金山楓涇三期擴建、嘉定新城三期擴建等污水處理設施,完成入河排污口 整治任務。深入實施凈土保衛戰,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開展沿江 1 公里化工騰退地塊土壤污染專項治理,建立全過程土地管控機制。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嚴厲打擊建筑垃圾等固體廢物跨區域非法傾倒,推動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和老港爐渣利用項目建成投產,打造不少于 200 個“無廢城市細胞”。強化近岸海域治理攻堅,開展總氮排放削減跨區域聯治,建立海洋垃圾清理和資源化利用體系。此外,完成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10 項整改任務,繼續開展第二輪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能源領域,加快現役煤電“三改聯動”,新增光伏裝機 30 萬千瓦,推進蒙電入滬、深遠海風電等重大項目加快落地。產業領域,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淘汰落后產能 450 項,支持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領域,積極推動多式聯運中心建設,全面實現公交車輛新能源化,持續提高港口岸電使用率,推動綠色甲醇船對船常態化加注。建筑領域,全面推行建筑“光伏 ”應用,推動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 1200 萬平方米。
大力推進生態惠民工程。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加快“一江一河”世界級濱水空間建設,推進楊浦濱江中北段約 2公里濱水公共空間貫通,推動徐匯濱江南延伸段濱水公共空間開放建設,建設 100 個“美麗街區”。加快公園城市建設,新建 250 公頃環內楔形綠地,建設環新城森林生態公園帶面積不低于 5000 畝,新增城鄉公園 120 座,新增森林3 萬畝,新建綠道 130 公里、綠地 1000 公頃、立體綠化 40萬平方米。打造和諧美麗鄉村,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水產養殖綠色生產方式推廣面積達 13 萬余畝,建成 4 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繼續做好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綠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強化全民共治共享,探索餐飲油煙、噪聲污染等“關鍵小事”社會共治新機制,擴大碳普惠覆蓋場景和規模,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產業和生態惠民項目集聚。
堅決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精準劃定黃浦江上游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立水源地環境風險“一河一圖一策”。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開展“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完成全市生物多樣性外業調查工作,在全市推廣建設一批生境花園。建設韌性安全城市,深入實施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完成 100 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建設,建設環境安全風險防控平臺。
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深化制度改革,配合市人大出臺《關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暫定名)》,加快產品碳足跡體系建設,啟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推動企業ESG 治理,深入推進分區管控、環評審批和排污許可全鏈條改革。夯實“三監聯動”,構建固定污染源信息化聯動體系,推進實現全市固定污染源全覆蓋納管、環境管理要素信息全量歸集。強化科技賦能,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完善全鏈條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
持續擴大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共享。深化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牽頭編制《長三角區域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健全生態環境分區協同管控機制,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強化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加強固廢跨省轉移聯防聯控,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積極拓展國際合作交流,落實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能源基金會、保爾森基金會等合作備忘錄,積極參與上合組織、“一帶一路”環保合作,舉辦第三屆中國碳市場大會和 COP30 中國碳市場邊會。
加強科學研究 提升獲得感
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時,對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質量提出不少意見建議。
周慧琳副主任表示,上海環保領域工作成績很大,壓力也很大,市生態環境局的工作需要再精細一些,同時,更好地分解、細化責任,落實相關責任體系安排,與長三角更好聯動,進一步提升其他環境質量指標,進一步提高市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推動美麗上海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陳靖副主任認為,遠郊部分綠道設計規劃不夠合理,有的遠離居民區,有的質量不理想,有的使用率不高。建議對已建成的 2000 多公里綠道使用情況、規劃設計、質量問題以及與健身步道的關系等進行評估,提出完善建議。
林海平委員認為,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需要抓緊補短板;后續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和協同推進,考慮更系統、生態、自然的方式,穩步改善環境,并加強宣傳引導,更加注重老百姓的感受。徐建剛委員建議進一步提高環保檢查的科學化水平,在年度內做好統籌安排。陸衛東委員建議環保部門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科學分析,推動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有序放開。倪耀明委員建議對環保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如聚焦渣土消納問題,對消納地點等提早規劃,避免影響重大工程開展;針對煙花爆竹問題,建議結合監管能力,慎重發布管控公告。嚴偉委員認為,上海是國際航運中心,且有強大的造船產業,應布局綠色能源綠甲、綠氨的前瞻性新研究;增加航運碳足跡認證中心建設,以及加快布局綠色甲醇產業鏈、綠色甲醇加注中心的建設,強化環保領域大數據的運用。林杰委員認為,要關注水產養殖尾水對水環境影響大的問題,建議對秸稈有條件焚燒作進一步研究。戴驊委員認為,生境花園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非常重要的舉措之一,可以很好地提升市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時也可以減少城市中人與野生動物的沖突,建議在加快公園城市建設過程中,也要積極推動生境花園的建設。